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经济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基于苏州市、南通市的实践经验

2020-01-02赵卫东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赵卫东/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蔡 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毗邻上海的苏州、南通两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数量日益减少,农业农村发展中“人才短板”问题越发突出。近年来,两市通过培育模式创新,带动辐射一大批农民致富增效,建立用于培育新农民的教训基地、田间学校近200个,率先探索学历提升、定向培养、农民开放式培育。两市探索的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定制村干工程在岗学历教育的做法受到广泛肯定。

强化资源整合,推进融合创新

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信息中心)与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多种资源,以涉农院校为主体有序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形成政府引导、“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

创建培育平台。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整合资源与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政校合作成立“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苏州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成立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机构。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智库、技术和人才平台,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强化了涉农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功能。

构建培训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涉农院校为总院、以农业示范园区(园中校)为分院、以生产基地为教学点”的农民社区学院三级网络培训体系。建立以涉农院校为主体,涉农科研、推广、园区、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体系。政府引导、“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创新条件建设,做强支撑保障

强化政策驱动。围绕教育培训、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创新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激励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享受简便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技能培训等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城镇社保政策,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对定向委托培养对象实行单独招生、学费政府买单、签订就业协议,对其他类型培育对象实行课程按需订制、学费政府买单、政策配套扶持,增强吸引力。

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专家、教授和乡土能人,重点充实职业道德、经营管理、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师资,组织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培训学习。加强“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培养,选聘教学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充实讲师团,近距离与农民进行教学、交流经验、传授技艺。二是平台载体搭建。校地合作创建职业农民培育新平台,涉农院校负责培育计划制定、教材编写、师资准备、教学实施等,地方县(市区)、乡镇负责学员组织与管理、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实现南通、苏州两市教学师资、平台载体等资源共享。三是创建科教基地。推进生产经营主体向教学主体转变,创建科教基地,建立田间学校,设立农民社区学院,开展“园中校”等校外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科研单位“所村对接、所企对接”深度融合模式,分别在海门市悦来镇保民村、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如东县曹埠镇直港村等进行全方位对接,形成技术集成展示、成果示范转化、乡村人才培育基地。

加强分类设计,坚持精准施策

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以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主。采取“课堂讲授+学习观摩”相结合的专项集中培训模式,重点围绕农民从事产业的技能和岗位要求,结合省农业重大推广技术和各地主导产业,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计课程,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为主。

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兼顾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基层干部等有意愿从事农业的人员。采用综合课程、专题课程和实践课程“2+X+1”课程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地指导服务”三段式培育路径。

学历提升(委托定向培养)。在苏州市率先探索委托定向培养,在南通市率先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通过“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方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职业农民。招收对象为当年报考普通高校、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农村工作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本地户籍高中毕业生。3年来,苏州市共招收1586名定向培养生,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底,南通市45周岁以下的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覆盖率100%。

强化管理创新,提升培育效果

运行管理制度化。按照“产业调研-方案制定-学员遴选-课程安排-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生产实践-跟踪指导”的规定程序开展工作。培训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按照精准培训的要求设计相应培训模块。根据培育前、培育中、培育后三个阶段,制定并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设置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指导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评估标准》等标准化体系。

培育手段信息化。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对接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多媒体、微课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和教学手段信息化。

跟踪指导全程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服务手段建设和考核制度建设,将跟踪指导全程化工作落实落细。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育需求,建立以一线教师和农业资深科技骨干为主体的培育跟踪指导师资团。建立信息和服务的平台(QQ群、微信群),发放跟踪卡或问卷调查,开展“第二课堂”,推进专家入户服务、学员互动交流服务等。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服务,对农民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有惑必解。

考核评价社会化。将培育对象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兼顾任务完成率、合同签订率、培训合格率以及规范管理、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政策扶持和宣传报道等指标内容。利用问卷调查、学员座谈、实地查验等形式,开展学员评价。坚持应用导向、以证代考、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评价方式,有效发挥高质、实效的导向功能。□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