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国古刹
——达那寺历史文化调查
2020-01-02白玛东周
◎白玛东周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达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境内,囊谦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最南端,素有青海“南大门”之称。县辖九乡一镇,平均海拔3643.7米,境内最高处为塞吉神山(jo bo gze rgyal 海拔 5790 米),囊谦是玉树文明的发祥地,曾是玉树七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藏传佛教寺院最多的县份。
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征讨大理国途径达曲(zla chu 雅砻江上游)之时,赐予公贡阿吾(gung sgom avu 第一世囊谦王)与日巴噶布(spyan snga ras pa dkar po)统领囊谦(今玉树全境)地区的权利,封任公贡阿吾为六地万户(gnas drug khri skor),并修建了根蚌寺(sku vbum dgon),日巴噶布为根蚌寺第一任住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囊谦政权。此后,历代珠氏囊谦家族(vbru rje nang chen rgyal po)一直统治着玉树全境,直至民主改革。数百年来,在历代囊谦王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四派(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在囊谦地区逐渐传开,其中噶举派中的拔绒噶举(vbav rom bkav brgyud)、苏莽噶举(zur mang bkav brgyud)、乃多噶举(gnas mdo bkav brgyud)、叶巴噶举(yer pa bkav brgyud)在本地传播开来。故笔者选择目前仅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也是藏区唯一一座格萨尔岭国寺院——达那寺作为调查对象,对达那寺的历史文化传播和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一、佛苯两教在达那地区的发展
达那地区,原盛行苯教,是苯教大师聂青勒须尊者(snya chen li shu rje ring)从象雄俄莫隆仁(zhang zhung vol mo lung ring 今西藏阿里)地区将苯教传至藏地时,以苯教大成就者象东·雍仲吾(zhang ston gyung drung vod)为首的一些苯僧于苯教前弘期即公元686年在达那雀罗喀①(cho lo kha)修建了辛丁彭措岭②寺院(gshen bstan phun tshogs gling辛法圆满洲,以下简称彭措岭),并开始传播苯波教法。
兴苯时期玉树地区,史称为苯·琼布堆③(bon khyung po stod )。今玉树境内的结古寺(skye dgu don grub gling众生义成洲),其前身为苯教寺院,为前弘期苯教大师尕·嘉瓦雍仲(sga rgyal ba gyung drung)所建。尕·嘉瓦雍仲在今结古寺坐落处修建了两座苯寺,分别为雍仲达孜寺(gyung drung stag rtse dgon)和雍仲南琼寺(gyung drung gnam mchong dgon)。不仅如此,现玉树境内的尕藏寺(skal bzang dgon )、龙喜寺(klung shis dgon)、藏娘桑周寺(vdzom nyag bsam agrub dgon)、赛巴寺(seb pa dgon)等前身皆为苯教寺院。另据《玉树文化研究》载,新寨嘉那嘛呢(seng zevi rgay nag ma ni)在初建之时也有许多苯教经石④。知名藏学家才让太与顿珠拉杰两位先生所著《苯教史纲要》中,也认为早在聂赤赞普时期,青海地区就已有苯教盛行⑤。
另有学者认为,今达那寺坐落处修建了第一座苯教寺院,名为萨琼扎枯颂南宗(rta rna bya khyung brag khu byug gnam rdzong以下简称枯颂南宗)。然细作研究,这是对达那寺史原文的误解和不经深入调查的结果。苯寺未建之前,达那确实名叫枯颂南宗,但它仅仅是一座苯教修行地,而非寺院。笔者在结合达那寺史和实地调查也发现,这座苯教彭措岭寺院的遗址至今仍可以找到。遗址附近的村庄也称作辛茹⑥(gshen ru),该村至今仍沿用着“辛茹”这个村名。居住在辛茹村的辛嚓家族⑦(gshen tsha tshng),虽不敢断定其是否出自辛氏,但不可否认与达那地区的苯教有着很重要历史渊源关系。依据历史记载和传说,以及地名和遗址,家族名亦可以说明自远古时候,达那地区就是苯教的发祥地之一,雀罗喀即为建立苯寺的地方。虽然这些零星的历史记载与传说,地名和遗址等不足以引证出达那苯教的历史源流,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历史线索,供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囊谦达那地区的苯教历史。
