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外宣译介的创造性叛逆与适度忠实
——以“魅力渝中观光游”解说词英译为例

2020-01-02张勇

外国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语源语译介

张勇

(四川外国语大学 出国培训部,重庆.00031)

0 引言

高品质的文旅外宣译介能丰富国际受众的文旅体验,促进中国文旅产品的国际消费。据报道,2018年,我国共接待14120万次入境旅游,比2017年增长1.2%,其中3054万次外国人入境旅游,比上年同期增长4.7%。2018年,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消费合计731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5.1%(人民网,2019)。为加快我国文旅产品的国际推广,进一步激发国际受众对中华文明的品鉴热情,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译界应加大对文旅外宣译介品质提升的聚焦力度。

在我国文旅产品外宣英译需求急剧攀升之时,劣译、误译仍然频繁惊扰国际受众视野。笔者认为,中华文化“译进去”不仅是典籍外译之重任,文旅外宣产品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消费影响,其全球推广更为重要。“外译活动最终要落实到文化消费,即所推出的文化产品在目的国应享有一定的接受度,从而真正产生社会效益。”(仲伟合 等,2014)以重庆旅游巴士“魅力渝中观光游”解说词英译为例,笔者指出,为更好实现文旅外宣译介的资讯传播及受众感召双重功能,译者应正确解读译介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属性,以适度忠实为译介标准,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使用译语规范话语体系建构译介文本。

1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

传统译论关注信息传递的忠实性,认为译作由原作派生,译作价值被原作赋予。译者应当“隐形”并忠实再现原作内涵及外延,正如俄国作家果戈理所言,“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三国支谦的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与近代严复的“信、达、雅”都是翻译忠实观的体现。王理行(2003)提出文学翻译应实现“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在内的一切因素的全面忠实”。奈达等(Nida et al., 2004:203)认为:“忠实的译文可使接受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体验基本相同的反应。”曹明伦(2006,2017)认为,译者应当自律,遵循对原文的忠实;译者应当“戴着镣铐跳舞”。忠实于原文成为公认的翻译标准,忠实观被认为是翻译的主流思想。

1970年代以来,中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开始探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属性。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1987:137)在《文学社会学》中最早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 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 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 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谢天振(1999:141)认为:“一部作品, 即使不超越它的语言文化环境, 它也不可能把它的作者意图完整无误地传达给它的读者, 因为每个接受者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去理解、接受作品的”。罗选民(1999)认为,译介的创造性叛逆属性决定译者将“赋予原作一种新的现实”,是“对译者所从事事业的一句赞语”。对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的剖析意味着对译者主体性的聚焦,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许钧,2003:9)。

对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的研究也引发了译学界的一些误读,忠实和叛逆被认为是互不相容,出现众多学术争议:翻译究竟应当忠实还是叛逆?如何把握创造性叛逆之度?是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为此,谢天振(2012)专门撰文予以回应,指出创造性叛逆是对译介客观属性的描述,是对中西方传统“忠实”译学思想的重新审视,这一概念并非对具体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的诠释,而是聚焦译介的文化层面,即译介“在译入语语境中的地位、传播、作用、影响、意义等问题”。

创造性叛逆是对译介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客观属性的描述,忠实则是对译介标准的定位规范。笔者认为,译介的创造性叛逆属性不容置疑,因为译者的译介活动及受众对译介的解读属于高层次的积极思维活动,不同译介主体(作者、译者及受众)的思想文化意识必然产生多重碰撞,形成具有差异的信息诠释、情感反馈及文化解读。优质的译介可以合理降低信息解读的差异性,促进译介主体的视域融合。因此,译者可在“忠实原作意图”的同时,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意义的”译介活动,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制约,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欧阳利锋,2014)。在特定的历史再创造目的驱动下,译者可以对原作进行主观能动的信息构建,但这种信息重建受到源语与译语的“文化规范”制约(屠国元 等,2003)。译介的忠实不能一概而论,忠实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针对源语资讯的“求真度”、针对译语受众的“务实度”以及对前两个维度的平衡把握,即“合理度”(周领顺,2019)。不同的文本类型对译介忠实度的要求各异。译者应积极发挥其主体的显性作用,根据译介文本的传播使命及源语资讯的呈现状态,以译介学及跨文化传播学的交叉视角对源语信息予以最有效的解码和重建。

