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皖西民间工艺的乡村创意产业化研究
2020-01-02刘伟,张宁
刘 伟,张 宁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生态宜居、坚持因地制宜的总要求,将乡村与文化、乡村与社会创新设计、乡村与幸福产业、幸福经济,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逐步推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推进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意产业并不局限在城市发展,受社会整体文化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影响,创意产业在农村也成为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民间工艺以自身的文化根源在乡村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俗工艺产业化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乡村创意产业及皖西民间工艺的现状
推行乡村创意产业,是当前繁荣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并在政策多方组织和拓展下获得了快速延展。乡村创意产业与其他创意产业一样,要依据自身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找准切入点,把与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元素的整合作为创意产业的立足点,开发具有皖西特色的民间艺术产业模式。需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创意理念,结合现代技术把现代农村从传统的务农经济带动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将其产业化,信息化。所以,发展乡村创意产业需要"创意知识"的融入,从产业规划、品牌策划、生态设计、文化嵌入、功能创新来实现改变目前民间工艺尴尬的现状。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仅仅参照城市文化的创意产业模式是不够的,农村要依靠自身的资源现状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吉安永丰县农民画为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作内容反映出的基本上是农村的风俗民情和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主要技法是把传统的漆画、壁画和年画加上剪纸刺绣等技艺融为一体,传统装饰风格浓郁,色彩热烈缤纷。吉安农民画在发展中也同样面临过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吉安农民画在开发时提升创作质量,以农村文化特色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借助民间艺术的乡俗性和大众性,传播传统文化,打破常规,壮大农民画家队伍,加快创造了农民画产业市场环境,举办全国农民画展,成立35家写生实习基地,并配套生产以农民画为主的相关文创产品产业链,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达到了双赢,成功发展了农村创意产业。
皖西乡村地区民俗工艺资源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的有:皖西民间剪纸、根雕书法、霍邱柳编、舒城的竹编、毛坦厂大红袍油纸伞等。“民间艺术是扎根于当地劳动人民生活中独有的民间文化,随着现代其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想要继续传承下去,仅仅停留在人们口号中或存以美学观念和视觉符号形式出现,显然是走不远的。这些地方传统工艺术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后继无人、生产力低下、工艺产品销售无门等危机,传统工艺遭遇‘现代性’的缺失,越来越多的工艺在逐渐消亡。”[1]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引发产品意识的侵入,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也随之急剧改变,生态环境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皖西民间工艺面临原生材料破坏殆尽的危机。加上从事民间艺术的专业人士相当稀少,民间艺术没有了传承,自然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六安毛坦厂的大红袍油纸伞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大红袍油纸伞的技艺传承人徐修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以前的大红袍油纸伞经常用在婚嫁俗礼之中,以作避邪之意,现在这种习俗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再加上油纸伞在制作过程中要面临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烦琐的制作方法,导致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习这种技艺,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除此之外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于现代变化多端的市场经济和知识信息化时代了,在这种境况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无疑化作民间工艺发展和创新的阻碍。面对民间工艺即将消失的境地,各地政府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部署和相关保护措施。近年来,皖西地区不断地地培育和推广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典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霍邱柳编工艺产品改变经营模式,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地方重要出口商品,远销海内外。舒席也改变了过去成旧的经营理念,升级集艺术观赏与纳凉功能为一体,让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带动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舒席、六安瓜片和霍邱柳编积极参加广交会、徽商大会,开展生产性保护,促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既坚持了“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技艺的保障和传承,又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把对“非遗”的保护和对其利用传承两手抓,这种保护和利用的双赢途径对于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非遗”项目,是一种适应市场规律的有效经营之路,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皖西民间工艺元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皖西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形成了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和种类,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亟待我们去探究和传承。众多的民间工艺都来源于田间地头,大多都是在劳作中就地取材创作出一些生活使用的器具,这些民间工艺在生活生产中一点一点积累演变过来为当地的民众带来了休闲和娱乐,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而皖西地区的民间艺术种类多样,造型质朴,色调浓郁,蕴藏着皖西地区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有霍邱柳编、皖西民间剪纸和红袍油纸伞。
(一)霍邱柳编的工艺价值
