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古德应用戏剧工作坊学习研究

2020-01-02◎王

文化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妈托尼戏剧

◎王 菲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3)

英国戏剧教育家托尼·古德,曾从事初高中教学工作三十多年,后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工作,先后担任师资培训教师,戏剧教师,诺森布里亚大学表演艺术系负责人和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社会文科硕士专业负责人。托尼·古德现在从事应用戏剧、表演艺术和教育领域的自由职业,同时担任从业人员顾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制作人、导演和工作坊引导者。托尼·古德曾在多个国家进行定期教学,与Jonothan Neelands合著了《构建戏剧活动》,与Jim Clark合著了《应用戏剧设计使用指南》,与 Warwick Dobson、Jonothan Neeland 合著了《生活课程:戏剧与综合课程》(Mayfair Cornerson,1997)等一系列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书籍①。

一、托尼·古德应用戏剧工作坊训练简述

托尼·古德工作坊的训练素材是固定的,但学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加入情节,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目的来发展故事并进行调整;有时原作者与创作者想要的不一样,可以选择变动故事;有时喜欢的故事没有情节,也可以用托尼·古德应用戏剧的方式进行排演。首先他以绘本《Hansel&Gretel》的故事做素材,讲述故事开端:在闹饥荒到连老鼠都饿死的年份里,森林伐木工和妻子儿女们为生计发愁。他把绘本的图片给学员传看,方便大家发展故事情节,把情节合理化。

二、运用常规技巧,构建戏剧情境

托尼·古德教授首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事件发展,营造气氛,说出看法,推进剧情,制造张力,学员以叙事形式为演出旁述故事②。随后,托尼·古德询问学员对于绘本开端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进入戏剧情境等问题。继而他建议学员基于故事情境上的发展,运用想象周围场景的方式进行入戏。“如果你是Hansel&Gretel这两个孩子,父亲把你们带到森林里就消失了,你会说什么?”记住要说扮演角色该说的话,我们在扮演角色时就成为“他”,不再是我们自己;可以对角色有不同的态度,但要用合适的语言。人物与角色的切换,区分不同角色,在课堂里非常重要。

“墙上的角色”这种进入角色的方式,需要演员注意力集中,花时间仔细观察照片,对人物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观察图片素材,想象父亲的样子,用静像去展现扮演的角色。注意观察墙上图片的细节内容,寻找不同,其他学员在观察过程中,把学员模特演变成图片的人物模型如:画手臂纹身,拉起衣服袖子,尽量还原成图片人物。此训练可以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想象力,刺激本能;观察人物模型,一切从人物中来,真正感受人物,找到内在的冲动;一个演员会带动另一个甚至一群演员的情绪,彼此相互影响;在你真正关注人物时,就能感受这种真实的情感。

托尼·古德教授用“心底话”和人物思维展现的方式让学员们想象:在闹饥荒的情境中,父亲作何想法。在实践中,他让扮演父亲的演员坐在舞台中央,所有学员围成圈,逐个上场将(父亲)角色的内心独白进行外化,比如把手放在父亲肩上安慰他,说出此时父亲的潜台词(即角色的思想)。此时,要求学员不要做过多的思考和设计,但是每个动作和每句语言都要清晰,让父亲角色和其他学员看得清楚明了。“心底话”这个练习基本上是思绪追踪的一种延伸,参与者两人或者多人一组,一人做角色,另一人或者多人做角色的思想。这个思想替身为角色的“心底话”做注脚,它主要针对思想和感情,与主角所表现的外在行为和说话互相呼应,却又是“貌合神离”。这个练习让参与者深入地理解某角色在特定处境下的感受,以设计“内心话”的方式将潜台词具体表现出来,能引发情感反应,强调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③。

随后的剧情出现“后妈说服丈夫丢孩子”一场。托尼·古德让学员假设,如果自己是后妈,后续会发生什么事件。学员在相互讨论中用“我”去讲角色,只有真正感知、真实感受,演员和角色才能融为一体,融入规定情境。比如在聊角色时如同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在讲述中或哭泣、或生气、或欢笑,在想象中生活。