2 文旅外宣译介文本建构

我国的文旅外宣译介文本兼具弘扬中华文化与推广文旅产品的双重使命。译介是源语与译语蕴含的两种异质思维模式的对话与契合。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验与伦理社会美学推崇“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以“悟”的心理维度去感知与建构美,用心感受自然,心与物会。故国人推崇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以主观心境感知客观存在之厚重。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与宗教美学推崇“贵解不贵悟”,主张对审美主体进行客观思辨,推崇论证之逻辑性、严密性及完整性。目前我国众多文旅外宣文本的撰写通常具有明显的中式文风,对目标受众的阅读偏好及资讯期待剖析不足。如果译者一味“隐形”,对源语信息进行被动的忠实传递,往往会削弱此类文本的感召功能。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要求译者把弘扬中华文化的“宣”与满足国际受众需求之“译”有机融合(曾剑平,2018)。为真正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品鉴热情,完成文旅外宣译介的文化推介使命,译者应正确认知译介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属性,以适度忠实为译介标准。具体而言,译者应准确把握源语文本的创作意图及资讯精髓,合理预测译语受众的译介期待,积极定位资讯传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认真研究中西文旅外宣资讯的规范话语范式,使用译语规范话语体系建构中国故事。2016年9月28日,重庆渝中观光巴士480线正式开通,该旅游专线配置中、英、德、韩、日五个语种的“魅力渝中观光游”语音解说,向国际游客推介沿线13个站点的厚重历史渊源与文化承载。借此译例启示,笔者认为,基于译介的创造性叛逆属性与适度忠实的译介标准,文旅外宣译介文本的建构应有以下四个聚焦点,以实现译语规范话语体系的译介适用。

2.1 信息缺损甄别

受中国传统经验美学认知影响,国内文旅外宣文本作者仍惯于在感性及弹性思维模式下建构文本内容。文本陈词臃肿、感性渲染蔓延、资讯不明确乃至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众多文旅外宣文本译者缺乏对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的认知,对源语文本内容的“权威性”进行合理挑战的意识不足,盲目“忠实”地翻译,导致源语资讯的跨文化传播效性受损。在本研究个案“魅力渝中观光游”的译介过程中,也出现了源语信息不明确、信息缺损及描述浮华等问题,若译者进行忠实翻译,势必导致译介品质低劣。

例(1)重庆规划展览馆是国家4A级景区。馆内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集声、光、电、互动项目、幻影成像项目、影视等现代视觉效果,结合趣味性、互动性与知识性,具有国内外一流展览馆的水平。

译文: The Chongqing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is a nationally accredited 4-star tourist attraction at Chaotian Gate, offering visitors insights into the geography and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The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employs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activating many interactive displays and models of this city of change.

例(1)属于典型噱头文本。作者意在迎合部分国内受众对高科技设施的盲崇,实则弄巧成拙,言之无物。原文遗漏对重庆规划展览馆核心功能的介绍,出现受众期待信息缺损,此乃文旅外宣文本撰写大忌。“具有国内外一流展览馆的水平”的说法有浮夸之嫌。译文对信息缺失予以增补,对逻辑杂乱、陈述累赘及表达浮夸的内容予以删减,改译。

例(2) 参观完大礼堂必到位于中轴线正西端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一看。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由十个基本陈列、一个360度环幕电影、一个半景画、两个网上虚拟展览和四个临时展览厅构成。

译文: Opposite the Chongqing People’s Assembly Hall stands the Three Gorges Museum, boasting ten permanent exhibitions, one circular-screen movie theater, one semi-scene painting exhibition hall, two online exhibitions, and four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s. The Museum houses more than 180 thousand items including ceramics, ancient coins, jade and silk artifacts.

