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事迹》文献考述
2020-01-02杜思龙查新芳
杜思龙 查新芳
明代西域史料较少,留存下来所涉及西域的也都集中在哈密、吐鲁番一带。《哈密事迹》一卷,附《赵全谳牍》一卷,详尽地记载了明正德时期吐鲁番侵略哈密之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虽与《明史》无大异同,但曲折差详,盖谳牍之与史传各有异耳。”所以,对《哈密事迹》从文献学的角度整理研究,对于更好地复原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一、作者及书名考疑
《哈密事迹》作者不详,陈光贻在他的著作《稀见地方志提要》中怀疑《哈密事迹》与王世贞所著《哈密志》为同一本书。即怀疑《哈密事迹》的作者为王世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哈密事迹》一卷、附《赵全谳读》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是编不提书名,亦不著撰人名氏。前载正德中吐鲁番侵扰哈密,及经略彭泽与王琼构衅事。又附载经略张海奏议一篇。后载嘉靖间刑部议谳煽诱俺答叛人赵全等九人奏牍。盖明人杂钞之残轶也……后又附《通纪略》一条,则载琼激钱宁以倾泽。其说自相矛盾……其叙赵全之事亦与《明史》无大异同,但曲折差详,盖谳牍之与史传各有体耳。[1]
其后,《哈密事迹》并未见记载。清末时梁鼎芬在《端溪丛书》中收录有《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一卷,1958年吴丰培辑录《明代西域史料辑要》一书收录《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一卷,作点校并附跋。笔者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之《哈密事迹》与《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是同一本书。
理由有二:
第一,1986年台湾学生书局印行《中国史学丛书》,该书影印收录了由台湾省图书馆藏、清光绪年间顺德李氏读五千卷书室传录的明抄本《哈密事迹》。该书卷末有李文田跋一篇,即“右《土鲁番侵掠哈密事迹》一卷,旧系明抄本,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字,后附《赵全谳牍》。在翰林院清秘堂据原本抄出,原本即乾隆中馆臣据以序录者也”[2]。书中正文题为“吐鲁番侵略哈密”,内容与吴丰培辑录的《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内容完全一样。
第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又附载经略张海奏议一篇”[3],见《中国史学丛书·三编》中的“兵部侍郎张海经略哈密条奏六事”[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叛人赵全等九人奏牍”[5],见《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刑部等衙门左侍郎等官臣王崇古等谨题……具奏事理,未敢擅便,谨题卿旨”[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书后附《通纪略》,未见该篇。”
据上,笔者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之《哈密事迹》就是《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经与王世贞《哈密志》对读,非一人所著。所以,《哈密事迹》作者并非王世贞。此外,“侵略”二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侵掠”,而吴丰培《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作“侵略”,两词在语义上区别不大,并不影响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版本研究
清抄本《哈密事迹》藏于台湾省图书馆,杜泽逊因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有幸得见此书,记为“……清光绪间顺德李氏读五千卷书室传录明抄本一册,清李文田手校并跋。此本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蓝格,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前有‘读五千卷书室’朱文方印。首四库提要一则,正文首行低四格题‘土鲁番侵掠哈密’,正文末有‘出皇明纪略’五字,《赵全谳牍》接写,空一行有朱批‘以上系《哈密事迹》,与下本原不相连’,又眉批‘刑部以下系《赵全谳牍》,原本另一页,此抄手致误’”[7]。卷末有李文田跋:“右《土鲁番侵掠哈密事迹》一卷,旧系明抄本,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字,后附《赵全谳牍》。在翰林院清秘堂据原本抄出,原本即乾隆中馆臣据以序录者也。光绪丁亥腊月除夕前三日千卷室主人纪。”[8]
吴丰培辑录《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较影印清抄本,“因是内阁与王琼不协”[9]句后所缺甚多,六页后才是吴本所辑录的“正德辛巳四月……嘉靖出诏起彭公为兵部尚书”[10]。
三、《哈密事迹》内容评价
明代在西域设哈密卫,吐鲁番并未在其列。但吐鲁番屡次侵扰哈密,造成哈密卫屡立屡废。明人笔记中记述的有关哈密的内容,也多为这一时期的事情。《哈密事迹》就是其中之一,其内容概要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作叙述,不再赘述。笔者仅就内容方面作两点评价:
第一,《哈密事迹》中记载彭泽在总领甘州、肃州军务时多次遭人构陷,仕途坎坷,反映了明后期官场结党营私、贿赂成风、吏治腐败的现象;且明代对西域的管理极不完善,不仅在于制度更在于吏治。
第二,个别字缺误。如吴丰培的《明代西域史料辑要》中《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迹》“守臣相抚驭诸夷”,在影印本作“守臣相继抚驭诸夷”;“昆不能归”,影印本为“昆不能答”。
四、结语
明代的西域文献资料较少,因而整理涉及西域内容的杂史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哈密事迹》在1958年就由吴丰培辑录于《明代西域史料辑要》中,但错漏甚多,且名称不一。现通过对《哈密事迹》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部杂史在文献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并能更好地复原文献的本来面貌,也为当今古籍整理、编纂工作和进一步研究明代新疆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