霍邱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早期的柳编文化是在遇到重要的民间节庆的时候,当地人会以柳枝盘龙舞凤,预示吉祥。柳编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工艺术手法原始独特,质朴自然,传统的纯手工纺织透露着原始的造型美感。可做家居使用,也可为园艺环境提供原生态的审美韵味和的装饰效果。如今柳编的种类在传统种类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在装饰和实用的功能上相辅相成,在工艺编织技巧上也不断创新编织方法,数量也达到了几十种,如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如今的霍邱柳编在传统编织的基础上,不断在改进工艺技法,如利用平编法的倾斜、错位、粗细等手法,营造成形态各异的二方和四方连续以及适合纹样,纹理的装饰性也更为丰富多彩。在材料的再处理和造型设计创新方面,也在积级探索符合现代柳编制品精致、简约、自然、现代的审美要求。这种地道的“纯手工”技艺,编织出了对材料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敬,在形式和功能的融合中追求作品简洁而又充满律动的美感[2]。柳编技艺在相当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淮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工艺与民间文化的统一,继承、保护和发展这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皖西民间剪纸的美学价值
皖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六安市金安区、霍邱县、寿县以及合肥市的肥西县等地。皖西民间剪纸呈现出的严谨和精妙以及工艺的复杂性让人在视觉上和艺术得到了极大的享受,体现了地域、民俗以及审美情趣上不同的创作风格。其中六安翁墩剪纸文化发展较快,已达到很高的创作水准。“翁墩剪纸色泽鲜艳,造型饱满,追求构成带来的装饰美,尤其是在色彩渲染上加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加秀美清雅,开启了色彩类型多元化的局面。在构图上疏密有致,丰富饱满、虚实相搭表现出节奏和韵律,彰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3]皖西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艺术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张贴于神案、门窗、墙上及礼品上,形成人们心目中的物化语言,寄托各自的寓意。在创作技法和手段上,基本上是用剪刀铰出的单色剪纸,创作时也是不拘一格,随心而至,大多对照“样子”或凭头脑记忆直接剪铰,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看到,想到的东西来即兴创作。皖西剪纸作为民间积累的一种生活艺术,具有丰富的精神追求和传统的美学观念,这种传统的美学观在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感上都给予了相对的稳定性。受社会审美需求变化和发展需求变化影响,当前翁墩剪纸在题材和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延续其装饰、喜庆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其他领域也开始开发利用。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皖西剪纸势必会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不一样的生机。
(三)大红袍油纸伞的生态价值
毛坦厂镇所产的“大红袍油纸伞”位于毛坦厂镇明清老街,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店主徐修生手工制作大红袍油纸伞在这个地方经营已有60多年。2017年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目录。徐记牌大红袍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以优质毛竹、皮纸、桐油等制成,所有材料都从自然中提取,注重生态环保,以原生艺术形式成为手工艺术品的佳作。整个伞具中没有任何金属材质,全是由木质做成,油纸伞的伞骨在选材上也十分讲究,一般是深山里生长期为3~5年的老毛竹,这种竹子节茎少而且韧性和弹性都很强,既能防霉,也能防烂、防蛀。选用竹作为伞骨的材料,寓意深远,竹代表了高升和长命百岁,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岁岁平安的意愿,因此也是人们赠送亲朋好友的佳品。而皮纸则选桑树皮,桑树皮的防水性最好,糊纸用的黏合剂不是胶水而是用青柿子熬制出来的汁,一种最自然的方法。精致的大红色伞面,是用苦丁茶泡出来的红汤不上色,再由桐子熬制榨取的桐油涂抹在伞面上,这其中所采用的材料全都是纯天然的。由于制伞工序复杂烦琐且全部由纯手工制作完成,以至于现在的大红袍油纸伞面临着衰败的境地,这种有着美好意愿的传统技艺术正在经历着消亡的局面。如今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投入对大红袍油纸伞的保护和继承工作,要让这一技艺在现代手工业中重新点燃起来,并不断地延续下去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皖西民间工艺还有根雕书法工艺、临淮泥塑、舒城竹席等,这些民间工艺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着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和历史,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充满原生化的民间艺术文化彰显了皖西乡村地区特有的传统艺术风貌,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和生产,其形式和品类直接反映着人们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皖西民间工艺元素在乡村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把民间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用创意来激活乡村设计产业,把握民间工艺的核心内涵,使民间工艺与乡村品牌建设相结合,实现创新一体化设计,把民间工艺的艺术风格、内容题材、形式美感与乡村原生态特征融合在文创产业设计中,使其衍生出独具乡土气息的产物。在这些的造型、颜色、图案纹饰、材质等均能更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更贴切的服务于现代人,对文创产品进行合理定位,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达到技术与艺术、实用与科学高度融合与统一。
(一)创新民间工艺的设计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创意品牌
皖西乡村具有不同的乡土人情和农村民间传统工艺资源,我们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地方民间工艺资源,积极调研皖西乡村传统民间工艺资源现状,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乡村创意产业品牌。民间艺术尊重先祖信仰,追崇拙朴归真、重象征、多寓意的审美内涵,是民间艺术执着的精神理念,也是现代乡村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4]。创意产业要通过各种技渠道,把民间艺术符号,精神理念注入各种载体中去,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强化品牌效应,将民间艺术市场份额转向扩大艺术市场本身,我们的关注力也应从保护非遗本身到民间艺术传承与培植上,成功打造农村创意品牌是发展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改变皖西乡村农村文化发展的格局,突破现有模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挖掘本土民间艺术宝藏,学习传统,运用传统,创新民间工艺的传统意识,把皖西本土的、传统民间的文化艺术转化为创新产业的资源,以此传承皖西乡村文化,开拓市场,引导观众,从而构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霍邱柳编为例,只有不断引入创新理念,才能增加柳编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要让柳编产品与当地文化产业相结合,利用自身的原生艺术形式,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强艺术的表现力,重点是在工艺和品质上出精品,打造全新的乡村特色柳编品牌,提升民间工艺的感召力,寻求旅游产业开发下的柳编项目对接,实现民间柳编艺术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联姻,推动柳编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针对那些历史久远,艺术价值高而又处于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老字号,要帮助其重塑品牌形象,强化本土工艺的艺术特征,形成独具民间特色的品牌艺术,加强品牌建设,获取市场占有,带动乡村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除此之外作为创建旅游城市的皖西地区,可以借助当地民间工艺资源来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开发皖西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将民间技艺进行包装再造,壮大当地旅游业的品牌建设。这些有着明显地域特色,气息浓厚的地方传统工艺会让人们意识到民间艺术在旅游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创立民间工艺纪念品旅游品牌同样是振兴乡村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提炼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强化乡村创意产业的艺术风格
