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的机遇

2020-01-02◎王

文化产业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王 爽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自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截至2019年11月,中国政府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国内相关省份均获益良多。2019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有38个外方领导人、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余名外宾参会,达成6大类283项建设性成果”①,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政策机遇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各参与国就商业、交通、能源、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共享的范围正在扩大,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目标,“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它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各国的合作,“全方位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打下坚持基础”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③,各民族文化在保有特色基础上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助于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构成。

第二,加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制定政策条文的前瞻性能够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有据可依、便捷高效,如2015年7月7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型法律纠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高效公正的司法解决渠道④,有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具体的政策沟通层面,通过顶层设计,促成沿线国家形成趋向基本一致的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⑤。政策、规则等趋向的一致性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相对一致的标准支持。

第三,中国政府联合沿线各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体举措包括:高层引领推动(如: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沿线20多个国家与各国领导人会晤并达成共识)、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及中长期合作规划)、推动项目建设(通过与沿线各国磋商推进一批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等。

第四,国家层面的政策鼓励和专项支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助力。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⑥,该基金的成立初衷是“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2017年起,商务部启动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并最终确定了13家在文化贸易方面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鼓励建立并完善文化贸易中介组织。文化贸易和交流以文化企业为先导,以平台为支撑,且多建立在基础设施和文化投入的基础上,因此国家层面的政策鼓励和专项支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夯实了基础。

二、内容构建机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贸易,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国“走出去”的文化内容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有助于“以文化主体性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认同”⑦。文化主体性对内生成文化凝聚力,对外产生文化吸引力,是精神独立性、认同自觉性和话语系统性的集合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和本位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内容产品开发,能够在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优势、与现代联通的理念优势和资源可开发性等优势,使其在现代化适应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创新实现其对内的文化凝聚力、对外的文化吸引力。

“一带一路”为中外文化资源提供了整合机遇。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逐步深入,中外合作制作文化内容屡见不鲜(比如中外合作制作的影视作品等),同时文化事业领域的中外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如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中国首例跨国联合申遗的典范⑨。跨国联合申遗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共建共享”原则,跳出资源归属权意识,为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

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定制性”内容构建。除了商业性的内容生产(如影视制作等)外,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各国依托中外交流史的脉络,发掘、构建和定制的文化内容,如反映中外友谊的历史故事挖掘、“一带一路”故事丛书《共同梦想》的出版等。我国2019年出版了《共同梦想》“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第一辑的6种语言版本正式出版,故事内容涉及中国与马尔代夫、塞尔维亚、肯尼亚、埃及、俄罗斯、西非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故事20个。《共同梦想》还会继续出版第二辑、第三辑……,是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故事构建,属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进行的“定制性”内容构建。

“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内容走出去构建新的契机,比如2019年6月9日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代表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颁授“巴基斯坦之星”荣誉勋章⑩。文化交流领域中的名人效应不仅体现在跨国娱乐明星及其作品演绎,文化交流中的跨国荣誉既是对文化交流过程和效益的认可,对于后续文化活动还能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文化交流之“星”还可以在跨国政府文化外交、文化交流乃至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的“意见领袖”作用。

三、传播主体多元化机遇

中国文化走出去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依照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谁(Who)”是传播活动的开端和主导,因此传播主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如政府机构、公益性文化组织、文化企业、网络媒体、自媒体及个人等),且不同主体专长的领域各不相同。

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政府机构在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公益性文化组织主要起辅助作用。政府机构结合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在顶层设计层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全局规划,包括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国家间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成立由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智库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定措施、出方案等。具体实践过程中,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文化艺术创作和展出交流活动,包括文物展览、艺术品展览、由商务部组织编撰《共同梦想》“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等。公益性文化组织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同样不以盈利为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承文化、满足文化需求的功能,包括公益出版、公益文化交流、公募资金、培育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等。公益性文化组织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企业是对外文化贸易的核心主体。2017年我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⑪。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4.8亿美元,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⑫。2018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为1.3%⑬。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是关系中国文化开放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文化走出去策略的重要环节,而文化产业运营的主体是文化企业。

