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户营高抬”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2020-01-02张海霞李继晓
◎张海霞 李继晓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青海 西宁 810003)
千户营高抬,作为青海省湟中县的一项春节文娱项目,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让非遗保护和建设有了新的转机。数字化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千户营高抬在保护和传承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让传统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有了新的技术支撑。
一、千户营高抬的由来
资料显示,千户营高抬形成于明代,由千户营村先民从南京带到青海。相传每逢祭神丰登,其别样的热闹场面吸引了无数前来参观的人,由于人多且拥挤,观看群众看不清表演,因此有人想办法将“神灵”抬高上街巡演,这样人们便看得更清楚了[1]。
千户营高抬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高抬。高抬演员由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担任,由村里老一辈的传承化妆师把男孩化妆为传统历史人物杨宗保、穆桂英等,也有神话传说人物孙悟空、哪吒、姜太公及现代革命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等。将这些演员化妆、穿衣完成后安置到固定的主杆上,主杆由方形台板支撑,上重下轻的力学应用将高抬完美的呈现出平衡的状态,待安置完成后用饰面、剪纸、绘画等掩饰台板和主杆部分,达到了杆隐人显的效果。这样绝妙的设计使高抬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为青海的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风采。在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湟中县千户营高台》作为新增项目被入选(类别:民俗;项目序号:994;编号:X-87)。
二、独特的制作技术和表演形式
千户营高抬从演员的化妆、穿衣到固定在主杆或分支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程。演员的妆容贴合扮演角色,如孙悟空的妆容凸显了这个人物的灵动与不惧艰险的特征;历史故事中岳飞的角色则重在渲染忠孝和仁义;像“魁星”这样神话了的人物主要展现其威仪和在某一方面的特殊“超能力”。
高抬的支撑主板和主杆的装饰用折叠、剪贴的各式各样的龙凤鸟兽、花草树木加以点缀,再用红色或者绿色的绸缎加以修饰。前来观看的人若没有对高抬文化有所了解,根本看不出高抬的玄妙之处。绑在高抬上的演员有的分一层、有的分二至三层,一个高抬最多可绑5人,有的演员是通过底层来支撑的,看似是由底层演员的手掌支撑上层演员,其实是艺术应用力学原理,用一块厚铁板支撑以达到神似“腾云驾雾”之效果的绝妙神力。硬支撑与软画面结合的高超绑扎技术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这种精彩的非遗文化极其特殊和珍贵。村民们一直用简单质朴的方式传承着千户营高抬。
千户营高抬曾作为青海省的展示作品参加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唐蕃和亲”“三江源头”“哪吒闹海”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台展演作品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千户营高抬参加“广州民间艺术节”和全国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慕名前来观看的省内外观众越来越多。
作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不仅推广和宣介了青海非遗文化,也推动着青海旅游业发展。
三、千户营高抬传承的困境
千户营高抬的整个制作流程,都由村里老一辈的传承人、热爱高抬文化的民间艺术工作者制作完成。近年来,传承人、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工作者年岁增长,而村里的年轻人都热衷于走出去,不愿学习这种传统技艺。
从事高抬表演的演员大致为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变,造成高抬演员数量减少。将不同类型的高抬文化进行采集、编目数字化加工,防止高抬非遗在演职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失去其独特性。数字化使这一困境有了新的转变。数字化让高抬技术和文化有了传承和推广的媒介载体,让千户营高抬依托数字化寻求新发展成为可能。
目前记录千户营高抬的数字化方式主要为摄影录制,民间艺术工作者用数码相机将千户营高抬的巡演过程录制并刻成光盘用来留存,这种方式单一且光盘的使用寿命只有3至5年,不利于长期的保存和维护。千户营高抬每年都有新的表演内容,如果仅靠单一的光盘记忆留存则不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和全面性,不利于高抬的系统化传承。多方向、全方位的数字化,是千户营高抬发展创新的趋势,是实现千户营高抬非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四、实现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是利用数字化各类平台对千户营高抬一系列相关内容进行数字采集、加工和存储,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智能、多元的数字化体系。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抬非遗文化信息连接体系,实现文化遗产的共享。
(一)整合文化资源,建设资源数据库
千户营高抬从明代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原来单一的1抬发展到现如今的20抬,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记忆和悠久的文化沉淀,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当地政府和民间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收集关于千户营高抬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千户营高抬表演资源、高抬绑抬计划、外观布局等资源,梳理其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等内容,从而建构一个集采集、编码、传输、存储、检索、展示、分析为一体化的数据库[1]。数据库建设还应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及时反馈体系,关注用户反馈的对千户营高抬的反馈意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的特色数据库建设。
