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0-01-02盛权为
盛权为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进而高校思政理论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 尽管当下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体系已经趋近于完善, 但结合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何将教学模式与网络技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成为了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1]。 “微课”作为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教育行业的新兴产物,最早由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提出。 采用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教学活动摆脱时间或空间的控制,同时可以有效地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作为知识点的挖掘工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微课教学的特点在于“微”,其视频同样具有短小精悍的优势, 进而更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讲解,可以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使用微课视频开展教学可以改善思政理论课堂知识点较琐碎的缺陷。 只有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思政理论课程协同发展的共同点,建立学生与社会的直接交流渠道,才能在确保教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为了顺应教育产业的发展趋向,开展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营造校内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正确的教学方法。
1 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以下将从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开展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1)明确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当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进行思政理论教案的编写及对应微课视频的录制, 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创新,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选题的新颖性[2]。
在创新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立与市场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契合程度, 突出思政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层次分明。为了避免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出现厌倦心理, 可在前期微课视频中融入对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整体教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为教学的主线,摒弃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恐惧心理。 采用设立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设置“三个一”的教学目标, 即理论教学中针对历史上某一位伟人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讨论, 最终实现当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进而可以让学生实际地了解到思政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 在校园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确保目标的设立遵循科学性与完整性原则。根据高校思政课程的办学目的与校园育人目标, 先设计综合型课程目标, 再根据课本章节、 教学大纲要求,规划课程单元教学目标,逐步将教学目标细化处理。 同时,在建立理论课程目标时,应根据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特点与教学内容安排, 建立多元化目标之间的联系,使章节前后知识点贯通。并适当创新目标的设计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设计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但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课堂中勇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理论基础能力或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通过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接龙”等活跃气氛的小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乐趣。 采用上述方式设计校园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不但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 同时可提高校内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效率。
(2)建立思政理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不同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对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接受程度,将课前录制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平台, 学生可有选择性地下载视频[3]。 同时教师可脱离传统的板书式授课方式,在平台上引入“MOOC”教学,定期在平台首页发布开课时间,作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内容,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可选择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平台之间的交流渠道, 实现思政教师队伍之间资源的共享, 结合多个高校之间成功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料,丰富传统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平台上建设“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的针对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好地实现资源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价值。
以网络为教学开展的介质,建设上述教学平台,不但延展了教学的范围、 深化了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同时拓宽了教学的深度,使思政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改革思政理论教学评价机制。基于上述建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综合性评价学生的方式,改革传统的思政理论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摒弃以试卷检测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列入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4]。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选修课的听课情况、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理论课程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对微课视频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一并列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 实现对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评价, 促进学生在多方面的发展。
此外,在上述改革措施应用的基础上,可采用引入学分制度的思政理论教学评价方式。例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不同教师的课堂表达方式,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匹配的任课教师, 并参与到教师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按照理论课程主线安排,学生也可自己使用校内移动终端设备, 录制对应课程的微视频[5]。 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并根据学生与教师向的互动能力、录制视频中与相关理论知识的表达能力,给予学生“0~4”学分的评分。“0”学分表示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参与教师的录制视频环节,并无其他方面学习倾向。 “1”学分表示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存在学术交流与沟通,但由于实际表达能力较差、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而无法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2”学分表示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教师交流、观看相关理论视频,可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满足思政理论课程结课需求。 “3”学分表示学生在思政理论课程学习中, 与教师交流较频繁,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6]。“4”学分表示为在学习中,学生不但可根据课程安排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 同时在参与教师录制微课视频过程, 可根据教学任务为教师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意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际应用性,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根据提出的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需根据课程实际进展, 及时调整对学生评价的方向与评价的指标, 以此保障学生在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性学习思维。
2 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
结合上述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从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开展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研究。
(1)创新思政理论教学理念。为了促进思政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创新的关键方向,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创新, 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教育模式[7]。其次,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微课视频中的理论知识,不要求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记忆, 要求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理解,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微课视频的录制过程中, 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最后,采用开设校园讲座或家长班会等方式,转换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到思政教育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让父母作为督促学生思政学习的监督者。除此之外,高校管理者可将每日的重点新闻整理成简短的微课视频, 利用中午午休或早课的时间,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为学生播放当下实时思政新闻, 调动学生思政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尽管上述建设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已经包含相对丰富的教学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下述将对教学平台上多种形式的微课视频进行综合性整理并创新。 例如,高校内思政理论教师有5 名,每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录制不同方向微课视频,并建立自己课程名称的视频库, 这种优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相同章节的教学资源出现交叉现象。一方面占用了平台上的大量内存, 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查找资源的效率[8]。
采用QM 分析标准将教师上传的视频与市场实时发展趋势进行比对,将重复程度超过40%的教学视频给予保留处理,综合多个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对其进行有机的整合,析出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性。除此之外,可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教学内容根据章节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 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框架,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思政理论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思政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是在具体实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随时随地”的理论化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束缚,提高了思政课堂的灵活程度,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9]。同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穿插一些简短的PPT、FLASH 动画等, 营造理论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基于“微课”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创新研究[10]。
3 结语
随着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文章开展了基于“微课” 的校园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的方式实现思政理论课改革的研究,采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创新,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完善了学生自身的政治建设, 明确了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尽管高校思政教学革新已经接近了尾声,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仍需建立多元化的思政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分类管理,提升了教学活动的灵活程度,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