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哲学中的意境思考

2020-01-02汤兆雪

文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子庄子境界

汤兆雪

近年来,对意境的研究越来越被学界关注,但学界对意境的研究大多还集中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即对特定范畴中的诗词、书画、小说等的意境进行分析,学界甚少有人在中国哲学视角下对意境进行系统地梳理。为了更好地理解意境,本文将从中国哲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对意境与意象的讨论以及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意境进行分析,以期探寻出意境在当代的发展之路。

一、关于意境与意象的讨论

作为中国哲学的范畴之一,意境体现的是中国特色。意在中国哲学中指的是主体,境指的是境界。意象与意境是有交叉的,理解意境之前要理解意象,意象中的意指的是人的意识、思考、情感等,而象指的是物象,也可指禅宗中的象。

在中国,不论是表达思想还是情感,都是用象来表达。意象中的象不限制为具体的物,它可以是一种符号,里面承载着一定的意。如《易经》用卦象来表达,这里的卦就是象,用卦表达一种意。这个意不一定限制于思想,也可以是情感。当这个意是思想的时候就是哲学,当它用符号来表达情感时就是艺术。

庄子的意象表达是用鲲鹏来比喻、用寓言来说明,意象在当时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手段。而意境是由多种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境界,境界是通过艺术传达哲学思考时所表达的一种高度,有高低之分。老子所提倡的“正大”是一种无形的、浊朴的意境,越是大的境界,象越不可捉摸。老子通过各种意象的描述提出“道”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老子通过意象表达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象来让人们体验的。当然,有的境界通过象体验不了,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实践来体验,比如书法。所以说,中国哲学所提倡的境界是需要体验的。

二、中国不同时期的意境表达

意境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核心时期是在老庄时期,成熟时期是在魏晋,名字的概括出自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意境》。中国哲学的核心在先秦,中国文化思想在发展中传承、积淀,具有传承性,随着积淀的加厚,象所体现出来的意就越来越多。在中国的不同时期,意境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道家庄子提倡美与真的统一,庄子所认为的真不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真,而是指主观的真,只有主观的真才能体现出境界,即志诚。庄子认为,只有意和象统一、人与物融为一体才是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老子的美学思想是重内涵而轻实体的,他所重视的是一种境、一种意,而象实际上是一种表现手段。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1]儒家所讲的尽善尽美更多是从伦理方面来说的,从境界角度来看,儒家特别强调中与和,认为人要充实、踏实,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中和的。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找到自己的本真,才能达到自己的境界。北宋时期张载提出宇宙万物以气为本体,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这里所说的气与老子口中的有是一致的。《老子》中提到“无中生有”,太虚是无形的,无形就是无,道是有和无的统一。禅宗提倡空,类似于老子的无,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容纳了宇宙万物的所有问题,实际上是道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绘画领域中提出了对中国美术史产生很大影响的“六法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这里所说的骨法实际上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提倡的风骨。“骨”在传统哲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既是庄子所提倡的一种本真的、本体的东西,也是曹丕所提出的气。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提倡的审美就是“秀骨清像”,“秀骨”在这里呈现的便是一种气,而“秀骨清像”是一种手段,最终可以达到万物齐一、气韵生动的境界。

意境在唐宋时期是作为艺术概念出现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要有境,将境分为物境、情景、意境三种。按刘勰的说法,这三种境是为了营造意境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给人无穷想象。严羽在《沧浪诗画》中提出“妙悟”,实际上是在体验意。妙就是意象,悟就是通过巧妙的意象的体验来感悟到一定的意境。

明代之后的意境说法基本没有突破。李贽的“童心说”认为,人要恢复赤子之心,与庄子的真心相一致。公安派提倡“性灵说”,认为人要抒发自己的性灵,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没有突破庄子的本真状态。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主张借古说今,发挥自己的性情,他的《苦瓜和尚话语录》是从哲学角度来描述的,也没有真正突破老子的境界。郑板桥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以画竹子来反传统,他的意是大道、正道,是最归一正道传统的,但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相吻合,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伸张,反被认为是反传统的典范。

三、结语

中国意境的核心在于境,境是中国哲学先人所提倡的最高境界,而意是通过意象符号来营造、表达或是传达出的一种境,这就是意境的核心。中国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跟中国的哲学并没有很大区别,都是用意象去表达情感。

猜你喜欢

老子庄子境界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