例(2)中对展馆的定位晦涩,展馆功能介绍缺损。译文改用译语规范话语范式,使用译语受众熟知的参照定位描述,对国际受众不太关注的展馆级别资讯予以删减,对缺损的展品信息予以增补,实现译文对原文信息传递的兼顾及优化。

笔者认为,译介之创造性叛逆属性要求译者在文旅外宣译介中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资讯期待,合理发挥译者的主体显性作用。译者应敢于并善于对源语资讯进行适译度评估,对信息缺损及蹩脚陈述予以甄别,采用适度忠实的翻译标准,通过合理改译,提升译介资讯呈现的有效性与完整性。

2.2 语序构架调适

异质的思维土壤孕育出迥异的中英文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范式。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群体本位人文价值观;以海洋文化为源的西方文化崇尚竞争性的个体关照价值观。因此,中西文旅外宣文本的叙事构架明显异质。中文文旅外宣叙事强调对受众群体体验感的归一激发,而西方文旅外宣叙事则注重对受众个体体验感的单独关照。由于受众对文旅外宣信息的解码时间通常较短,为更好地实现此类文本的感召功能,译者可以对源语文本的中式叙事重心进行重新梳理,按照译语规范话语范式,强调文旅活动的个体文化体验性,以获得更加积极的受众反馈。

例(3)这里是中国美丽的西部明珠、共和国最年轻直辖市重庆的都市核心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欢迎您乘坐“观光巴士”,开启“魅力渝中观光游”开心之旅!

译文: Welcome aboard Chongqing’s Yuzhong District sightseeing bus! Settle in for a fabulous tour of our glamorous city center. Jiefangbei,as it is known in Chinese,is not only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Chongqing, but also home to well over a dozen nationally accredited three and four star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youngest municipality under the dire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ongqing is a pearl among southwest China’s many gems.

中文文旅文本的叙事通常较为正式,与受众的距离感较为明显;英文文旅文本的叙事则多为口语交际式,推崇与受众建立直接对话范式。例(3)是一典型例证,源语叙事语序从宏观出发,对受众情绪的导入感后置。译者对此中式叙事语序予以调整,首先建立与受众的自然对话范式,体现对个体受众的情感关照,再展开旅行资讯的介绍。这种译语规范话语模式的运用能更好地实现译介对国际受众的感召功能。

例(4)游客朋友们,欢迎您下次再到重庆渝中来!游长江三峡、赏大足石刻、探天坑地缝、品重庆火锅、观山城夜景、泡天然温泉、览半岛风情!

译文: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next Chongqing adventure with us! Come back and explore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Yuzhong District, and venture out further afield to savour the magic of the Greater Chongqing—the breathtaking landscapes of the Three Gorges, the illuminating Dazu Buddhist Rock Carvings, and the spectacular Wulong Karst Geology Park—let your adventure roll on like our two rivers. Thank you!

例(4)呈现典型中式弹性叙事范式,视点松散跳跃,缺乏逻辑序性。在充分融入源语的撰写思路并考量受众的审美范式后,译文重新梳理源语的叙事逻辑,将叙事顺序改为有近及远,将受众思绪从他们刚刚品味的渝中风情延展至大重庆的标志性景观:长江三峡风光的旖旎、大足石刻佛教思想的深邃、武隆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的壮美,且对他们已经熟知的市区文旅活动不再赘述。同时,“we look forward”和“our two rivers”的使用凸显主人的好客,看似几个单词的简单增补,却是很好地提升了译文的亲和力,符合译语典型叙事模式。通过编译、省译及适度增译,译介的资讯传递更加清晰,文旅外宣译介的感召功能更为突出。

2.3 修辞呈现梳理

修辞运用是提升语言表达效力与说服力的语言艺术策略。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修辞格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可能截然不同。译者应“在了解源语和译语在修辞资源使用方面‘惯习’的基础上,因势而动,构建适宜的‘倾听-对话’环境”(陈小蔚,2018)。汉语语言文化的儒道渊源造就了阴柔朦胧的“诗性”审美观和明显的弹性表征,中文文旅外宣文本多蕴含纷繁绚丽的修辞意境,不乏对中华旖丽山河及悠远人文的厚重渲染。若是对此类风骨与神韵凸显的修辞进行忠实直译,译介未必能在崇尚逻辑思辨与理性审美的国际受众内心激发同等的情感波澜,甚至可能被视为言辞浮夸。汉语修辞的“忠实”英译一定会存在“审美接受限度”(关海鸥,2011)。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受众对异域文化修辞格的审美接受度,“不可简单从‘宣传中国文化’出发硬译和保留,其结果往往可能事与愿违”(陈小蔚,2013)。为提升译介受众的审美接受度,在尽力呈现源语修辞的语意功能时,译者可以适度调整修辞的呈现。

