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研究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2020-10-27晏冰
晏冰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职业幸福感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自我实现” 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派生出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 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宝贵的“正能量”,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实施者和指导者,其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工作的潜在动力,不仅影响辅导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而且更影响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该文使用的问卷于2018年6月设计的《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参考其他学者问卷设计, 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而成。 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和量表检查两大部分,其中人口统计学部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和收入等基本信息,量表检查主要包括职业幸福感量表、 职业压力表和压力应对表3 个方面的内容。
该文核心变量职业幸福感主要是通过职业幸福感量表构成,该量表主要是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学者发起的中国城市、 农村和流动人口居民收入调查(RUMiC)数据中主观幸福感调查设计。 该问卷参考RUMiC 问卷设计,并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特点, 也设计了辅导员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及自我幸福感等12 个问题(简称FPQ-12)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进行量化。 该次调查发放90 份问卷,收回90 份问卷,剔除8 份无效问卷,总共得到82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1%。与此同时,该文还选择云南民族大学10 位辅导员进行访谈,以便更加深入详细了解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情况。
2 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分析
该文参照Binder and Coad 的方法, 将FPQ-12中12 个问题的选项相加,然后用48 减去加总,得到(0,36)区间上的一个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越高。通过对收集的82 份有效问卷和10 份访谈结果整理分析,发现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情况如下。
2.1 少数民族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整体高于汉族辅导员
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大,例如,在云南民族大学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达到70.00%左右,所以需要有相应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参与学生教育管理。 调查数据发现(见表1),在所有辅导员中,少数民族辅导员有24 人,占比29.27%,而且这部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整体较高, 平均达到25.88,远高于汉族辅导员的24.02。 究其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辅导员在民族院校中的职业认同感较高所致。
表1 少数民族和汉族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分析表
2.2 已婚女性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整体最低
该次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调查发现 (见表2),男性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5.05 女性辅导员平均为24.14,男性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高于女性辅导员,而未婚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5.28,已婚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3.88,所以已婚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不如未婚辅导员。通过细分调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2.79,而未婚女性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6.5, 这两者差距最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已婚女性不仅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和要求,还要顾及家庭方方面面,整体压力加大,导致职业幸福感整体最低,而对于未婚女性,可能来自家庭方面压力较少,而辅导员工作主要面对学生相对单纯,所以她们的职业幸福感最高。
表2 性别和婚姻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分析表
2.3 年龄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存在反比关系
通过对数据统计发现(见表3),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与职业幸福感存在高度反比关系,年龄越小的辅导员,其职业幸福感越高,随着年龄增加,其职业幸福感逐渐降低, 说明辅导员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职业倦怠的趋势。年龄25 岁以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平均为30.5,而且其最小值就高达28,是所有年龄层次里面职业幸福感最高的群体, 其最小值比35 岁以上年龄层次的最大值都要高很多。 究其原因,可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实施者和指导者, 其服务的直接对象是20 岁左右的大学生。 辅导员年龄越小,跟学生就更有共同语言,沟通交流更方便,而年龄越大,可能就存在代沟,导致其工作开展难度可能就越大,职业幸福感越低。
表3 年龄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分析表
2.4 学历层次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存在反比关系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见表4),辅导员学历层次与职业幸福感存在高度相关, 学位为本科层次辅导员,其职业幸福感平均为28,且其最小值达到20,说明这个层次辅导员对于从事辅导员这份工作所获得的幸福感是最高,而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辅导员,其职业幸福感平均仅为22,且这部分群体最高值也只有25,远远低于本科层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主要是博士辅导员作为兼职辅导员过渡, 而且其专业跟辅导员工作关联度不大, 导致博士辅导员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不高,从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表4 不同学历层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分析表
3 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
通过对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民族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影响很多,归纳起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重管理压力大,繁杂琐碎事务多
民族院校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工作内容繁多,工作事务琐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对应的管理部门也多。辅导员首先接受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主要领导, 其次受到所在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 由于具体工作内容决定,还要接受校团委、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友联络处、校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多重领导部门管理体制, 不仅给辅导员带来繁杂琐碎的工作任务,而且动辄“问责”“通报批评”和“一票否决”等事项要求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领导部门主导的创业就业考核、五四考核、治安综合治理防火安全考核也是给辅导员造成巨大的压力。
3.2 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不高
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于辅导员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这个定位虽然对辅导员职业特点进行了准确界定,但在高校其他师生眼中,辅导员既不是普通教师,也不是管理干部,在高校身份略显尴尬,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偏低。 在学生家长眼中, 辅导员应该是“全能保姆”,不仅负责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管理,而且负责学生思想动态、学业成绩、就业状况等内容,而且学生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便是辅导员。
3.3 专业归属感缺失和职业认同感不足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专业的不确定性和德育工作的情境性是辅导员工作最大特点, 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来源非常广泛, 而繁杂的事务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专业需求不大, 导致辅导员专业知识逐渐淡化,专业归属感和获得感也慢慢缺失。而由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错位导致辅导员自身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认同感不足。 职业认同感是产生职业幸福感的基础,缺乏职业认同感将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辅导员工作投入, 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
4 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
4.1 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职业美誉度和归属感
职业认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和增加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基础。首先,加快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才能够增强辅导员职业自我认同,才能够在繁杂的事务中找到自己职业信仰,进而逐渐提升职业归属感。其次,加大辅导员职业性质、特点和成绩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改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播辅导员队伍的先进典型、优秀代表,增加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重新认识,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美誉度,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中来。最后,辅导员自身也要转变观念,认可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应该不忘入职初心,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职工作,争取做出成绩,提升自己工作荣誉感和归属感。
4.2 严格落实政策制度,明晰工作职责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严格落实辅导员政策和制度,并且在制定政策和制度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不要朝令夕改或者一朝领导一朝政策, 这样严重挫伤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辅导员师生配比配齐辅导员, 让辅导员从过多的琐碎事务中逐渐解脱出来, 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建设管理,更好服务学生。其次,高校和教育部门要严格落实辅导员工作职责,明晰辅导员工作内容。明晰工作职责,可以找到工作重心,并且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最后,严格落实辅导员应享待遇。 高校应该按照政策和制度,严格落实辅导员的待遇和晋升渠道,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托词阻碍辅导员享受应得待遇和晋升渠道。
4.3 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提升辅导员综合素养
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 满足新时代辅导员需要。 首先,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入职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并且进行一定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在职培训和实践学习,内容包括辅导员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而有效增强辅导员完成工作能力。 最后,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可以通过辅导员论坛、讲座、沙龙等形式开展校内外辅导员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交流经验,而且还可以缓解工作压力。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不断增强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可以轻松应对工作中各种问题。
4.4 建立辅导员职业心理预警机制,加强辅导员关爱
高校辅导员不仅处理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还要对200 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工作压力比较大,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该建立辅导员职业心理预警机制, 结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关注辅导员心理动态,尤其是重点关注出现事故学院的辅导员, 排解辅导员内心压力和负面情绪,保持辅导员身心健康,更好为学生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各级部门应该加强辅导员关爱,不能有事就想到辅导员处理,有好处就把辅导员撇开。学校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加强关爱, 更应该从精神方面加强关爱力度,让辅导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体会到组织的重视,意识到作为辅导员的价值。
民族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工作的潜在动力, 不仅需要全社会形成对辅导员职业认可的范围, 而且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严格落实辅导员政策和制度,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为辅导员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