“马克思认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将艺术活动市场化、产业化、将艺术产品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满足适应人群的精神消费需要和审美欲望,使艺术活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大规模产业。”[5](P15)优秀的民间工艺为现代设计输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尤其在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方面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美学及精神层面上的影响,适应了社会大众所追求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审美需要。皖西民间艺术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创造,作品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体呈现出真实、单纯、质朴的风格。归纳皖西民间工艺术审美特征就是在形式上追求圆润饱满、构图对称统一、讲究秩序美感,在视觉上追求严谨的造型,在色彩上注重与造型的搭配,体现着整体的视觉美感。在风格上保持着清新质朴的随意性,不花哨、不浓烈,不作过多的修饰。在材料上,大都是取材于当地的泥土、柳条、竹子、纸等自然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展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自然形态特征。皖西民间工艺在艺术构成美学层面上,注重形的自然结构;在题材元素的选取上,取舍得当,各图形语言巧妙联系,和谐共处,遵循一定的形式艺术法则。以皖西剪纸为例,通过对皖西民间剪纸特征的提取与转换,形成图形符号语言用于各类文创产品的形态设计之中。加速发展以剪纸为主的文创产品配套产业链,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形成整体识别符号强化艺术风格。这里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地方礼品的包装设计,剪纸的镂空艺术风格及技法即可以运用在包装盒体上,也可以用于包装外在装饰美化上,这样的运用增加了礼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同时也对民间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除此之外这种剪纸艺术图形还可运用在乡村餐具装饰图案、地方旅游明信、服饰、雕塑、首饰以及现代流行元素上。利用这些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将艺术和设计完美结合,强化乡村创意产业的艺术风格。民间工艺是群体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是把审美和情感交融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展现了最原始、最朴实的内在美以及民俗心理结构,却又在原始朴素的审美推动下,以此为起点进行联想,寻找表现素材,继承和再生新的形式[6](P157)。无论是从构图形式、造型语言还是色彩选用方面,民间艺术都可以运用到乡村创意产品上并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传播民间工艺资源,开拓乡村创意产业新局面
自上世纪初叶开始,现代乡村建设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三农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城市知识分子和独立文艺工作群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不同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同于艺术家介入乡村的实践,也不是对农村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大改造,而是让村民与更多人联结起来,村民与各个群体实现价值共创,让城市与乡村实现价值交换。“设计是文化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为,它关注为了实现期望的功能和意义,事物应有的状态。它发生在开放式的协同设计过程当中,不同的行动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设计专家的作用就是发动这些开放式的协同设计,利用他们的设计知识去构思和优化出明确的设计活动。”[7](P60)将乡村的物产,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整合重组设计创意出塑造不凡的视觉形象,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传播其民间艺术价值,在城乡价值交换中,为农民增收。另外对民间艺术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来进行整理和展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民间工艺分类,对技术和工艺进行信息化储存,建立资料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开发民间设计图形、图像检索技术。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让现代乡村创意产业走进新的领域,让民间艺术纳入了现代生活,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及相关设计团体走进乡村,让教研、科研与乡村传统民间工艺相互融合,共同开拓乡村文化产业新面貌。
四、结语
通过聚焦乡村特色传统艺术文化,结合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创意元素的驱动,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优秀的民间工艺文化优化组合,立足本土文化,结合现代技术,深度利用和发掘民间艺术资源本原艺术。维持其原有的特色,同时也将这种本原艺术更加鲜明的去创新和发展。使其形成独具人性风范和艺术高品质的特色乡村,建成拥有主导文化产业与艺术特色的创意乡村。让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运用适宜、高效的传播策略将民间艺术引入到产业化的发展轨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延续乡村文脉、促进文化创新与交流、实现要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契机。我们要以年轻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及超凡的想象力,提炼皖西民间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调用最时尚最前卫的创意理念对传统工艺进行创造性传承和转化,并运用现代设计原则和美学理念,对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产业进行包装设计和宣传。把这些工艺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设计,推广到前沿市场,实现城市与乡村创新发展。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促进了皖西本土文化的发展,为皖西本土市场的乡村设计及乡村旅游树立了新的设计形象,使地方经济建设得到了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