苯教在达那地区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克什米尔传教士推娜伽(thos na dgav)在周游藏地传播佛教时途径达那地区,在此处落了脚,并于公元944年,在赞布喀修建了赞布格培岭(vdzam bu dge vphel gling 赞布兴善洲)寺院,成为达那地区的第一座佛教(宁玛教法)寺院。之后,推娜伽长子达噶尔公丁(dar dkar kun bstan)与此处的苯僧建立了关系,于藏历第一绕迥土猴年(1068年),与苯教大师南咔雍仲(nam mkav gyung drung)的徒弟共同建造了尕吾拉康经堂⑧(gvu lha khang),将佛苯经典和佛像共同放置于殿内,开始了佛苯两教共修的关系。至叶巴噶举派创始人桑吉叶巴·耶喜泽(sangs rgays yel pa ye shes brtsegs 1134-1194 年)于此建立达那寺(1188年),将苯丹巴·耶喜嘉措(bon bstan pa ye shes rgay mtsho以下简称耶喜嘉措)驱逐至其他地方,改宗叶巴噶举派。自公元1068年建立尕吾经堂,标志着达那地区开始佛苯两教共修,至公元1188年关系彻底破裂,佛苯两教共存120余年。
二、叶巴噶举派——达那寺
达那寺位于囊谦县吉尼赛乡(lci nyin srib)境内,东临囊谦的吉曲乡,西接尕羊乡,南临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北接吉尼赛乡。因其坐落处的山顶有一座岩峰,似马耳而得名达那(rta rna),汉译“马耳”,藏语全称为达那僧格南宗(rta rna seng ge gnam rdzong),汉译为“马耳狮子天堡”。
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创始人桑吉叶巴·耶喜泽(sangs rgays yel pa ye shes brtsegs),于藏历第二绕迥木虎年(1134年)出生在囊谦董·白利家族⑨。是帕竹噶举派创始人多吉杰波的四大亲近弟子之一,他于藏历第三绕迥铁兔年(1171年),在叶巴浦(yel pa phug)首建了夏叶浦寺⑩(shar yel phug dgon),创立了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之后,桑吉叶巴选择在达那地区建立叶巴噶举道场。
桑吉叶巴到达达那地区时,苯僧耶喜嘉措一直守护着以尕吾拉康为代表的苯教经堂及修洞,他与耶喜嘉措斗法,耶喜嘉措败,被驱逐至德呛囊⑪(rdevu vcham nang),桑吉叶巴便将尕吾拉康改宗为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经堂,于藏历第三绕迥土猴年(1188年),由冉喜喀宗(rag shi khams rdzong)作为施主,建立了第二座叶巴噶举派道场乌美达那腾雀诺布曲岭(dpal gyi vog min rta rna theg mchog nor bu chos gling 吉祥达那胜乘法宝洲)。
建立达那寺后广聚学徒,修建了帕木竹巴灵塔祀殿(phag gruvi gdung vbum)。应玛尔巴·喜饶森格⑫(smar pa grub thob shes rab seng ge)邀请,到丹·丁雪寺(vdam steng sho dgon)传法,受到了僧俗们的无比敬仰。此后,又应岭国幼系(gling chung rgyud)达尚·桑吉嘉措(da harng sangs rgays rgay mtsho 以下简称桑吉嘉措)的邀请,前往德格为其父扎拉达杰诵经,超度亡灵。作为回敬,向尊者敬献了岭国先祖们留下来的遗物,放于岭国家寺——达那寺。
藏历第三绕迥水鼠年(1192年),由桑吾(bayng vod)与森本(seng vbum)作为施主,在尕日朵宗兴建了洛朵宗寺(dbal ldan rdo rdzong nor bu chos gling 吉祥朵宗法宝洲),又在水牛年(1193年),修建了努贡隆寺(dbal ldan dgon lung nor bu chos gling吉祥贡隆法宝洲)。这样,桑吉叶巴一生共建了四座叶巴噶举派寺院。这四座寺院因坐落方位,以东南西北而命名,即东叶浦、南朵宗、西贡隆、北达那,统称为“叶巴噶举四方道场”。
桑吉叶巴于藏历木虎年(1194年)圆寂,将四座寺院依托给四大弟子来住持。目前,这四座寺院除达那寺外,其他三座不复存在。达那寺在鼎盛时期,寺僧集300余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仅一座称为尕嘉玛(ka brgay ma)的大经堂就有100根柱子,尤其在扎吾巴(grags pa vod zer又名扎巴吾色)住持期间,以跳法舞而传法,有“上拉萨法会(stod lha svi smon lam)、中达那法舞(bar rtnvi tshes bcu)、下达多(dar mdo 康定)集市(smad dar mdovi tshong ra)”而闻名全藏。
