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地方建设的“校工坊”构建思路与实践

2020-01-02谢秀萍李林威黄丽卿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坊产教校企

孙 华,谢秀萍,李林威,黄丽卿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更新换代,教育、人才、科技和产业相互交融,各要素日趋融合,对职业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出战略部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与行业联合、与企业合作,从源头上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产教融合应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1]。

如何充分调动地方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随着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在泰国创建的境外首个“鲁班工坊”成功启用,建设“工坊”的理念逐步被职业教育界认识和推崇。“工坊”本意为工作的场合,有小巧精致之意,富含文化意味。“校工坊”是指在学校内建设符合企业生产、富含企业文化,由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的工作实体[2]。

1 “校工坊”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地方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各行各业越来越青睐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3]。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强调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鲁班工坊”的成功创建启发了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校企携手共育工匠型人才能精准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对口人才,也是最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通过分析近些年与企业的合作情况,不难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的参与度不高,合作关系呈现“单一性”、“短期性”和“表面性”。“单一性”是指合作企业仅在某个实践项目上与学校进行合作,并没有全方位融入在校生的培养。“短期性”是指合作企业仅在某个时期与学校合作,如在学生毕业时点,企业急需用人之时,并没有全过程融入在校生的培养。“表面性”是指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仅停留在合作协议书面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的培养中。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没有寻找出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点与切合点,当学校与企业寻找出的共同利益点越大,合作也就越紧密、越深入,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行性也就越大。

基于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服务于福建省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进入2.0版本,即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校工坊”。“校工坊”致力于将各合作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学校、企业和学生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学校在“校工坊”中培养出符合地方建设需求的有竞争力人才,企业在“校工坊”中注入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要求,学生在“校工坊”中训练成“德技并修”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

“校工坊”的构建秉承着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地方建设、校企共建共管协同育人为原则,以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共同体为突破口,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4],系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 “校工坊”构建的实践举措

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工坊”旨在凝聚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各方专业优势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融通,服务地方建设发展。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上实现共研共享。建设“校工坊”的最终目的是校企协同培育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将基地建设为集学生实训、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一体化的多元共享基地。

2.1 建设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建设是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科学运行的保障。与行业企业在基地的方案设计、建设、日常管理、人员构成、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协商共议形成基地共建制度、基地共管制度、基地双导师制度、基地项目管理制度和基地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的双主体责任机制。

2.2 构建产教一体的实训平台

为服务福建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省内相关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洽谈,在校内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智慧林业、园林园艺、无人机、绿色交通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产教一体的实训平台。学院提供场地,合作企业出资,校企共定建设方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的需求对基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布设,将企业的经营策略、文化、技术参数和现代工序嫁接到基地中,创建真实的实训、工作环境,设置核心的技能训练项目。企业将具体的生产项目导入基地,用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学生既是在校生也是企业员工。

智慧林业“校工坊”由森林生态馆和智慧林业大数据中心构成。生态馆内建成野生动物标本区、森林植物标本区、昆虫标本区和土壤标本区等区域。森林生态馆不仅培养在校生,而且成为福建省林业职工的专业培训基地和南平地区中小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智慧林业大数据中心与福建省林业局合作,建成集林业调查、林业规划设计和林业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产教融合中心,为全省的林业行业服务,助力“清新福建、绿色福建”的发展。

园林园艺“校工坊”涵盖了智能温室区、特色花卉区和园林工程施工区。与省内知名园林园艺企业合作建设,企业按实际生产需求布设生产线,将特色花卉和园林苗木从育种、栽培、加工,到园林园艺施工全生产链引入“校工坊”。学生在工坊内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参与整个生产链的运行,让学生在实操中训练的专业技术,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无人机“校工坊”由企业投资建设2条无人机生产线,建成福建省无人机驾驶培训基地之一。无人机专业的学生在生产线上,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习无人机的装配和调试技术。工坊同时也为区域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无人机生产技术和飞行技能提供培训场地。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均可通过工坊的培训考试获取无人机驾驶资格证。

绿色交通“校工坊”建成集工程材料检测、现代化施工技术和BIM产教融合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基地,承担着土木工程类在校生项目训练、行业企业员工专项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任务。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工坊已举办了多期面向南平地区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得到区域行业企业的高度评价,为地方区域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3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基于“校工坊”的人培养模式创新工作。随着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校企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符合新时代建设需求的人才标准。

依托“校工坊”,校企共建产业班。企业按现代生产需要,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产业班学训,在企业中,以实际的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学生全面参与项目实施,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林业、园林园艺、无人机、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产业班,培育工匠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依托“校工坊”,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以“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以企业生产项目所需的技术技能模块设置专业课程,以企业的生产流程设计课程体系,全过程穿插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依托“校工坊”,校企共编专业教材。以符合生产要求的技术技能为导向,以国家专业技术标准和操作手册为蓝本,专业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专业教材、活页式教材、项目训练书和技术技能手册等。

依托“校工坊”,校企共商教学方法。改革原有以理论架构为原理的教学手段,推行以任务为导向的“边教边学,边教边练,边教边做”教学方法。打通企业与学校的互培网络平台,时时将企业的技术培训和专业讲座通过网络交互式系统共享给学生。

2.4 打造产教融通的“双师队伍”

打造一支“专职教师精技术,兼职教师懂教育”的产教融通、校企互通的“双师”队伍。学校专业教师立足于校企共建的“校工坊”,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实施,掌握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紧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用项目来促进专业实践能力、课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企业技术人员在“校工坊”中通过与教师携手指导训练学生,学会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职教理论水平。通过项目实施,打造出一支专兼融通、德技并修的“双师”教师队伍,为地方区域建设发展培养工匠型技术人才。

3 对“校工坊”模式实施的思考

“校工坊”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典型范例,是能解决培养专门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企业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校工坊”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的,企业在工坊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能否在“校工坊”中获取最大利益(包含直接和间接利益)是企业首要考虑问题。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绿色交通“校工坊”为例,企业负责投资工坊的前期规划设计、装修和家具等费用,后期的图形工作站、软件和网络交互式设备的购置由学院出资,企业大致占资金总量的30%。如何让企业的投资能到达期望的回报率,是“工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能持续投资“工坊”的催化剂。绿色交通“校工坊”通过学院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企业长期派驻2名的技术人员驻点工坊。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带入的生产任务,解决了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具有足够实践经验的学生。学生毕业后,企业优先在工坊学生中挑选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入职企业,解决了学生称职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入职的学生可直接上岗,

3.2 绩效评估的问题

绩效评估是校企合作建设“校工坊”的重要环节。目前,在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建设的“校工坊”尚在初期运行中,虽看到发展势头向好的一面,但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评价指标尚无建立统一标准。因此,以量化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校工坊”绩效和推广应用的参考依据。企业和学校都能从绩效评估中找出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合作方式。

4 “校工坊”办学模式的总结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5]。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学校内建立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校工坊”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的难题。通过不断完善“校工坊”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校工坊”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能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工坊产教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