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艺术特征
——以《光天白昼》为例
2020-01-02钮菲菲单宏健
钮菲菲,单宏健
(扬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爱国主义情怀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一生洋溢着戏剧性的艺术力量,他创作的浪漫曲总能将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对时代、对社会和人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本文将从解读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创作灵感入手,把握其浪漫曲的总体创作特征,并以《光天白昼》为例,细致分析该作品的歌词和曲式结构及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揣摩歌曲的演唱要求,展现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创作特点
在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歌剧、浪漫曲、芭蕾舞剧以及多种器乐作品,浪漫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俄罗斯浪漫曲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通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人们既能从中感受到涓涓细流的爱情,又能体味到惊涛骇浪的人生:有时如清风吹拂麦浪,使人心旷神怡;有时如闪电霹雳横空而过,令人不寒而栗。柴可夫斯基尤其擅长通过戏剧性的对比和形象的概括,为人生之路上的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赋予强烈的冲突,集中反映了他现实主义的魅力[1](P15-24)。这些易伤感的曲调谱写出处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民族命运的黑暗面,暴露了人们心灵深处深重的矛盾。揭去所有矫饰,把那受尽磨难的灵魂用音乐艺术表露出来,让人们看清自己所受的累累伤痕,而这些伤痕,除了反映出他个人多舛的命运,也揭露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对人民的摧残。可以说,“融合性”是柴可夫斯基浪漫曲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其浪漫曲总体的创作特点。
(一)音乐与情感的融合
因为童年失去母亲的悲惨遭遇和最亲信的家庭教师范妮的离开,柴可夫斯基的性格变得忧郁、充满伤感,加之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让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得以发展。他一生创作的130首浪漫曲中,大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体现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自然的欣赏和俄罗斯人民的热爱。正如阿尔什凡格所说:“他的浪漫曲惊人的多样化并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纯粹抒情性的和强烈的戏剧性的;日常生活中的庄严颂歌和短小歌曲;民间曲调和圆舞曲。”[2](P3)作曲家性格中有忧郁、消沉、孤独、喜欢独自旅行,喜爱文学、结交志同道合的挚友,渴望炙热的爱情。他向往自由,时而忧郁时而热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赋予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和艺术内涵。
柴可夫斯基虽然与“强力集团”的作曲家基本处于一个时代,但是在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上不尽相同。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他的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更多是建立在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音调上,同时也吸收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表现出鲜明的诗人气质,作品旋律线条委婉悠长,充满抒情性和悲剧性,同时更具多愁善感[3](P130-135)。
(二)音乐与大自然的融合
柴可夫斯基很喜欢旅游,独自一人走进大自然时,所到之处的景色都能萌发他创作的灵感,他内心孤独,渴望被理解被温暖,当他被乡村的宁静气氛和美丽景色感染,唤起对童年生活回忆时,他感到愉快,对音乐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在他众多的大自然音乐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丛林中的静谧,但是更多的是对生活情景的表达,比如《我祝福你,森林》就是通过对森林的赞美表达出作曲家对祖国深沉的爱。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曾写道:“只有独自一个人在令人喜爱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即使是艺术,也不可能给人以大自然的词语的那些狂喜的瞬间”[4]。他的作品给人们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鲜活力和生命力。作曲家还注重收集和整理各地民谣,提取其中的精髓运用到浪漫曲的创作中,更多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让他的作品更具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5](P134)。
(三)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受诗歌的影响深远,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选用世界著名诗人海涅的诗歌作为歌词进行创作,二是选用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歌进行创作。早期创作的浪漫曲《为何》,不拘泥于海涅诗歌字里行间的刻画,而是注重情感和旋律的结合,使作品充满甜美和浪漫的气息,通过运用多种技法的创作,赋予旋律生命和美感,抒情的旋律触动人心弦[2](P18-22)。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也为柴可夫斯基提供了诸多灵感:如阿·托尔斯泰的《金黄色的原野》,诗人的作品多以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充分表露出俄罗斯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费特的爱情诗《请勿离我而去》,真诚、炙热,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描写的细腻、唯美,富有音乐性;阿普赫金的诗歌也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戏剧性作品的较好素材,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形象具体生动,内心刻画和故事情节冲突见长,《光天白昼》就是这样一首经典的浪漫曲[6]。
下文将以《光天白昼》为例,借由其创作背景,解读其曲式特点和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以期对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演唱提供启发。
