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近代香山商业文化研究

2020-01-02尹喜艳

文化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血缘岭南文化香山

◎尹喜艳 李 衡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37)

历史上的香山,指的是今珠江入海口的中山、珠海、澳门地区,近代香山商业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研究近代香山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岭南文化之间的同源、同根现象。

一、香山及香山近代商业

(一)香山的历史地理与人口

香山是一个历史区域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最初为香山岛,与大陆处于相隔的状态,后在几千年的泥沙冲积下渐渐出水成路。

秦代时期,香山为古伶仃洋上的一个小岛,称香山岛。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始设香山镇,以其境内诸山之首五桂山奇花异卉繁茂,四野飘香而得名,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亦有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香山县,始设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下设十个乡,管辖范围涵盖今天中山的大部分地区(石岐、沙溪、大涌、张家边、库充、神涌、南蓢、翠亨、三乡、黄圃等),及珠海和澳门(山场、前山、唐家、下栅等)。澳门,古称濠镜澳,在南宋香山县设立之时,就已归属在香山县境内。可见,自南宋香山县始建以来,中山、珠海、澳门地区有千年的香山县管辖历史。香山地处珠江水系入海口的西岸,北与广州相连,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南接外伶仃洋。秦代以前,香山属百越之地,土著为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批中原汉民迁徙至北方香山,形成了汉越杂居的局面,直至汉越融为一体,最迟到西汉时期,汉族已成为香山境内的主要民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香山文化,深受北方汉民带来的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香山的近代商业

香山近代商业的发展,与澳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商口岸关系紧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商船遇风暴,求借香山澳门地并乘机上岸居住;万历五年(1577年)澳门葡萄牙当局开始向中国官府缴纳地租;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整个澳门被葡萄牙逐步强占。借助澳门通商口岸的优势,香山县得全国风气之先,凭借海陆交汇、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香山商业活动兴旺,商贸往来频繁,成为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名县。

香山县名噪华夏,扬名海外的香山商人层出不穷。20世纪初,香山买办名扬天下。1914年马应彪创立先施百货,1918年郭乐、郭泉创立永安公司,1924年刘锡基创立新新百货,1936蔡昌创立大新百货,香山人全面垄断占有近代百货零售业。在近代香山商业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香山人创造的商业精神及香山商业文化也在岭南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传统家园文化与香山商业文化的认同精神

(一)故土情结与地域认同

家园故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仅是个人生长根基之所在,更是个人精神上永久的归宿,它带给中国人的是归属感,更是依靠感、安全感、成就感。传统的家园故土情结,体现为传统的地域文化与地域认同,也体现为传统的血缘文化与血缘认同,深刻影响了香山商业的发展,也塑造了香山商业文化的认同精神。

对外贸易是近代商业的重要内容,从一口通商(广州),到五品通商,买办阶层应运而生。“买办”指的是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在19世纪的中国,以广东买办最多,而广东买办又以香山人最多。香山买办中的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莫仕开等是当时买办阶层的突出代表,19世纪,“香山买办”直接成为中国“买办阶级”的代名词,香山也被称为“买办之乡”,可见香山买办在当时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此外,1914-1931年,在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后出现,成为当时大上海繁华十里洋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大百货公司开创了中国百货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而这四家百货公司的创始人都是香山人。最初入职的买办主要依靠香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澳门开埠通商的历史条件,到后来越来越多的香山人成为买办,成为全国买办阶层的主体,则离不开香山早期买办对家乡后人不遗余力地举荐、提携以及培养。中国人传统的家乡故土情结与地域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宗族情结与血缘认同

宗族是以共同祖先和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结构。血缘认同是中国人家国情怀中最自然、最根本的基石,血缘文化亦是构建整个中华社会伦理体系的根基。中国人血缘意识与血缘观念根深蒂固,联系近代香山商业的飞速发展的事实,可以看出传统血缘文化与血缘认同融入香山商业繁盛的整个过程。

近代香山商业买办中的唐廷枢家族和徐润家族均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买办大家。唐廷枢家族中,除了唐廷枢本人,其兄唐廷植和其弟唐廷庚也在上海怡和洋行任职,其子唐玉田、其侄唐廷臣、侄孙唐季常也均在上海怡和洋行从事买办职位。徐润家族中,除了徐润本人在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其伯父徐亭、徐荣村,其党兄弟徐芸轩、徐兰大、徐渭南,其子徐少之、徐叔平、徐元生等,或在上海宝顺洋行,或是其他洋行任职。这些也正是中国人传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宗族情结的体现,中国宗族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建构出来的同宗同族社会团体,与地域认同交织在一起,既为内在的群体成员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和持久的依靠感,也同样为成员提供永久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三、岭南文化与近代香山商业文化的开创精神

岭南居民先秦时主要为土著百越人,秦汉以来,南迁后新形成的岭南居民。面对新的环境,唯有不断开拓与创新才能永远生存发展。岭南移民们在以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文化——岭南文化。地处岭南南端的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源,历史同根,深受岭南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

移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岭南文化对中原传统文化保持传承的同时,也促发了岭南文化开拓进取、发展创新的文化基因。中原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意识不强,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不同,较早具备了商业意识和商品经济的观念。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商业意识和商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在这样的岭南商业风气日盛以及澳门商品集散地功能发挥的影响下,岭南的香山居民已经把从事商业活动作为个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与生活方式。这里以明末清初番禺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中的一首为例:“十字钱多是大官,官兵枉向澳门盘。东西洋货先呈样,白黑番奴拥白丹。”可见当时澳门对外贸易之繁荣。

岭南的移民社会,成就了岭南的移民文化,也成就了岭南和香山人的创新精神。香山人因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使近代香山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高度的繁华,取得了耀眼的辉煌。

猜你喜欢

血缘岭南文化香山
北京香山
岭南文化名家
爱与血缘的较量
游香山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香山二老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