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统编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及教学方法
——以1-2年级教材中“日积月累”板块为例
2020-04-20◎张莹
◎张 莹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2016年开始使用,现在已经过渡到整个小学阶段。与人教版教材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语文园地”部分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此板块最大的亮点就是传统文化内容大量增加,这是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落实。因此,认真分析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小学生了解、接受、喜欢、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1-2年级“日积月累”板块中的传统文化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教版到统编版“日积月累”板块数量的明显变化。从17个到30个,接近两倍的数量增长,足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中,“百家经典”指日积月累中出现的百家经典的句子;“其他”指一些分辨不清晰的内容;弟子规、十二生肖均有歌谣版,因此本表将其归为“歌谣类”。
从年级的角度看,一年级人教版“日积月累”数量只有两个,而统编版却有14个之多,体现出新编教材对学生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视,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以及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与统编版1-2年级“日积月累”板块内容汇总
再从内容上看,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直到下册的7、8单元才出现“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其中的内容也只是简单的词语填空和俗语。即使到了二年级,“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仍然是以词语识记,词语填空为主,没有涉及古诗、对联、百家经典等内容。相比之下,统编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出现了古诗和诸子经典,到了二年级还增加了对联与歌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诗的数量在“日积月累”总数中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诸子经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涉及《论语》《孟子》《老子》《荀子》等诸多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中1-2年级“日积月累”板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彰显了这一板块的独特性。古诗、百家经典、歌谣、对联、歇后语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为学生素养养成、人格塑造以及价值观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日积月累”板块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解、有认识、有感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来设定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去感悟领略古诗之美。
二、1-2年级“日积月累”板块教学方法探究
(一)巧用教材,激发兴趣
温儒敏先生在《如何用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文中提道:“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到不同文体的变化,尽量避免出现一个课型上遍所有文体的情况。”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板块出现的《赠汪伦》,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名作。很多教师讲这首诗的做法就是介绍作者,将文中表达的情感依照固有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背诵。但是,一年级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很难体会古诗蕴含的感情,一味将创作背景与诗中情感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易产生疲劳、厌倦感;而如果只是背诵,那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插图,以画为引,让学生根据插图中的画面来简单描述自己看到的人物、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虽然学生可能抓不住画面的重点,想象的故事也多种多样,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诗意有个初步的框架,有利于与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形成共鸣。
再比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出现的“志”的主题,这一主题引用了三句经典名句且出处都不同。教师对此可能就解释一下句意和出处然后要求背诵,并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充分介绍每句话的背景和典故,让学生从背景入手自己寻找三句话的共同特点,加深学生对每句话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阅读教材我们发现,“日积月累”之中的内容大都不是独立的,它与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志”的主题与本单元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就可以串联起来。教师在讲解“志”的时候可以与大禹治水课文相关联,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话来概括大禹治水的行为,这样结合具体实例更益于学生的感知。
(二)由教材到生活
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静态语言通过生活中的交流内化成带有自身经验的动态语言,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例如《赠汪伦》一诗,除了在课堂上模拟情景之外,还应该将场景移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借此主题与家长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回家与自己的亲人针对离别话题进行讨论,还可以倡导学生与家长共同查找离别主题的其他诗句,让学生对离别有不同的感知;教师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学生古诗送别的活动,让学生每天准备一首送别诗,在放学时送给自己的小伙伴,借此了解不同送别诗的内涵,扩充古诗中送别情感的不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讲解“志”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志”的理解,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或者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志”的故事。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将句子中的“志”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交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志”的体悟。有悟就要行,“志”这一主题很适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所以教师在上完这节课后可以让学生确立一个学习中或者是生活中的小志向,设定一定的期限,每天坚持去做,一段时间后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志”的真正含义,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设定目标和坚持做事的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意识到统编版教材内容虽然减少了,但是教材里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其丰富起来。“日积月累”板块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学会巧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