明末清初,固始汗占领康巴和安多地区,在其进藏推翻藏巴第司政权期间,其蒙古士兵一路上毁坏了不少苯教和噶举派寺院,达那寺作为噶举寺院,也遭到了破坏和禁令,不得有僧人于此传法和长期住寺。这样,寺僧急剧减少,流传于此地的坊间谚语四僧四尼(dgon pho bzhi mo bzhi)由此而来。而在此间,第一世楚竹(sgrub sprul)活佛与乔美冉尕阿萨雅(chgs med ra ga a say 以下简称乔美仁波切)为寺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寺史中记载“于藏历第十一让迥水马年(1642年),固始汗亲临达伽摩宁塘(zla dkar mo snying thang),与乔美仁波切相见,由于非常赏识乔美仁波切的才华,便特令,达那寺、觉拉寺、嘎玛寺,这三座噶举派寺院不得有蒙古兵制止,可以继续弘法”⑬。使得达那寺因此保留下来。
三、达那寺文物及其保护
(一)格萨尔王及其文物
达那寺闻名全藏,这与格萨尔王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故而达那寺被称作“岭国古刹”(khra mo gling dgon)。从达那寺向西观望,屹立于龙宝山(blon po ri)顶上的格萨尔及其三十员大将灵塔群,是藏区藏式灵塔中布局最大的“群组式灵塔”。灵塔群坐西朝东,因格萨尔叔父达荣·晁通(stag rong dpon po kro thung)等笃信苯教,故所修灵塔分两处山洞而建,左边山洞中有岭国长系(gling che rgyud)达荣·晁通王的灵塔和他的两个儿子及部将之灵塔。右边是以格萨尔王为主的岭国幼系(gling chung rgyud)灵塔群。塔身宝瓶上写有岭国部将的名字,如(rtogs ldan chen po vbum pvi zhal li gyi gdung vbum)(rtogs ldan chen po dbav li gdung vbum)等两三个灵塔名清晰可见,均为古藏文,都是用藏文短脚体写成的。但因年代久远和自然因素,其他灵塔名已模糊难辨。塔中装藏有许多珍贵的擦擦⑭,塔形集印度佛塔的基本规格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审美风格为一体,是早期藏式灵塔营造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实样。
至于为何将格萨尔文物及其灵塔安置于达那?这与出生在达那地区,闻名于全藏的朗氏先祖朗·阿尼绛雀哲坤(rlangs ston a mye byang chub vdre bkol以下简称绛雀哲坤)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据《朗氏家族·灵犀宝眷》⑮记载,格萨尔拜绛雀哲坤为师,绛雀哲坤与格萨尔首次会晤于达那格措圣湖(ger mtsho mgo),便邀请他到岭域讲经传法。绛雀哲坤圆寂之时,留下遗言朗岭(朗·阿尼绛雀哲坤与岭·格萨尔王)福田关系需一直秉承下去,后代一直奉承着先祖的遗言,至扎拉孜嘉之孙桑吉嘉措时期,邀请桑吉叶巴到德格林仓为父亲扎拉达杰诵经,超度亡灵。为表示对尊者的敬意和感恩,和一直秉承着先祖格萨尔和朗氏先祖的福田关系,桑吉嘉措向尊者敬献了其祖上传下来的诸多格萨尔及妃子和部将留下来的遗物,安放于达那寺。其格萨尔文物种类繁多,寺内供奉的众文物可以分为佛像类、经文类、乐器类、兵器类、服饰等类别。
(二)文物保护现状
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目前达那寺古建筑及文物仅保留下了一部分,尤其是达那寺西侧山顶上的格萨尔及其三十员大将灵塔群,因山势险要,海拔较高,难攀岩而保存较好,但也因此缺乏了必要的修缮和保护,除自然损坏和山上动物所为外,灵塔群曾多次被盗窃。
2006年,达那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玉树地震后,达那寺受损较为严重,震后第一时间,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此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派遣工程师,完成了达那寺及其灵塔维修方案在内的四大项目工作。2015年达那寺及格萨尔王三十员大将灵塔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2018年7月27日,在玉树州举行了青海省《格萨尔》史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科研基地——达那寺授牌仪式,并委任阿边活佛为达那寺《格萨尔》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格萨尔历史研究基地的设立,对于传承和弘扬格萨尔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标志着格萨尔文化保护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现今达那寺寺僧一百余人,现存石木结构的二层邬孜(dbu rtse lha khang百柱经堂,也称格萨尔金经堂)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面积44平方米。经堂里供奉着高9米的格萨尔及其岭国三十员大将的塑像。格萨尔及其部将遗留下来的文物皆供奉在此经堂内。另有千年尕吾拉康经堂和帕竹灵塔祀殿、叶巴殿以及达那寺讲经院和僧舍等建筑。尕吾拉康殿内供奉着传为文成公主所赠汉地宝箱(rten sgam rgya nag ma 上面刻有藏汉两种文字)为主的佛像及文物。帕竹灵塔殿,全名为帕木竹巴董苯藏岭叶夏(pha mo gru pavi gdung vbum vdzam gyas bzhag),修建有直贡噶举始祖觉巴·吉天颂恭(vbri gung skyob pa vjig rten gsum mgon)赠予桑吉叶巴的帕木竹巴尊者之灵塔,此外,塔内装藏有许多殊胜之物。叶巴殿为桑吉叶巴住世期间的寝室,殿内供奉有桑吉叶巴亲自塑造的叶巴如我像(yel pavi sku nga vdra ma),以及陈列有格萨尔叔父——达荣·晁通王之苯经及藏族早期佛像和经卷。
