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基于《资本论》中有关能力贫困的思想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本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韩 英

《资本论》蕴含丰富的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元素开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指出了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此外,马克思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作为分析的依据,揭示无产阶级的生活及贫困状况。强调无产阶级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不仅需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还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实现彻底脱贫。马克思强调的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能力使其融入经济社会的思想,对于我国在实现基本脱贫后精准扶贫朝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论》中的能力贫困思想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中指出无产阶级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还需要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不断地发展自身,增强自身的可行能力,实现根源上脱贫。

(一)《资本论》中关于能力贫困的产生原因

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开始,指出资本雇佣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所在,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资本增值而言过剩,出现相对过剩人口,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在高度剥削下工作,一部分劳动者无法实现就业,加剧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

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中揭示无产者贫困的原因。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无产阶级的劳动异化,使得无产阶级生产的产品与自身相异化,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为了追求利益,资本家加大对工人的剥削,致使其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表现为失业导致收入不足、饥饿造成营养不良、长时间劳动导致受教育水平低等,这些都造成无产阶级无法正常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贫困加剧。

马克思所揭示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以及因经济机会的丧失造成无产阶级的能力贫困思想,对于研究我国的贫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本论》中关于能力贫困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可行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无产者处于贫困状态。关于无产阶级的能力贫困,马克思进行了大量的事实论证,通过这些论据分析无产阶级能力贫困的表现。

《资本论》中关于能力贫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失业。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与机器之间以及无产阶级内部之间形成竞争,同时,现存的失业工人想要摆脱失业状态而忍受资本家的剥削以期望获得工作机会,处于就业状态的工人为了维持现有的工作也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第二,严重的营养不良。资本家通过雇佣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克扣工资等方式加大对工人的剥削[1]。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加大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同时对无产阶级身体状况造成极大的损害,致使其严重营养不良,这又反过来对工人就业及取得收入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第三,过早死亡。资本家为了获得绝对剩余价值而延长劳动时间,使其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工人睡眠时间、饮食时间、获得阳光的时间等大大减少,工人严重营养不良,造成过早死亡。第四,大量的文盲和道德败坏者。资本家雇佣儿童并通过换班制等措施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导致工人自身发展的时间大大减少,造成大量文盲出现。同时,由于工人阶级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低,导致道德败坏。马克思通过大量的调查报告指出:“儿童在道德上没有不极端堕落的。”[2]同时,父母的道德落后致使“贫困堕落的双亲只想从孩子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孩子们长大以后,自然也就对他们的双亲漠不关心并弃置不管了”[3]。第五,流行病长期蔓延。工人工资微薄,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此外,工人阶级为了节约上班时间,租住在环境较差且拥挤的地方;而资本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使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时间劳动。这就为流行病的滋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造成流行病在工人群体中蔓延。

以上五点主要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这也是无产阶级能力贫困的主要表现。只有采取措施增强无产阶级的可行能力,改变以上状况,才能使其有效地摆脱贫困。

(三)《资本论》中关于能力贫困的治理途径

马克思的反能力贫困思想主要表现为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及联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积累时指出:“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4]这个过程表现为通过暴力手段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主要是通过资本的集中,使“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5]。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的、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不断增长”[6],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7]。在现有条件下,马克思指出,面对无产阶级能力贫困中所表现出来的受教育水平低下以及道德败坏的现状,应当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无产阶级的受教育水平,这一思想对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能力贫困的思想,但他所阐述的无产阶级状况表现为能力贫困。他指出,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所阐述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精准扶贫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精准扶贫实践可持续性发展现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能力贫困的思想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当今的中国已经不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我国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制度前提。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社会仍然存在着许多的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任务严峻。当前,实践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贫困地区产业同质化、低端化情况严重,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可行能力低,影响我国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同质化、低端化严重,影响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反贫困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动“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强调针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这一举措的成功实行会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在现实的实践中这一举措的推行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目前许多的贫困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反贫困进程,但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方式、特色产业,并不适合所有的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贫困地区无法做到科学分析、有效定位。在一些适合发展产业的贫困地区也面临着其他问题,如在吸收了资金发展相关产业实现劳动力就业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有效地流入市场,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贫困地区在脱贫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科学定位,同时又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信等事业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这对于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保证在2020年有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保证贫困地区脱贫后不返贫,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巩固精准脱贫的成果。

(二)思想落后、受教育水平低,影响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提高

由于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水平低,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致使自身处于失业状态,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导致其他能力贫困的表现,因此,解决无产阶级能力贫困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过去常常通过政府的救助措施,使一部分群众摆脱贫困,这就导致一部分困难群众具有“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积极地提高自身的脱贫能力。再者,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低,自身市场能力较弱。我国现存的贫困群众并非都是孤寡老人等自身脱贫能力较弱的群体,也有一部分群众拥有强健的身体但受教育水平低,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致使家庭贫困。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等,贫困家庭的儿童无法接受丰富的知识,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无法实现家庭彻底脱贫。因此,解决能力贫困问题还需要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受教育水平。

三、《资本论》中的能力贫困思想对我国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提出的解决能力贫困的措施对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这对于我国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只有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的可行能力,才可能确保脱贫后不返贫。不然,整体扶贫工作将会缺少基本的保障,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就将会不保[10]。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扶持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指出资本雇佣制度是无产阶级能力贫困的制度根源,因此,彻底消除能力贫困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对于消除能力贫困,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反贫困提供可靠的经济保证。为彻底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需结合当地的经济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力,为实现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生产,使一部分群众脱贫,在贫困地区发展适宜的产业,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地区的经济能力[11]。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时,针对有些地区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和低端化问题,需要对当地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精准的分析,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要做好扶贫产业规划。产业精准扶贫要挖掘地区特色的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扶贫政策为特征,有机结合政府扶持和企业产业的投资与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贫困地区所遇到产品销售问题,也就是“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另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商事业,实行网络销售,只有将群众所生产的产品转化为经济收入,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实现贫困地区彻底脱贫,不仅需要发展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力,还需要发展教育事业,增强贫困人口的行动力,所以,推动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进程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其教育素养。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另一方面,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当前,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其贫困原因主要是自身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无法获得适合的岗位和满意的收入,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劳动力市场化,是提高贫困群众可行能力、有效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相关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还可以解决劳动力外流、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2]。此外,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还应当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进农业科技扶贫,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本身素养、改变生产发展条件、提高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各方面发展、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进程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13]。因此,针对现有农村产业发展技术需要、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等影响因素,调整培训策略,针对农村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实行精准培训,教授其技能,使其成为农村留守农民中的技术指导员。总之,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力,增强其可行能力,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资本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