三、运用戏剧技巧进行角色塑造

对于某个角色的扮演,托尼·古德通过“集体扮演”“声音拼贴”“内心斗争”“如坐针毡”等戏剧技巧方式进行训练。

在“后妈说服父亲扔掉孩子”一场中,某位学员扮演“父亲”,其余学员集体扮演“后妈”的身份角色,七嘴八舌地对父亲进行提问和劝说。演员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演绎,集体说服;当用另一种方式表演时,观众看到单人扮演和多人说服的不同呈现。托尼·古德解释道:戏剧根据人物变化,可加入语言对话,大家认为父亲能听到后妈们的话吗?排演时父亲可以回应她们,这就是“如坐针毡”。他强调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真正观察和感受对方的信息,做出真实的反应。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当下的”,在真实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瞬间。

另外也可以通过“内心斗争”的方式,让不同的人物给“父亲”提建议。学员通过“内心斗争”这个方式反思,分析某戏剧人物面对困难抉择时的内心斗争。当一位学员演绎该角色时,其余学员把这个角色某一刻的混乱思绪大声说出来,或者把复杂思绪中的冲突元素演绎出来,亦表示其内心的矛盾声音。该角色跟这些声音直接交流,并质疑这些意见的可行性,这些不同的声音可以在角色聆听的时候进行辩论。此时扮演父亲的学员更加了解当前面对的问题,其他学员的表达与参与,影响角色即将采取的行动,增添了戏剧张力,并减慢戏剧的速度,给予更多的反思空间④。

方式一:全体学员站成两排,各抒己见,相继说出演员作为“后妈”的劝说语言;当父亲从两排中间走过,他会观察两边的人物但以无言方式回应,演员会给他什么建议?方式二:学员不是“后妈”,是单个个体,全体站成两排,形成一条走廊,通向“父亲”最后的决定。“父亲”走进走廊时会有很多内心活动,学员各抒己见相继说出“父亲”脑海的声音,以表示其内心斗争,或给建议和想法,让学员观察。此时学员语言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学员在角色中不停切换,时而“后妈”时而自己,在训练“跳进跳出”的角色扮演中,学员对故事结构和整体的想法会有很多的收获。

四、教师参与入戏,师生共同探索

随着剧情的推进,某些学员对于重点场次的处理、观演关系的把握、角色的心理分析等技巧的运用还有很多疑问。于是托尼教授通过“变身”“声效叠加”“教师入戏”“分组演绎”“模拟实况”“边讲边演”“观演交流”“观众参与”“集体朗诵”“电视时间”“内心斗争”“反思”等常规技巧深入训练。

孩子们被扔到森林前夜,想象父亲、后妈与孩子们各自的心情。学员分成两组分别饰演父母和兄妹,演绎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中三者之间的人物对话,先讨论再演出。

月黑风高的森林里,众学员分别扮演树枝摇曳的树木以及发出诡异声响的野兽,通过“声效叠加”还原场景,托尼·古德扮演的“男孩”在森林树底下害怕无助的哭泣。在教学示范后,换成两位演员扮演兄妹俩见到女巫的场景,众学员分别邀请观众引导他们分成三个场景参与其中。大家围坐成圆圈,在不同区域扮演不同场景(如森林树木与野兽),其余学员分散到小剧场观众席两侧集体朗诵英文诗歌……学员通过“变身”的方式,创作一个戏剧场景中的所有视觉元素。这种实验形式,可以发展群体敏觉力,学员在表达性强的表演中培养自信,在活动中培养控制力与组织力⑤。这样的舞台处理,在赋予人物不同特点的同时,也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增强了观演交流。

“教师入戏”可以引发学员的兴趣,控制戏剧的方向,注入张力,提供选择和可能性,发展故事,为学员制造入戏交流的机会。教师入戏并非是兴之所至,而是通过戏剧性的参与,力求实现教学目的⑥。于是,托尼·古德教授披上黑衣服一秒入戏扮演女巫,此时扮演兄妹俩的演员位于舞台中央,其余学员面对面站成两排,说出各自的建议,“兄妹俩”做出选择:是答应女巫还是离开她?当兄妹俩刚到女巫房间,她便露出凶狠真面目,把男孩关到笼子里,让女孩去打水、生火、做饭、干杂活。

