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转化
——以五通镇农民画为例
2020-01-02康瑞霞
康瑞霞
一、作为艺术形式的绘画及其功能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派主张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功能,无论是具象的文化如物质设备,还是抽象的文化如制度、语言。绘画是文化艺术形态的一种,是一种形象艺术,是在二维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人物或自然景物,其自身必然承载着具体的功能。目前仍有争议的几种艺术起源论,某种意义上与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存在承载着功能的观点不谋而合。劳动说认为,劳动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唯一前提,许多艺术形式的萌芽在先民们用劳动创造生存条件的过程中显现。而绘画产生于先民劳动时将动物、植物、器具作标记的需要,即劳动说认为绘画的功能是使先民提高劳动效率。表现论认为,人类天生渴望情感交流,渴望表现自我,从而与他人连接成为整体,因而产生了艺术。由此推及,表现论的观点是绘画艺术的功能为表现自我、交流情感。著名的游戏说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其功能论倾向更为明显。他前承哲学家康德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以其“无功利性”使人们感受到自由。我们可以看出,绘画艺术具有娱乐人类精神的功能,是游戏说的应有之义。巫术说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弗雷泽和泰勒是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巫术说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先民的巫术活动有关,先民为了化解理解范围之外的困境,借助一些手段,例如没有猎物的情况下在墙壁上画出刺杀动物的画面,以期能够收获食物。在此,绘画的功能是达到巫术效果。
总体而言,上述几种艺术起源说涵盖了绘画的多种具体功能。不过,由于市场经济的产生,艺术的功能也随之增加: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当艺术成为商品,即有了狭义的艺术生产时,则可以带动艺术消费,产生经济回报。此时,作为艺术的绘画又有了另一个重要功能——经济增收。
二、中国画的历史及功能
绘画艺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包含的范围甚广,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艺术品,包括那些洞窟壁画、岩画、雕塑、建筑等等。旧石器时代的绘画表现内容以动物为主,如非常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拉斯科洞窟壁画。新时代时期,农牧业逐渐发展,先民的生活由狩猎动物转向种植食物,绘画表现内容随之发生调整,如开始出现花草样式的图案。随后,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体开始异军突起,绘画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分流。中国绘画就是其中的一支。总体上,中国画风格鲜明,偏向自然主义,与西方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形式十分不同,“大体均以墨线勾轮廓,次第赋以彩色,前后循一贯之统系,成亚洲大陆共通之样式”[1]。中国画风格大约成形于两汉时期,发展至此,其涉及的绘画功能主要有三。(1)宗教信仰。绘画内容为佛教、道教、儒教的神、仙、先贤等形象,或宗教训诫故事。(2)表情达意,作画者往往借绘画手段来将“眼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展示出来。同时,绘画内容由客观之物经由作者变为表意之象。(3)审美娱乐。解读、赏评名画一直是古代中国上层文人的高雅情趣,交流把玩和收藏之风长盛不衰。历经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绘画作品逐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过精心装裱供以精英名流收藏欣赏的名家名作;另一种则属于民间绘画,鉴于中国长久以来都是为农耕文化为主,故而民间绘画后来又被称为“农民画”。
三、五通镇农民画及其功能转化
“农民画”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1958年的《将会创造出多少个敦煌》这一篇文章中。《中国群众文化词典》对其定义为:“农民画是指农民、牧民、渔民等农村人民群众的绘画。在新时期,是一种新型的民间绘画。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吸收用之于绘画创作,具有独特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风格和手法,画派较多,饱含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有其他阐释,但总体相似,都是以作画者的农民身份来框定概念。
农民画以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内容为表现对象,不作精心装裱,主要用于节庆仪式的张贴或者日常家中装饰。不过,文化精英与普通民众并不是截然对立、界限分明的,而是身份相对、相互影响的。例如:逢年过节之时,身份尊贵的人也是民俗节日的参与者,张贴民俗画以制造节日氛围;而文化精英的艺术审美也会下移,影响普通民众的绘画行为和审美接受。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农民画功能涵盖了上述提到的宗教信仰、表情达意和审美娱乐功能,但又有其特异之处,即经济增收。具体体现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对绘画作品的需求较少,而在举行节日仪式之时则需求较多。许多人逢年过节会大量张贴年画、神佛之像、挂于家中祠堂的画幅等,以增加节日氛围。人们对绘画作品的需求时间与内容十分集中,由此催生一批农民画家,他们的绘画内容模式化,售卖时间固定在节日期间,活动范围围绕着集市(北)、圩镇(南)。
五通镇的条件得天独厚,五通镇旧时为义宁县县治所在地,而义宁县作为五代十国至民国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历经诸多变迁:五代晋天福八年(943)析灵川县义宁镇置,宋开宝五年(972)废入广州新会,次年复置,治所在今临桂县治西北五通镇。五代始属桂州,开运中属溥州[2]。由历史变迁可见,五通镇曾经一直是当地的一个经济、政治中心,是临桂西北片的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借助这一优势,五通镇很早就成为当地的农民书画交易中心。此时,农民画的功能发生了明显转化,即成为农民种田之余的增收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五通镇农民画借着时代的东风,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文化需求也紧跟上来,国内国外书画市场十分紧俏,五通镇的几代民众凭借以往学习的绘画技能,以及小范围、不定期售卖绘画的经验,瞄准了中低档的绘画市场,实现了经济增收。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五通镇农民画的销售目的地分布广且以发达地区为主,主要有北京、天津、郑州、西安、广州等城市以及日本、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五通镇上有百余家画坊,画工数千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周围乡村的农民。他们依靠绘画来获得丰厚收入,同时由于画坊工作不规定时间,他们还可以农忙时种地、闲暇时照顾家庭。由此,五通镇继续发挥中心作用,带着周围村镇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四、结语
绘画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类,其功能也随着时代发展转化。本文通过对五通农民画的考察,认识到绘画不仅仅有着表现自我、欣赏娱乐和传递宗教信仰的功能,还可以充当经济助力,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