多媒体融合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主要策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华文化逐渐突破语言障碍、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构建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的国际传播新体系⑭。海外华语广播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球拥有101家海外整频率播出电台,每天播出近3000小时节目,覆盖50多个国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约5亿人口;在海外建有地区总站、驻外记者站、节目制作室、广播孔子课堂等近100个机构和4115个听众俱乐部,汉语覆盖全球98%以上的受众⑮。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文学作品等借助“中国故事”的“共情效力”走进国际文化市场,落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是其主要传播渠道,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从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批优秀的名著翻拍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济公》等在海外引起引发了收视热潮,20世纪90年代的《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获得了东南亚观众的欢迎,2014年《甄嬛传》荣登美国HBO电视网,2015年电视剧《琅琊榜》在美国的旧金山KTSF26播出,随后在韩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播出。影视内容产品借助网络媒体的海外传播逐渐成为中国故事走出去的主要渠道。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讲话,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自媒体平台和用户力量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首先,“四全”媒体时代有利于借助用户力量在海外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相关研究表明,“海外受众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中国产品、中国游客来感知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前三者的比例分别是:61%、43%、41%”⑯,“2019年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⑰。中国公民出境游和外国民众入境游发展迅速,公民成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媒介,再加上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平台的加持,中国文化通过人员流动中的社交信息正多向传播至世界各地。其次,以社交网站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和用户联动带来巨大的微内容传播效应,国际社交平台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突破口。国内媒体借助社交平台互动达成内容传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2019年出版的《共同梦想》“一带一路”故事丛书为方便读者在线阅读,“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编辑部开设“一带一路故事”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故事的中英文电子版、音频及故事相关的花絮等。2016年,国际广播电台受众反馈(互动)总量达5530万;开设社交媒体账号228个,粉丝总数8117万;媒体日均阅听量约2600万⑱。其次,用户个人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内容制作和传播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自媒体人上传至国际社交平台上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短视频中李子柒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音乐文化和乡村生活特色等进行了多角度演绎,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内容创新和渠道创新的典范。根据Alexa统计数据显示,在YouTube访问量前40名的国家地区中,包含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区域的2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⑲。以YouTube为代表的国际社交平台不仅充当着内容传播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更为用户的再生产、共情式的再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海外留学生等也广泛参与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活动中。在新时期人文交流语境下,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应该减少政府行为,鼓励市场、民间参与⑳。中国文化走出去各主体的功能虽有差异,但彼此间建构的交互式联动机制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四、“落地”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多元化,追求“和而不同”是中国一贯的文化理念,“一带一路”战略呼唤着文化共生。“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面临多元文化挑战,既要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又要广泛吸纳其他文化优良成果㉑。因此,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要引导中华文化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实现入乡随俗的本土化和共存共融的主流化㉒。“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在保有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落地生根需要做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借助文化内涵实现的民意相通是中国文化海外落地的内源性动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助于稳固和加强中国文化海外落地的内源性动力。“一带一路”倡议以“和而不同”“文化共生”为理念,沿线各国的固有价值理念与中国文化理念、价值理念间的“和谐共生”为中国文化在沿线各国“落地”提供了核心指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当努力降低中华文化走出去给所在国家原有价值理念可能带来的冲击乃至不安全感,始终为当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提供中华文化优质资源和美好价值,使中国智慧成为滋养他国日常生活与情感的人文养料和精神元素㉓。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内化认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目标。

“一带一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和挖掘中国与沿线各国间的地缘优势。从地理空间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历史上是“和谐共生”的,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融合互动(如佛教、伊斯兰教等)、敦煌等地出土的文物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的历史事实、“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历史进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且从未间断、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礼仪、商业贸易、政治制度等)对临近各国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文化间是交流、融合和共生的关系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比如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等㉔;中国四大区域全面开发,相对于历史上中国与沿线各国交流合作的地理区位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区位优势更强劲、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资源优势。

国外受众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便取决于中华文化对其生产生活需求的相互关联程度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各国间的人员流动、贸易往来等越来越密切、贸易互补性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旅行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合作态势良好㉖,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内容、形式和频率都得到了多元化的增强,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与沿线各国民众的生活关联度日益紧密,中国文化内容、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产品在沿线各国的辨识度有所提高,并且随着互利贸易的推进、贸易的繁荣,沿线各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认知、理解和认同程度会随之增强。综上,“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在沿线各国“落地”提供了内涵相融相通的内源性动力、价值理念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区位优势和关联性的文化认同等机遇。

因此,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的政策机遇、内容构建机遇、传播主体多元化机遇和“落地”机遇,中国文化应当以何种形式、如何高效地走出国门并使之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功效就成了亟待探究的问题。

【注释】

①《携手奔向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实》,新华网,2015年 04月 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28/c_1124429866.htm。

②李月明:《“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实事求是》2020年第1期,第40页。

③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63页。

④孔庆江:《服务国际合作大局 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保障》,《人民日报》2015年09月18日,第07 版。

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20条“干货”》,新华网2015年0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4890.htm。

⑥《丝路基金的“五个W和一个H”》,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silkroad/。

⑦张耀军:《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兼论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可及性》,《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第141页。

⑧胡钰、薛静:《论人类新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建设》,《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1期,第7页。

⑨柳丝:《申遗,用文化联通世界》,《光明日报》2014年6月23日,第05版。

⑩《巴基斯坦总统授予龙宇翔“巴基斯坦之星”荣誉勋章》,新华网2019年6月10日,http://ydyl.news.cn/2019-06/10/c_1124603391.htm。

⑪《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人民日报 2018年 10月 0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0/02/c_1123514045.htm。

⑫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之 八》,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

⑬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之 八》,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

⑭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⑮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第18-21页。

⑰周音:《2019年中国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亿人次 同比增长3.1%》,中国新闻网2020年03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20/03-10/9120457.shtml。

⑱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⑲隋璐怡:《YouTube社交平台网红传播力分析——兼论李子柒海外走红的案例启示》,《国际传播》2020年第1期,第80页。

⑳王娟、龙俊:《人文交流视角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14期,第74页。㉑覃玉荣:《“一带一路”建设下广西与东盟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考——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67页。

㉒姚亿博:《让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也能“余音绕梁”》,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5日,第07版。

㉓孙宜学:《中外文化共生:问题与对策》,《对外传播》2018年第07期,第55页。

㉔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 动》,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cwj/201511/20151101193007.shtml。

㉕张耀军:《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兼论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可及性》,《江淮论坛》2020年第1期,第142页。

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8年秋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2018年11月12日,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811/20181102805514.shtml。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谁远谁近?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