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中的治疗作用探析
2020-01-02◎周超
◎周 超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2)
我国古代《周易》就曾经提到音乐对人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如根据古乐的五个基本宫阶与五行学说相互结合来选择音乐,以此进行音乐“治疗”①。在现代社会,艺术治疗逐渐兴起并开始用于心理门诊和养老院等部门。有专家表示,在没有专业治疗师的帮助下,欣赏一幅画或是伴着一首小曲舞动都是自我治疗、自我解压的好方式。行为艺术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个特色分支,更具思想性、现实性、艺术性及互动性;其虽不像其他艺术治疗那样带有明显且强烈的目的特征,但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偏爱与主导,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治疗意义。
一、相关定义与作用
(一)艺术治疗
谈及“艺术治疗”,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认为这种方法是透过艺术媒介,把存于内心而未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向外呈现,为治疗者和当事人提供处理指标②。我国艺术治疗师孟沛欣认为,以艺术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介质;不同的介质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达到不同的预期效果③。总而言之,这是通过艺术手法与行为进行人们身心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通过艺术师、求助者和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提升自我观念和认知概念并改善行为的功能,以协助求助者领悟及解决情绪问题。
(二)行为艺术
所谓行为艺术就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时间延续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包含身体艺术、动作诗、激浪艺术等。行为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需要艺术家根据想法统筹策划,大众参与并接受反馈这一过程,这样才是完整的行为艺术。如约瑟夫·博伊斯、赫尔曼·尼特西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行为艺术家。有人认为行为艺术是极端表现,但它也是极端压抑的发泄,是艺术家对材料、形式与想法三者之间的磨合。艺术家运用行为表现艺术,主要是用于表达情感问题。
二、行为艺术治疗的具体展现
(一)治疗地点
就艺术而言,治疗地点不等同于展览地点,但是等同于观赏地点,这是无可厚非的。谈起艺术欣赏的地点,人们就会想到博物馆、展览馆等正式场所。但随着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转载、教师的指导传授、朋友的诉说、书籍的阅览等形式,治疗地点也在间接发生转换,欣赏形式也呈现多样化。
对于行为艺术来说,治疗地点与展览地点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的传播更多是展览与互动,治疗的大部分地点其实就在现场,由艺术家引领对观赏者对其进行“治疗”,灯光与场景的强调更能加强治疗意义。如若通过其他途径知晓治疗背后的意义,则缺少了更多实在的感悟。韩国艺术家金光石在中国莞城美术馆联合宁波美术馆做了一个行为表演——“反刍——反殖民语境下的装置陶艺展”。他与助手在一张被挂起来的网里,把身边的碗碟拿起往地上摔,破碎的声音在大厅回荡;然后邀请观众一起加入摔碗的行为中,金光石称其为心理反应艺术。网代表生活空间,器具代表压力。不同观众摔碗时的心情与感受都不同,就像艺术家理解的不同人面对压力产生的反应也不同,并以此来舒缓压力。正是通过这样的艺术使观众体验其中、领会不同感觉。
(二)治疗时间
治疗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中医师先问诊、然后治疗、最后下药,艺术治疗过程也是如此。对行为艺术而言,从大众踏进整个展览馆的时候,治疗便已经开始。艺术家有意的灯光布置、空间安排便是实现安排好的“问诊”,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便是“治疗”;但是“下药”时间却不是观众踏出展览馆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其不仅在于观众的层次性,也取决于艺术家与观众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共鸣。共鸣越强,治疗时间就越长;反之亦然。
如张洹作品《十二平方米》,他把自己涂满蜂蜜和鱼油,在郊区的一个小厕所里静坐一小时,让人压抑不止;作品将城市中心的繁华与“十二平方米”对比,在恶劣环境下体现生存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艺术家在一个小时内反映出的意志力与决心,提醒人们当无法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如此“励志”的一件艺术作品,对于观众而言,治疗时间肯定不止于展览的一个多小时,其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以引发人们联想的还会更多。
(三)治疗对象
行为艺术中的治疗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有精神或者心理缺陷的人,而是应该面对社会大众。当然治疗对象不一定就是所有去参观作品、欣赏作品的人,但是肯定部分欣赏者接受着本次展览的“治疗”,呈现出主动接受状态,并重新审视某种社会问题。此外,在艺术家呈现作品过程中,也是艺术家自我治疗的过程。
三、结语
行为艺术由于其本身性质,治疗必定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希望通过“治疗”向社会大众诉说某种隐含的深意。但是说到底,治疗是一种互动与分享;不管是痛苦、悲伤还是快乐,都可以通过解读作品让自身经过精神上的共鸣而得到净化。
【注释】
①侯祯塘:《行为导向艺术治疗法对国小多重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及图画概念之辅导效果研究》。
②孟沛欣:《艺术疗法》,开明出版社,2012年。
③陈曦、陈洋:《音乐治疗的动态视觉模式探索——基于五行音乐理念的数字动画创作》,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