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0-01-02黄科
黄科
(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1]。 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3 支重要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思政教师负责的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专业教师负责的专业课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3 支队伍目前各司其职、缺乏协作的现实性又为他们加强沟通、 开展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而3 支队伍育人对象、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工作方法、工作重点的互补性为他们通力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
1 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3 支队伍协同育人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1.1 有利于提升全员育人成效
全员育人是指高校所有部门、 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而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体力量。 辅导员从学生报到至离校陪伴学生成长4年, 思政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专业教师从专业导论到毕业答辩引导学生德才兼备,3 支队伍陪伴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也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影响最大的群体。 3 支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体,他们的育人意识、育人职能、育人效果都对带动行政、教辅、后勤工作人员、汇聚教育合力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1.2 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纵向贯通
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并不只是一门思政课程就能完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实践等各个环节中。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交叉的生态系统,要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分年级对大学生的目标、理想、素质、职业等方面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完成一年级新生的专业启蒙和适应性问题、二年级的职业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锻炼、三年级的专业科研创新训练和见习实习活动以及四年级的社会责任和廉洁教育、 创业就业教育和心理归属等问题,打造一条有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力。
1.3 有利于推动全方位育人横向覆盖
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是涵盖教育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专业教师是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的实施主体,辅导员是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的实施主体,辅导员、思政教师、 专业教师又是服务育人、 组织育人的主要参与者。 作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主要实施主体,辅导员、思政教师、 专业教师3 支队伍协同育人有助于在各自分管领域避免缺位、失位,依托“三个课堂”,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沟通。
1.4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 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学科体系、 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复杂综合系统,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辅导员、思政教师、 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关键因素。辅导员、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侧重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德育方面,专业教师则更加侧重于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素质提升的智育方面。 而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统一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任务之中, 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形成,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两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 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2 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2.1 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3]九大工作职责。《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对思政教师的岗位要求进行了4 个方面的规定:一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三是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四是加强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6 项基本义务。
从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对3 支队伍职责的定位不难看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坚持“四个服务”,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不走偏,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开展工作的最大公约数, 也是教育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定支持和捍卫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底线[4]。
2.2 育人对象一致性
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时间里, 正处在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期,知识体系结构还未完成,价值观塑造还未成型,心理素质也未成熟,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应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把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把爱国主义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责任担当融入育人工作中, 努力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5]。
要教育引导学生践悟历史规律。 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共产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的500 多年间, 始终是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需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握历史规律,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要教育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客观认识当代中国、 看待外部世界,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要教育引导学生勇担责任使命。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今天的高校学生都是这一伟大梦想的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这就要教育引导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任扛在肩上,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之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鼓励青年奋斗逐梦。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 既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也要低头走路、脚踏实地,把个人学习的具体目标同国家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2.3 育人领域的互补性
基于青年大学生这一共同的育人对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各自负责的“一段渠”是高校立德树人“总干渠”的有机构成部分,三支队伍的“责任田”在高校立德树人“一盘棋”的战略安排中具有极强的互补性[6]。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特别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规定》对辅导员身份、职责的界定看,辅导员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等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为教学,第二课堂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为网络思想政治平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政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 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7]《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3 支队伍分别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 课堂教学主渠道3 个不同育人领域承担着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育人职责, 这3 个领域也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
思政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主导者,是向青年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新中国史的“引路人”,直接影响着“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主要设计者, 熟悉学生思想状况[8]。专业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传授者, 熟悉专业领域动态和相关行业发展动向与趋势,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专业兴趣, 做好学业规划有重要引导作用。 三者在教学过程、 专业竞赛、 网络教育等人才培养体系中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