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柔并济”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探析

2020-01-02王彬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刚性管理工作

王彬彬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4)

所谓“刚柔并济”教育管理模式指的是一种兼顾制度管理以及人性化管理的模式, 其适用于目前高校教学状况, 同时也和现代化教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高校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要求学生不断背诵记忆有关理论知识点, 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以及教学,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 而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出现变化,需要其打破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局限,积极采用“刚柔并济”模式,实现学生发展的平衡,建立更为符合的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方案。

1 “刚柔并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基本内涵

“刚柔并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指的是教师通过强制性方式以及激励性手段协同作用于学生的一种管理方式[1]。所谓“刚”代表标准化地提出大学生必须恪守的原则, 其需要大学生的言行符合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 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学生言行的限制,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高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纪律, 明确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底线, 针对其言谈举止予以适当的引导。总体而言,高校教育之中的刚性管理具体包含有根据现有规定,如班级制度、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开展针对学生的管理。 大学本身是一个环境相对宽松且开放的学习环境, 但如果没有足够且科学限制, 学生较为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或是行为的蛊惑,进而引发打架、斗殴甚至吸毒等违法现象。故而,依法管理属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学校应强化学生具有的法律意识,告知学生不可违反的底线[2]。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教师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班级制度或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 从而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素质, 并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氛围,使得学生逐渐对班级产生认同感,能够自发遵守班级有关规章制度。

“柔”则指的是对刚性管理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学生一种相对柔和且宽松的管理方式,其注重“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在管理期间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在平等的状态下同学生进行交流,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可以更为认真且耐心的加以引导。然而,柔性管理应掌控尺度,不可过分宠溺学生,重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较为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刚与柔”之间的有效融合。

2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今, 许多高校依旧采用以教师作为大学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 对现代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误解, 而学生依旧处于被动接受管理且听命于教师的地位, 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发挥[3]。 基于该状况之下,高校学生普遍仅能服从教师或是其他管理人员下达的命令, 而不能直接表达自身想法以及情绪。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本身班集体的建设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许多学生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而不能对自己当前的定位有清晰地认识。且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往往不能做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使得大学生许多生活方面或是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且妥善的处理。 此外,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无法贯彻“以生为本”。 高校学生普遍是远离家乡,前往一个全新的环境长期居住, 在生活方面有较大概率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同寝室内室友、班级内同学之间交流与共处,都会产生一定程度心理变化。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予以引导, 便有较大概率引发一系列问题,进而使得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但没有合适的渠道宣泄或是倾诉。

2.2 教育管理存在弱化现象

目前,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最为严重且明显的问题便是弱化, 而造成该现象与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泛伦理化现象的出现。 高校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时代,基于我国文化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且不管是内涵,还是理念都有所创新[4]。 如今,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泛伦理化思想,即个人中心主义思想,加之大学当前教育管理较为宽松,学生拥有大量自由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思想方面便会产生一定的懈怠, 而班级管理本身也较为宽松,甚至对学生学习质量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使得其难以熟练掌握该专业有关知识,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更好的就业。不仅如此,如今的大学在刚性管理方面也逐渐弱化, 大部分高校致力于营造学习氛围宽松且自由的新型学府, 以期令大学教育管理相较之前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 学生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 而大学整体也被视为学生社会的一种缩影。但许多大学在放松学习氛围的同时,也放松了刚性管理,使得校园之中商业化宣传元素逐渐增多,反而大学知识对学生的感召力以及魅力呈现弱化的趋势。 如此一来,大学教育的学术氛围显著下降,而教育软管理现象也愈发明显, 这同大学以教育为主的宗旨显然不同。

2.3 高校管理考核机制有待创新

目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仍延续着以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方式[5]。这种方式只能片面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传统的考核机制,无法检测出学生阶段性的努力成果。 随着教学方式的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的考核机制也应随之提高。 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分担班主任的教学任务。 针对不同方向的发展,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与帮助。 在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科研成果与学习能力。 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

2.4 高校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薄弱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普及, 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转向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角度。在教师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6]。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工作的重心。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与学生教学互动的过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学生的发散思维。刻板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都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刚柔并济”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3.1 重新界定高校教育管理主体

如今, 高校教育逐渐朝向大众化以及商业化方向发展,对高校而言,这也是必然发展趋势[7]。 故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更为贴合生活实际,如此,才能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 操作技能熟练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牢固的综合素养高的人才。 所谓大学本位思想即指的是管理人员将各类素养的教育作为核心,并将“以生为本”贯彻在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借此规划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所以,高校管理人员应明确大学教育管理目的,即充分整理素质性、创造性以及学术性教育,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全面素质, 如此才能令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故而,高校应改变目前教育高校教育管理主体,将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需明白,优秀的管理方法不能缺少学生提供的支持, 而脱离了学生支持或是生活实际的管理方式,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需要加强柔性管理, 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且积极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明确其目前的想法以及诉求,实现换位思考。而班级管理也应积极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调班级规章制度的同时,定时开办班级活动,为其提供更为丰富自主的学习机会, 并将柔性化措施融入刚性管理工作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强化班级凝聚力,以实现“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模式。

3.2 加强刚与柔之间的融合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种管理模式是彼此限制, 但又互相补充的关系, 若学校仅仅采用刚性管理,事事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则可能导致管理工作变得极为僵硬, 同时也有较大概率激化学生同教师之间的矛盾。若高校仅仅采用柔性管理,则由于缺少相应的强制性方式,导致管理出现失控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而言, 高校理应加强刚与柔之间的融合,而首要工作是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 伴随着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其对许多事物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与认知,形成了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为人处世方式, 尤其是针对自身大学阶段的规划,更是丰富多样。所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控好制度本身的刚性。 同时也积极发挥人性化管理所具有的人性, 以保证教育管理之中能够展现大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 大学教育管理者应充分掌握大学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尺度,保证惩罚有弹性、引导具备张性且管理有一定的分寸,尽可能避免同学生之间产生摩擦或是形成对立感。在明确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之后, 积极实现两种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 通过刚性管理以令学生明确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 言行必须符合既定的规则。 同时,通过柔性管理措施,在不违背基本规章制度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而在日常生活之中,积极同学生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建立“刚柔相济”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之下,具备极为关键的意义以及价值,这一管理模式的讨论以及尝试展现了高校教育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宽松性, 反映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及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种不同模式的价值与联系, 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符合学校现状、学生情况的制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 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保证管理的张弛有度,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刚性管理工作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墙化”更需“强化”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英国小学的规章制度
一线定位 彰显监督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