例(5)历史与今日的重庆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解读:一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二是有滚滚长江、滔滔嘉陵江的两江环抱;三是三次建都、三度直辖;四是有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四大文化板块;五是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成为亚洲最早的人类代表。

译文: With a total area of 82 370 square kilometers, Chongqing is home to around 31 million people and ranks first among the four centrally governe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nd size. Two rivers run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city—the Yangtze,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and a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the Jialing River. Chongqing served as the provisional capital while China struggled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has been named a municipality under the direct governa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ree times in modern history. Chongqing’s rich heritage includes the Bayu and Three Gorges ancient cultures, the legacy of her people’s determine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and her latest incarnation as a vibrant urban magnet for people with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数字排比修辞的运用在中文外宣文本中较为常见。该手法能直观明晰地归纳事物典型特征,颇受撰写者青睐。然而此类数字罗列式陈述更适于政府工作报告或科研调查类文本。译文将例(5)生硬烦琐的数字排比改译为自然亲切、呈现舒缓的口语解说范式,更契合译语文旅外宣的规范话语范式。关于巫山人的考古意义还存在学术争议,译文对此类没有定论的解说予以规避。对超越译介受众知识构架的信息,如区域面积、人口、两江、战时陪都及文化传承等予以增译说明。

例(6)洪崖洞传统民俗风貌区建在百丈悬崖峭壁之上。按照“世界独有、重庆一绝”的理念,成功复制了“悬崖上的吊脚楼,记忆中的老重庆”。集餐饮休闲、酒吧休闲、文化休闲、娱乐休闲、保健休闲、运动休闲、购物休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

译文: Hongyadong is a tourist spot featuring local folklore and culture. Constructed on a steep hillside, the stilted buildings stir up visions of ancient Chongqing, now a busy hub of restaurants, pubs, sports, shopping, and sightseeing.

受对仗工整、声律铿锵的骈体文影响,汉语推崇四字格或四字并列结构的使用。例6中的四字对偶“世界独有、重庆一绝”属于典型的中式夸张。关于“休闲”的四字并列结构亦有逻辑分类模糊、用词哗众取宠之嫌。此类无实际意义传递的“假文本”可以在译介时进行适度“调整,有时甚至需要改写和删减”(陈小蔚,2011)。译文对夸张修辞予以删除,对模糊逻辑进行修正,规避了“忠实”翻译可能带给受众的情感浮夸与文字矫情感受。

例(7)女士们、先生们、游客朋友们:我们即将结束“魅力渝中观光游”开心之旅了。短短的旅程给您留下了什么难忘的印象?是重庆的山美、水美、夜景美,还是人更美?是热情、豪爽、奔放,还是重庆火锅的麻辣烫?不管怎样,开放的重庆和渝中欢迎您常来常往走一趟。

译文: Dear friends, we have come to the end of our tour of Chongqing’s storied and glamorous Yuzhong District. We hope that you have enjoyed this trip through history and can take our stories and your memories of our city back home: our beautiful mountains, our river views by day and by night, our passionate and vibrant people, and of course our spicy hotpot!

例(7)源语使用反问修辞格渲染重庆特色美,旨在与受众一起再次回顾本次文旅体验的精彩点滴,体现了强烈的中式群体本位思维模式。而译语文化则通常更关注受众的个体文旅体验,在文旅推介文本中少有使用反问修辞来同化受众感受。如果译者缺乏对译介跨文化传播特质的认知,仅仅进行字面信息移植,译语可能出现“东施效颦”效应及翻译的“迷失”,译者对于此类“忠实”信息的抛弃可以毫不吝惜。通过改译,译文引入译语文旅解说惯用话语范式“take our stories and your memories of our city back home with you”,希望受众能构建自己独有的重庆人文记忆,让山城文韵与受众感受水乳交融,成就一份暖心珍藏。文旅外宣译介的每一个文字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受众内心的温情,有价值的文旅资讯应能激发受众与自我、人生、社会及历史的真诚对话, 文旅外宣译介的价值驱动功能的实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2.4 文化意象解读

文旅外宣资讯通常承载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具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功能。《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高品质译介应再现与原文最贴近的文化意境。然而,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及文化根基迥异,译语受众对源语文化意象的解读滞后乃至解读错位的情况均无法避免。译者应积极预测译语受众的跨文化意象解读能力,以规避误读风险。

