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脂、脂蛋白(a)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

2020-01-02于海港杨晓军孙艳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丙组阿托脂蛋白

于海港 杨晓军 孙艳丽

(1 荣成市妇幼保健院 内科,山东 威海 264300;2 荣成市妇幼保健院 B超室,山东 威海 264300;3 荣成市妇幼保健院 科教科,山东 威海 264300)

稳定性冠心病系指早期已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需定期随访的冠心病患者[1]。调脂系此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的重点[2]。阿托伐他汀系指南推荐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高危群体常用基础调脂药物[3],报道显示,阿托伐他汀可下调机体胆固醇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4]。但对其使用剂量的选择尚无定论。为明确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现对收治的3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展开了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年龄>50岁;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存在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50%;入组前3个月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心前区疼痛常见于劳累后,4周内疼痛性质无改变,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可规律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12个月以上。排除标准:全身免疫性疾病;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性狭窄;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全身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长期服用激素类或其他影响脂代谢药物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失访者。按随机数余数法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100例。甲组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51~78(64.6±7.4)岁;体质量42~87(68.4±6.4)kg;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4.2±2.6)kg/m2。乙组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43~76(65.3±7.7)岁;体质量40~85(69.2±5.9)kg;BMI为(24.5±2.4)kg/m2。丙组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41~77(65.2±7.6)岁;体质量44~85(67.9±7.2)kg;BMI为(24.5±2.5)kg/m2。三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治疗不同时间血脂水平比较(±s)

表1 各组治疗不同时间血脂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1.2 方法:甲、乙、丙三组分别应用10 mg、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爱尔兰 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生产,国药准字J20120050)治疗,1次/天,睡前服用,治疗12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衡膳食,摄入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并给予降压、降糖等对症处理,根据每位患者个人病情选择是否加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1.3 血脂及Lp(a)水平测定:各组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脂蛋白(a)[Lp(a)]水平,TC采用化学法测定,其余各项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严格参照试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1.4 随访:所有患者每月均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记录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包括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随访截止日为2018年10月,均持续随访12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行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各因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比较:治疗12个月,三组TC、TG、LDL-C均降低,HDL-C上升(P<0.05),TC、TG、Lp(a)比较:丙组<乙组<甲组(P<0.05),见表1。

2.2 Lp(a)水平比较:治疗12个月三组Lp(a)均显著降低(P<0.05),Lp(a):丙组<乙组<甲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不同时间血Lp(a)水平比较(±s)

表2 各组治疗不同时间血Lp(a)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三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水平变化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水平的变化与TC、TG、LDL-C、HDL-C均无明显相关性(r=0.043、-0.190、0.005、0.106,P=0.684、0.065、0.973、0.308,均P>0.05)。

3 讨 论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治疗目的旨在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5]。阿托伐他汀系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群体常用预防类基础药物[6],主要成分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HMG-CoA还原酶,阻滞细胞羟甲戊酸代谢,减少胆固醇合成,下调机体LDL-C及TG水平。但对其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调脂中的应用剂量尚未确立统一标准。本研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发现治疗12个月后三组TC、TG、LDL-C均降低,HDL-C上升,表明阿托伐他汀对稳定性冠心病有较好的调脂效果,分析其机制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脂质合成限速酶过程中HMG-CoA还原酶生成,抑制甲基戊酸合成,代偿性上调LDL-C受体表达,抑制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DL-C合成,加速血浆LDL清除,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但调脂效果丙组>乙组>甲组,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作用更显著。

Lp(a)为特殊脂蛋白类型。近年来发现,Lp(a)与冠心病发生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发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基线Lp(a)水平较高,提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典型Lp(a)上调特点;服用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后,患者Lp(a)水平有所降低,以服用大剂量的丙组降低幅度较高,呈现剂量依赖性特点,主要与阿托伐他汀药物作用于血Lp(a)后可与瘦素发生反应,减弱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催化作用,降低表面糖蛋白水平,抑制血清Lp(a)、瘦素与血小板结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此外,阿托伐他汀可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对血管内皮细胞存在一定的修复作用,延缓冠心病进展。相关性分析发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Lp(a)的变化与TG、TC、LDL-C、HDL-C等血脂水平的变化无相关关系,表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水平的变化独立于其他血脂成分以外。另外,本研究进行12个月随访调查发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持续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肯定了40mg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丙组阿托脂蛋白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低密度脂蛋白
谁的力气大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