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研究
2020-01-02魏媛娇荣根满
魏媛娇 荣 阳 荣根满
(1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运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运用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提供反映动脉血管硬化程度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1]。本研究旨在观察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符合上述要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年龄60~85岁,平均(71.65±8.33)岁,男性88例,女性80例。所有患者均在医师指导下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2]。
l.2 诊断标准: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静息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外,严重肥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产者也予以剔除。同步进行ABPM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 分组: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4]: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舒张压(DBP)为纵坐标,收缩压(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按部分学者对AASI研究的分组方法[5]:按AASI与中位数的大小关系分为以AASI>中位数(即>0.51)组和AASI≤中位数(即≤0.5)组。
1.4 方法
1.4.1 血压测定按照标准测量血压方法进行测量[3]:测量血压前让患者在安静的房间里先静坐15 min;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用标准袖带和(12~13 cm)×35 cm的气囊。采用坐位或卧位,被测的上臂裸露,掌心向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血压计的橡皮气囊袖带展平放在上臂的中1/3,其下缘在肘关节自然皱折上方2~3 cm处,使橡皮气囊的中部对准肱动脉,缠缚固定,松紧合适,以能容纳两手指为准。测量时向气囊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挠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 mm Hg(4.0 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 mm Hg/s)缓慢放气。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Korotdoff音,采用Korotdoff音第五相(消失音)确定舒张压:测量左右两侧上臂血压(注:以高的一侧为准);不管被测者体位如何,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更主要的是水银柱处于“0”点水平)。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并记录。
1.4.2 危险因素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年龄、BMI、吸烟、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询问。
1.4.3 生化指标的检测 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配(Cr)、空腹血糖(GLU)及尿酸(UA)的含量。
1.4.4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测定及计算[4]: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
1.4.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7.5~12.0 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后仰卧位,指定超声诊断医师专人测定,分别检测左右侧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起始段:①最大颈动脉IMT(dlMTmax);②平均颈总动脉内径(D);③最大血流速度(Vmax);④阻力指数(RI)。记录各数据。
2 结果
2.1 AASI>中位数组和AASI≤中位数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l,说明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ABPM结果比较:两组全天、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AASI与dIMTmax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D、Vmax、RI呈正相关(r分别为0.03、0.16、0.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dIMTmax的比较:两组的dIMT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3 讨 论
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连续记录自立、运动或休息时全天24 h自由活动下的血压,较偶测血压相比,更加客观准确。2016年初,龙三太等[6]提出了一种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称之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AASI定义为:1~24 h动态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AASI作为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ABPM结果比较(±s,mm Hg)
表2 两组ABPM结果比较(±s,mm Hg)
表3 AASI与颈动脉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
表3 AASI与颈动脉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
表4 两组dIMTmax的比较(±s)
表4 两组dIMTmax的比较(±s)
注:与AASI≤中位数比较,*P<0.01
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有相似的组织学变化,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7-8]。运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的IMT,作为高血压病研究的替代终点之一,可评价治疗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或逆转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9]和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试验的有效性评价四中起关键作用[9-10]。本研究中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ASI是一个较好的评价动脉硬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的指标。AASI>中位数组(即>0.51)的患者中颈动脉dIMTmax明显异常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dIMTmax独立相关,为老年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而且该结果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较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