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 提升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20-01-02李云矿
李云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人尽皆知的谚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而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学习初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的备课给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通过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那学生自会主动阅读,寻找其中的乐趣和收获。当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于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视频动画等,给学生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互动游戏或者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充分备课,利用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课前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举个例子,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没有亲身体会过桂林山水的美丽,虽然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但终归脑海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受助于现在网络的发达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桂林山水如画的视频,让学生先通过视频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具体桂林的山与泰山有何不同,桂林的山到底有多奇有多秀;让学生看到桂林的水到底有多静、有多清、有多绿;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比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可以先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一下贝多芬的人物介绍,让学生先对贝多芬有一个了解,对他生活的年代、生活的环境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月光曲》这篇课文。然后再给学生听一听月光曲这首曲子,让学生听一听贝多芬的作品。然后再进行阅读时,学生就能体会到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月光曲创作,只有学生体会了贝多芬所处的月光如水银泻地般幽静的环境中,面对目盲的少女和皮鞋匠这对兄妹,弹出了著名的曲子。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沉浸到作品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二、强化语文阅读指导
语文阅读是有技巧可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教导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高效又深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给学生安排不同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且运用到学生以后的自主阅读中。比如,在进行《桂林山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教学时,由于这两篇课文的题材、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比较近似,因此可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样是写风景的文章,两位作者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方式、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分别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通过一对比,学生对于写作手法的理解就会达到更上一次层楼的效果。再比如,在进行古诗词的阅读学习时,可以进行探究式的阅读方式。探究式阅读方式就是让学生先对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查,作者写作这首诗词时所处的环境、年龄、职位等等。当学生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境遇有所了解后,就对作者写作这首诗想要表达的诉求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适时引导学生想象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得出的感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和核心进行拓展,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因为很多文章都是有留白的,本身就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拓展和想象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阅读读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教学《白杨》这个课文时,文中的结尾是父亲搂着两个孩子,看着窗外闪过去的一棵棵白杨,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发问,让他们去拓展思维,去尽情地猜测和思考,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事情?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他想到了什么事,会让他微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猜测,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非常新奇,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一下就热闹了起来。通过充分的想象,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很多种的可能性,让他们的思绪顺着《白杨》这篇课文飘向了远方。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的功能,配合舒缓的音乐给大家展示一只飞了很久的小乌鸦,又累又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但是由于只有半瓶水,它的喙又不够长,所以喝不到瓶中的水。后来小乌鸦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这样由于石子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水位就慢慢地升上来了。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生动的展示每进来一个石子,瓶子中水的液面就上升一点的动态过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在学习完这个故事的同时还不仅会为小乌鸦的智慧点赞。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也可以用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果学生是小乌鸦的话,他们会想到什么样的好办法去喝到水呢?
四、注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和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懂得感受美、欣赏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只停留在外表上。对于文学的学习也是,比起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小学生更喜欢一些网上的言情小说和穿越剧情;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一些优美的语言学生更喜欢一些俏皮浅薄的网络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珍珠泉》这一课时,老师不要只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词和生字上,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一潭深绿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同大小的石头,石头上长满了透绿的青苔,晶亮饱满的水泡从碧潭中慢慢升起、变大最后冒出水面的美丽景象,让学生体会这种细腻的美丽,清新的意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最好抓住身边的东西进行教学,比如上课的时候如果恰好天边有云彩,就可以让学生立即进行云彩的观察,看一看外面的云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同学尽情地表达出来。如果天边没有云彩,还可以观察窗外的大树或者花坛,看一看大树有什么特点,柳树、杨树、槐树等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样的课堂会比较有活力,现场让学生进行身边事物的描写会很有新鲜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抓重点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章重点中心的敏感度,通过捕捉质疑点抓住文章的重点和核心,要让学生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比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堂课教学时,要问学生,为什么是借箭?可不可以把借字换成偷或者骗呢?换成了别的字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另外,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矛盾点,作者写的矛盾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堂课时,文中有一段话描写的是一位毛发苍苍的老奶奶,腿脚都不利索了,但是她拄着拐杖来送总理了,她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这里就是一个矛盾点,既然已经焦急了又怎么会耐心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的矛盾点,往往理解了也就抓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再者,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或者更改原文的一词一句,看看还能不能表达出作者原来的意思,这也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题型。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堂课时,原文是“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个抽字能不能换成“长”?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时就主动地去思考,以后再碰到这道题就会回答得非常顺其自然了。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得比重非常大,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着重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容出发,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锻炼;从学生的阅读习惯出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领略并喜欢上阅读;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