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政治权力的介入对民俗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020-01-02张银燕

文化产业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民俗学政权民俗文化

◎张银燕

(云南教育出版社 云南 昆明 650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行为,它的背后还隐含着政治、社会关系与文化的变迁,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随着国家、阶级的出现和发展,政权对民俗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历史上政权与民俗的相互影响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国家和政权的概念。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在劳动生活中按照“天”的旨意提炼出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活动模式来规范,正如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中所描述的“……天的意志是最公正的,就请它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因此,各民族母系氏族阶段普遍实行的外婚制、氏族公社阶段实行的原始民主管理制均是按照“天意”行事。现今,纳西族的“东巴祭天”,独龙族“卡雀哇节”中由家族长率领大家“剽牛祭天”等各族的祭祀仪式中仍然表现出原始先民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政治经济观念萌芽。

民俗在原始社会组织中主要起维护氏族关系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相当于政治的功能。正如恩格斯对原始社会所指出的:“…… 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萌芽,出现了贫富分化,原始氏族组织和民俗为适应新的需求而发生根本性变化,逐渐演变出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产生了阶级、国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权力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国家用来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权。在早期奴隶制国家,掌握政权的阶级往往沿用民俗传承下来的一些惯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清末民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大多是商朝奴隶主贵族就国内战争、农业、祭祀等问题求神占卜的记录,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伴随历史的进程,政治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理智和成熟,逐步形成完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实行三公九卿、郡县制,说明政治体系已相当完备,民俗对政权的作用和影响开始退居二线。但政治问题历来都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在被统治的广大民众中仍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行为约束力,政权还需借助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维护自己的统治。民俗就不是孤立于政治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总是和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政权对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一直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二、政权介入对民俗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一)推动民俗学科形成

民俗学成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正是老牌资本主义从旧殖民政策转向新殖民政策的时期,最初为有效利用和统治殖民地人民,以求政治顺利,社会安宁。殖民者必须了解殖民地人民的种族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心理,于是在政权的有力干预下,学者开始进行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使这门学科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但随着民俗学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民俗学也变为被压迫民族国家重建民族自信的有力精神武器。在芬兰,民俗学被尊为“国学”,18世纪到19世纪三十年代,芬兰知识分子利用民俗学来启迪民族精神以唤起大众为争取芬兰成为独立民族国家而努力。在中国,民俗学兴起于五四运动时期。外来的侵略使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拯救民族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着力于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通过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为民族解放运动服务。当时的政治斗争背景也是中国民俗学兴起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民俗学科在北欧、英美等世界各国,均有政府出资兴建的档案馆、博物馆及大量民俗学研究机构,而民俗学科研究的种种问题则仍有为政权决策提供参考的功能和价值。

(二)引导民俗健康发展

民俗的最初形态具有原始、落后、自发甚至是愚昧的特点,仅靠民俗的维系作用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科学的,政权在某种程度上,可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和机制干预民俗的形式、内容,对一些陈规陋习进行改革和规范,使民俗有利于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如旧时的一些民间陋习缠足、纳妾、守节、抽大烟、看风水、赌博、算命等均在政权的干预下消失或受极大限制。21世纪初,中国政府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更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于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其中就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一系列举措大大规范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保护了国家传统文化记忆,使民俗朝着文明、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政权的介入,可强化民俗文化内涵,使民族文化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对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进行了调整,把传统节日以假日的形式法定,从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每年各地举办的各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在延伸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精神。如元宵节灯会,通常将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深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传说比如牛郎织女、大禹治水、二十四孝等贯穿于扎彩灯、出对联谜语等活动中,显示出敬老爱老、感恩、公而忘私等价值观念。开展这些节日活动将加强民族认同感,激发人民的爱国敬业情感,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稳定。正如钟敬文先生指出的“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广泛存在和潜在作用,它在凝聚团结民族成员的作用方面,特别显得重要。”②

政权介入若要对民俗发挥好的作用应立足传统、顺应民心,尊重民族习惯,着眼于民俗文化内在价值的开掘,有效发挥其良性功能,对于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应加以改革和取缔。如针对几千年来对丧葬均实行大操大办的土葬,造成钱财物的浪费,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积的情形。各地政府部门均出台一系列殡葬管理办法对传统丧葬仪式加以规范引导,这既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又革除了陋习。对这一民俗的改革中,政府有意挖掘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其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民俗形式。此外,政府在开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全方位、立体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如果政权在对民俗的介入中能遵循民俗内在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俗的价值功能,促进民俗良性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92-93页。

②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22-25页。

猜你喜欢

民俗学政权民俗文化
导言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