例(8)形似天坛的东方古典式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堪称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译文: Shaped like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the Chongqing People’s Assembly Hall is a masterpiece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是中国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文化意象,若对其直译,译语受众也基本能理解源语的修辞内涵,但是受众对其建筑价值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此朦胧意境之中。译文剥离中文的华丽修辞,将此明喻改译为西方受众惯用的价值定位呈现方式“a masterpiece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一语点破其建筑成就,信息传递更加明晰,能在最短时间内促成作者、译者与受众的最佳视域融合,更有效地实现了资讯传递。

例(9)远看朝天门广场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被称为重庆的泰坦尼克号。

译文: Viewed from a distance, Chaotianmen Square conjures up the image of a great vessel ready to set sail.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浪漫主义元素获得中国观众的喜爱,在中国,其文化意象被定格为爱情的至纯至深与船舶的恢宏壮丽。源语文本将朝天门广场与泰坦尼克号进行文化意象对接,国内受众自然能理解源语内涵。但是,当笔者请国外友人对此文化意象的运用提出反馈时,他们指出电影也展现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与自私,泰坦尼克号在顷刻之间的樯橹灰飞蕴含着极度悲情,让人反思人与自然的博弈,电影写实主义的创作意图不应被忽略。显然,中西思维在此存在文化意象错位。为规避“泰坦尼克号”这一文化意象可能带给国际受众的文化误读,在保留原文修辞的存心于物的同时,译者进行了适度忠实的翻译调整,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最贴近的文化意境。

3 结语

本个案分析启示我们,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交流与品鉴时,文旅外宣译者应认真解读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与适度忠实翻译标准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探索源语资讯在译语语境中最充分与最适应的生成渠道。对译介创造性叛逆属性的解读旨在关注译介核心问题,即译介的传播效性。译介传播效性的实现要求译者兼具根基文化意识与全球变通力。“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应当可以发现、认同并回归到孕育他的深厚根基文化中,所谓的‘全球秩序’不过是各种特质文化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载体。”(Zizek, 2004)对根基文化的认同并非狭隘的文化自闭,文化的本土繁荣应当与其最佳异域呈现有机融合,此乃文化全球化的本质。要实现文化全球交流的效性,全球变通力及文化行为调整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这样方能在异域文化中更好地实现本位文化身份认同(Molinsky, 2013)。唯有具备多重文化视角,译者方能建立良好的跨文化资讯解码能力,并使用译语规范话语体系对文旅外宣译介进行适度忠实的建构。适度忠实体现在译者对源语资讯精髓传递及受众审美认知接受的平衡与合理兼顾。为促成适度忠实的最佳生成,译介环节还应融入目标受众的阅读反馈,以更好地规避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出现的信息缺损或扭曲。文旅外宣译介异于文学作品、政府工作报告及科研论文译介,其资讯传递及感召功能的充分实现必须基于作者、译者与受众的最佳视域融合,其译介对编译及改译的包容度可以更大。

文旅产业管理者对文旅外宣译介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以下四大问题亟待解决:(1)提升文旅外宣源语文本品质。此类文本的作者需要具备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视野,或与具有跨文化传播视野的专业人士合作,积极预测译语受众的期待,提供优质文旅源语资讯,从而减轻译者对源语信息的梳理压力。这是我国文旅外宣的国际推广需要解决的源头问题。(2)遴选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的专业译者参与译介工作。“语言研究队伍要精通中外语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外结合。”(杨自俭,2001)译者的优秀语言素养与对跨文化交际的深度认知应有机融合,为译介工作提供营养全面的养分。(3)加强译介的国际合作,邀请外国译者及目标受众参与译介活动,提前规避源语信息在跨文化传递中的扭曲与失落。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品鉴要真正走进受众内心,就应当改变目前我国文旅产业译介中突出的“孤芳自赏”现象。文旅产业管理者可以从行政管理角度提出要求并积极提供经费支撑。“中译外事业其实是需要所有类型译者的共同合力,这样才可以立体、全面、准确地传达‘中国声音’。”(许方 等,2014)(4)译学界应当加强对我国文旅外宣译介的受众反馈研究,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弘扬与译语规范话语体系建构的有机融合范式。译介学术研究应与国内外的行业实践进行更频繁、更犀利的思想碰撞。

猜你喜欢

译语源语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