二、《光天白昼》的歌词和曲式特点
《光天白昼》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声乐套曲op.47其中的第六首浪漫曲,采用的是幼年时期与作曲家相识并成为挚友的阿普赫金的诗词,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虽然现实带给他很多阻挠,但是主人公内心对生活、对爱情、对理想的坚定信仰,让他冲破内心的彷徨和忧郁,最后勇敢地向心爱的女主人公走去。作品反映了当时处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命运,是对压迫者的反抗,也是对命运不屈的表现。从歌词和曲式层面来看,具有如下特点:
(一)歌词内容基调饱满
第一段“光天白昼或当夜阑人静时,无论……所有一切围绕你”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仰;第二段“怀着这向往我何惧怕鬼神……全都由于你,全都由于你”这一段是对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暗喻,虽然主人公面对层层阻挠,但是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预示着理想信念不会因此而被打倒;第三段“无论未来岁月光明或昏暗,任其生命时漫长或短暂……所有的一切献给你!”再一次表达了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爱情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是对黑暗势力统治下失去爱情者的真实情感描述。
(二)曲式结构完整,伴奏织体丰富
《光天白昼》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E大调,9/8拍,速度是Andantion,整首曲目的结构是A-B-A’再加上引子和尾声。前奏由15个小节组成,是为引出A段做准备的,(16—31小节)是一个新的音乐动机,气势恢宏、有较强的音乐流动性,是主人公内心情绪的体现。B段(32—43小节)一共四句,每一句都紧扣音乐主题,第六句转到#g小调后,是对第一句进行的变化重复,简洁流畅的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更加融洽,也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A’段(44—58小节)依然采用琶音式的伴奏织体,虽然有第一部分音乐的因素但是歌词的意境发生了改变,演唱力度是“ff-mf-fff”的不断加强变化,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像是所有情感的爆发和宣泄。尾声(59—77小节)大篇幅的运用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的钢琴伴奏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激动、热烈、汹涌澎湃的情感,整首作品结构完整、严谨,伴奏织体丰富、有生命力,强弱的变化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彷徨和矛盾,音乐在高潮上的结束更彰显了作曲家的别具匠心[7]。
三、《光天白昼》的演唱处理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以来的俄国音乐发展成就,传承古典音乐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欧音乐文化元素,将民族音乐发展到了顶峰。他的作品沉郁抒情,内在深刻,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戏剧冲突渗透着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浪漫曲的创作无不体现着抒情诗人和心理戏剧家的气质。他的歌曲对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和艺术修养也有很高的要求,《光天白昼》的演唱,不仅有较高的艺术塑造空间,也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光天白昼》在情感的表达上区别于德奥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更多表达的是伤感或是委婉的哀怨,而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从创作来源上看,融合性强,诗意气质浓郁,内容多是对国家命运和主观感情的抒发,带有抒情性和戏剧性,透露出其性格特点的浪漫主义风格。2010年在第14届青歌赛美声组的比赛中,歌手张妮演唱《光天白昼》荣获银奖,一方面得益于俄罗斯7年的学习造就了她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她潜心钻研了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艺术内涵。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艺术上更追求音乐的形象性,悲剧性的主题造就了作品的音乐美感,也体现了他的美学观点[8]。
(二)揣摩作品的演唱技巧
演唱好《光天白昼》首先要结合前文提到的曲式结构的特点,三个段落的音乐语言需要深入分析,调式的转变,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都是演唱中要解决的问题。演唱此作品对气息运用和钢琴伴奏织体的分析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将声音和钢琴形成完美的配合,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比较。
《光天白昼》是一首澎湃激昂、充满爱意、悲愤中夹杂着对命运的不屈服的浪漫曲,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将作品带入真实的意境之中。三个段落的情感表达要通过调性、旋律和歌词内容的分析,把握音乐内涵的走向。在演唱中注意气息的饱满流畅,语言准确,声音圆润,力度随着情感的流动自然变化。
四、结语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以及《光天白昼》这首浪漫曲的研究、学习发现!他的题材内容上更多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刻画,并竭力倾诉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阶层共有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的苦闷。在艺术特点上注重涉取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音调,借鉴欧洲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乐的创作风格,并打上了个性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艺术的热爱。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潜入人内心的精美小诗,融合哲学、文学、美学,完美地诠释着柴可夫斯基浪漫曲最为令人陶醉的艺术特征——由衷的抒情性。
在目前的高校声乐表演专业中,由于柴可夫斯基声乐作品教材较少,加上语言学习的障碍,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笔者也想借此文和喜爱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爱好者们有更好的交流,使更多的声乐演唱者了解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使真正可贵的艺术作品得以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