如果觉得刚才的剧情太快,可以用“电视时间”(回放或慢进),即“语言+慢动作”的方式呈现,让节奏慢下来。这种方式是真实生活的速度减慢,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的重要部分,强调参与者做决定的时刻,这些时刻都在虚构的戏剧中得以重现⑦。另一种方式是“动作描述”,人物用语言把要做的事情进行描述,你认为女巫会说什么?从语言呼唤“妹妹过来生火”开始,对话与语言相互交叉进行,会让节奏变慢些。学员分组尝试演绎。

托尼·古德解释道:我们做动作描述的意义何在?其实在真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减速,如:过马路,我刚迈出脚电单车飞驰而来,我停下脚步慢慢地观望,把动作放慢能看到很多细节。假如戏中简单地把女巫扔到火炉中,很多观众就可能没看清,因此选择用慢动作方式来演绎。

关押期间,孩子们与女巫斗智斗勇,计划逃跑。等时机到来,女孩设计让女巫靠近火炉,把她推进去,然后放出哥哥,带金银财宝回家找父亲。可喜的是可恶的继母也死了……从此全家享受新生活。故事结局处,托尼提问:当初父亲把孩子们丢到森林自生自灭,如今孩子带珠宝回归,为什么他们不花钱把生父暴揍一顿?众学员对生父曾经做法越发无法理解时,托尼·古德采用“内心斗争”“反思”的戏剧常规技巧,让学员每三人一组:扮演父亲、女儿、儿子。

对故事进行延伸,两周后孩子们回想当初父亲扔掉他们一事,会有何新看法和认识?结尾如何变化?每组学员思考会发生的故事,讨论并演绎最后场景。托尼让学员各拿一块石头,给石头赋予象征意义,每个学员把石头放在父亲或者孩子旁边,说出你的心里话,或谴责父亲,或劝说孩子。在父亲和孩子之间铺成一条路,此时石头寄予无数有代表性的含义如:理解,倾听,这是将亲人团结在一起的纽带,把故事的开头与结尾进行链接。

五、结语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有些学员的提问引起大家广泛注意:“如何对待孩子的发散思维?如何让学员短时间内记住故事?”托尼·古德教授对此一一作答:

我们必须考虑剧本。根据森林场景做成森林造型(演员肢体和声音表现摇曳树木与风雨声),但是不用太过于活跃。实践中可根据孩子的想法来做静像,但他们的思维想法很发散,戏剧并不是表演,戏剧是严谨的活动,因此有必要进行干预。如:我曾做过孤岛中的戏剧,做各种有关海岛的戏剧,跟学员讲海盗情景,必须考虑现在具体环境和百年前的情景的差别。故事给我们的框架就要把他们引导到本故事当中,我跟孩子们说,“玻璃很贵,窗上没有,只能用动物皮毛安上”让小组明白当时情景。因此,导入的环节很重要,必须考虑剧本规定情景,不能脱离。

由此可见,托尼·古德工作坊的方法实操性很强,它很像“菜单”,学员们学会了方法,可以在菜单上任意挑选组合。遗憾的是在工作坊学习时间太短暂,没法全面彻底掌握戏剧的常规训练技巧,但已经深深体验到托尼·古德应用戏剧训练的精髓。这对学习表演导演和戏剧教育的学员们运用技巧阐释作品有莫大的帮助。

【注释】

①2019应用戏剧论坛暨第三节全国戏剧与教育应用大会会议手册第18页。

②托尼·古德Goode,Jonothan Neelands:《构建戏剧活动》,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2页。

③同上第103页。

④同上第150页。

⑤同上第118页。

⑥同上第95页。

⑦同上第130页。

猜你喜欢

后妈托尼戏剧
托尼找马
有趣的戏剧课
理发师托尼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想自己做
把钱袋子给她
后妈
托尼逃跑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