(二)合理应用自媒体进行推广宣传
当今社会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变革发展,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自媒体APP,微信、微博、抖音等,这些自媒体APP为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尤其依托以短视频为主的快手、抖音,将千户营高抬推向了更符合时代和年轻潮流的数字化建设方向。千户营村的传承者可建立属于自己的抖音、快手自媒体播放平台,及时发布、更新有关千户营高抬的特色资源文化信息内容,吸引更多的短视频用户观看并了解。当每年春节高抬表演之际,还可通过现场直播等方式加强对千户营高抬的宣传,将知识资源更新和文化活动展演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能够渗入非遗知识的表演活动。
(三)推进二维码技术运用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催化了二维码技术的高效应用,二维码技术已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可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数字化推广,建立以“听”和“读”为主的数字高抬二维码,“听”二维码可设为线上听高抬订阅音频,将千户营高抬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及演变,历史过程、革新与瓶颈等整理编排为集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内容。“读”二维码可将千户营高抬内容分为两个版块,第一部分为传统高抬的内容介绍与图片、视频欣赏,如“仙童闹春”“状元及第”等;《民族团结》《三江源》《红灯记》等设在特色版块,提供给感兴趣的用户阅读。设置建立完成的二维码可通过告示牌,青海省官方文化网站、各种新闻公众号等途径加以宣传推广,以提高对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利用率。
(四)建立实体数字展厅
近两年青海旅游业高速发展,这为千户营高抬向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千户营高抬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展演,绑一次高抬也比较耗费、耗时和耗力,因此建立一个集文字、图片、视频、实体实物展示为一体的实体数字化展厅将是不错的选择。建立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数字化展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的综合欣赏,高抬绑定技术的研究等,全方位展现为游客提供一种极具技术性和创造性的非遗文化盛宴,展厅内的游客还可亲身体验高抬文化的玄妙。实体数字展厅建设是高抬民间艺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数字化的全新突破。
五、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需解决的难题
(一)建设制度的建立健全
青海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省各方面的发展都相对落后于其他省份。《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于2018年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如何依托数字化对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建设还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要实现千户营高抬非遗数字化建设,应加强政府部门与民间艺术工作者之间沟通与联系,提高对非遗数字化建设的重视,建立健全统一的规章制度。应及时出台千户营高抬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实施办法,用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保障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经费支持力度
千户营高抬数据库建设、自媒体网络平台的维护推广、二维码技术的内部内容编辑、实体数字展厅设备的购买、建立到后期数字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学习和培养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强资金支持力度是关键,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热心人士、企业捐赠和旅游产业收入等方面来加强经费支持[2],并合理支配经费,保证正常经费来源,用持续的经费投入保障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引进专门管理机构
千户营高抬作为民间艺术,要想实现数字化建设,就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保护力度,解决技术人员的实际问题。应不断引进并培养高校优秀技术型人才,激发他们对高抬艺术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并支持他们开展千户营高抬的数字化建设,并定期派出去学习数字平台新技术的利用,如学习视频拍摄、自媒体运营、信息存储压缩、分类传输与检索、人机界面交互、三维动画、数字可视化、区块链、设备后期维护[3]等技术,强化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将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中。要实现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建设,还必须建立以“主管政府+民间艺术工作者+专业管理人员”三维一体的管理团队,从制度体系出发到人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千户营高抬的数字化运作。
六、结语
非遗数字化建设是对非遗再发展的一种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千户营高抬作为青海省入选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对青海省高抬文化发展的一种肯定。因此,应积极把握好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解决千户营高抬数字化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积极跟随全国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千户营高抬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让非遗回归民间并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