四、未来努力方向
第一,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政策。政府应当加强一切有关达那文化的保护,不仅是灵塔、寺院、文物等方面,还要切实有效的保护其他文化,如雀罗喀遗址,将军泉(dmag dpon chu mgo)等,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出台新的达那文化保护条例。从保护、宣传、开发等方面做到真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二,文化宣传。在政府组织,民众参与的情况下,应当在达那地区举办两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达那寺格萨尔文化论坛,举办格萨尔藏戏活动,展现达那寺的文化风采。组织一批多学科、多专业的历史文化宣传团队,对达那寺进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风俗习惯、民俗节日等特色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制作旅游宣传片、音乐剧、话剧等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达那文化。
第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达那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美丽风景,是旅游圣地,因此也被誉为“第二九寨沟”,可开发一些具有达那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如达那马耳峰,千年尕吾拉康等,这样,即合理开发了待开发的资源,也更好地宣传了达那地区的文化。
达那文化,是藏族先辈留给后辈们的宝贵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得更多人了解千年古刹——达那寺。
【注释】
①雀罗喀:今位于囊谦县尕羊乡麦买辛茹村。
②关于彭措岭的建寺年代,尚需考证,寺史中只说是麦喀嘉措686年,并没有写建寺的公元纪年,故笔者梳理了苯教在玉树地区的发展脉络,玉树境内的苯寺多修建于苯教前弘期。达那寺史中提及的聂青勒须尊者,是苯教前弘期即公元前552年的象雄(zhang zhung 今阿里)人,从象雄地区将苯教传至藏地的,所以笔者认为“麦喀嘉措686年”很可能就是建立苯教彭措岭寺院的公元纪年,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③“苯”即苯教。“琼布”为苯教持明六氏(bon gyi rig vdzin gdung drug )中的丹巴琼(dam pa khyung)氏,“堆”即上之意。
④罗桑开珠,昂文格来主编:《玉树文化研究》(天堂印象·梦幻玉树文化系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597页。
⑤才让太,顿珠拉杰著:《苯教史纲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第342-396页。
⑥“辛”为苯教·持明六大姓氏中的嘉瓦辛氏(rgayl ba gshen dmu gshen),苯祖辛饶弥沃齐即诞生于辛氏家族。“茹”为村,“辛茹”合意为辛氏的村落。
⑦“辛”即辛氏,“嚓”为侄子或孙子之意,合意为辛氏之孙。
⑧现坐落在达那寺,是佛苯两教共同建造的经堂,也是达那寺现存最早的古老建筑。
⑨今囊谦县觉拉乡羟迪塞浦(Khams nang chen skyo brag cham ti gser phug)。
⑩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乡和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交界处。
⑪ 此地疑为囊谦县尕羊乡达呛囊(待考)
⑫ 曲杰玛尔巴竹图(chos rje smar pa grub thob):玛尔巴噶举派创始人。
⑬ 尕·嘎玛顿珠彭措:《囊谦地区寺院志·达那寺史》,(khams sgom sde nang chen pvi dgon khag rnams kyi byung ba pyogs bsgigs rta rna dgon gyi skabs)藏文 |囊谦县政协文化历史办公室,藏文版,1998年,第529页。
⑭ 擦擦(tsha tsha)一词为梵语,意即小型泥塑,多为佛塔和佛像。
⑮大司徒·绛曲坚赞著:《朗氏家族》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