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保《自序诗稿册》书作解读

2020-01-02◎姚

文化产业 2020年33期
关键词:书风

◎姚 瑜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清初年为根固基业,一方面施高压政策打击异端思想,大兴文字狱,一方面大力扶持传播汉儒经典,以怀柔之策笼络汉人。在书艺方面,无论是出于对书迹翰墨的心摹手追,或出于拉拢汉族文人的政治需求而大肆提倡书法,满清统治阶级的艺术审美对于书风导向都产生了推波助澜之效。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1],即是对这一时代书坛现象的贴切描述。

乾隆、嘉庆年间“以书取士”成为仕途平步青云的重要途。康乾年间张照即取法董赵,用功尤深,得乾隆帝赏识。马宗霍《书林藻鉴》评“董之纤弱,渐不压人之望,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赵书又大为世贵。”[2]继而董赵之风渐使朝野习书渐趋滞涩,其所形成流行于朝堂之上的馆阁体丰圆无骨,弊病日显。而此时以铁保为代表的一批书家,为纠“馆阁”板滞之症而突破董赵樊篱,上追古人,取法晋唐,扭转了董赵笼罩下帖学萎靡之态,使清代书法面目得以焕新。

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嘉庆年间,先后遣戍新疆、吉林。主要著作存于《惟清斋全集》。留心翰墨,奉敕整理开国以来满、蒙、汉遗集,为《八旗通志》总裁。书作先后辑有《人帖》《惟清斋临诸家法帖》等。《清史稿》中评价其“优于文学,词翰并美。”[3]

一、书学经历

铁保少时入国子监,书学馆阁体。时或摘录《画禅室随笔》,汲取香光书学要旨,逐本溯源。汪廷珍云其“工书法于晋唐,诸家无不临摹,而其宗旨要以香光为归。”然未困于时风,深知书坛馆阁体阻滞日久,欲矫正时弊,于是初追宋元,取法米、苏等书家,书风体貌至于俊朗,颇得雅趣。中年谪迁所作大量书札已糅晋唐之貌,造化入妙。自述“晋以前高远,不可几及,元以后又未免近于姿媚,均不临入。”至于晚年学书,贵在性真,自成一格,“我不袭古人之貌,古人亦不能囿我之灵”,充分彰显性情率真、不拘陈规的革故鼎新之态[4]。

二、笔墨赏析及同时期书风对比

铁保于嘉庆二年(1797年)因感怀旧事故作《自序诗稿册》。用笔点画精微,杀锋入纸,线条精劲有力透纸背之感。起笔往往尖峰入纸,收笔圆润遒劲,一气呵成,一笔疾书,承二王用笔。折笔下行之动作皆隐匿在笔画内,纯熟内敛。除此,册中亦取法颜体结字,势态宽博稳重,结体外拓丰腴。既见雄浑开张筋骨丰厚之气,亦秀妍流利,飘逸多姿。用笔浓厚与纤细互为转化,枯劲与浑郁之姿相生变幻,自然和谐,跌宕起伏所形成的欹侧之感势态尽显。后段情感至于浓重,笔法愈发随势而变,跌宕跳跃,浑郁浓厚。

与之风格相近另有一作,为铁保辛酉年游访浙江镇江焦山所作《游焦山》。然细究笔墨,却又见其中差异。如对比两幅书作中“我”字,虽结体大致无异,然《游焦山》中笔法轻率,似滑于纸面,笔力畅快,连带迅疾,略出飞白;而《自序诗稿册》则沉稳驻笔,线条平实而凝中锋之力,筋骨具备,竖划外拓,字势开张,有颜体笔意。斜勾不仅短促顿收,且省略钩划,圆畅挺劲,似有篆意,朴拙真率。

两作笔触气韵大相径庭,笔者以为《游焦山》因铁保撼于崛峰盘踞之势,感于《瘗鹤铭》摩崖石刻之奇,而行间气息尽显爽利俊逸。其所生发“我生好古不泥古,但取其意忘筌蹄”,则更现其率意洒脱之状。全文虽忘乎笔法,然整篇畅达和谐,基调温润和缓,无意于得失,自在旷达之态尽显。《自序诗稿册》起端境和气润,工稳而不失奇巧笔法,行至后段则一反既往,急转重笔刹纸,笔触果断肆意,如其诗所言,“率写胸臆,不拘于绳墨。”纵观全册,前后书风突变,章法气息在挥墨中渐由平和气润变为剑拔弩张。

由此观之,两幅书作风格之差异与其“境”不无关联。一则源于书作形式或情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再则可能是因书家试图打破原初取法的创作意愿,这其中既含有对于创作风格调整的需求,抑或蕴有某些政治寓意,使之主观心境变化催生笔墨章法的丰富性。

三、创作背景解读

通过《梅庵年谱》可知,铁保此册创于嘉庆二年于宦海浮沉。与此同时家中噩耗不曾间断,父亲离世之后家道中落,与之同气连枝的胞弟也溘然逝去。每每念及“趋庭日”悲从中来,既是怀缅慷慨慈父,亦是对玉保离世的遗恨痛惋;太夫人病危之时仍嘱铁保,“汝弟处不必致信……何可以私废公。”称颂太夫人识大体,可推知其母温恭贤德、教子有方,使得铁保耳濡目染。仕途升沉起伏,生“白发老兵在含悲”之叹,同期诗句“千古悲歌地,茫茫易水东。”借易水荊卿之典故,景仰将士,感时怀古,隐晦表达壮志难酬之意[5]。

铁保“年少时率写胸臆,处事磊落”是其作为满人淳厚豪迈、直率畅达的性情体现,初以性纯质而入宦,意愿有所作为。然“入世渐深,意气初敛”可见境遇之变对其性情影响,历经官场沉浮,方觉入世艰涩,不得不收束棱角。其另有诗句“顿觉诗情胜宦情”亦印证了其寄情文墨以求精神慰藉,敛性失意之态溢于言表。

四、书随“境”变

分析其所处时代及环境背景,透过忠义思想对于铁保书风的导向作用,如取颜体之浑穆遒劲中体现的自觉审美诉求,及官方文治举措,使得文艺思潮与人品教化密切相关,在书作形式与内容等方面深度契合儒家审美观。以萧瑟物象寄托悲思,暗指境遇悲戚,政事失意,促使其书作行至细微之处以枯燥湿润率意相生,情绪震动,笔势跌宕,使得哀乐之情皆现于笔端。情绪激愤处,显露颜体宽博厚劲,亦是以颜氏忠义之节气作为此时隐喻之征,慨叹个人政治命运跌宕。

然而诗中悲怆之情却与册页圆融书风有所背离,笔者以为,一则因个人风格与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及书写习惯有关,是对于汉儒传统的吸收承继;又为其书学造诣精深的体现,在取法诸家之后,融会贯通,在漫长积淀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气息,正是张怀瓘所推崇“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书风纯熟体现;从其生平经历而言,看似与几经波折的崎岖心历相矛盾,然却已是久经风霜后无意于官场,寄情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安之若素。

五、结语

铁保自然率真、雄厚庄重、遒劲流丽的民族审美风格与其慷慨达观、自然率意的书文性情相契合,这一民族特性的凸显,充分展现了其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心理。铁保书法作为诗文载体,在崇儒重道的影响下得以呈现出和谐统一、自然率真的笔墨气韵。

猜你喜欢

书风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明末黄檗宗及书风传入日本的原因探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赵孟頫书法研究
徐渭另类书风及成因探析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