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博物馆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美育体系

2020-01-02◎张

文化产业 2020年36期
关键词:美育博物馆美的

◎张 蕊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海南 琼海 571431)

新时代美育教育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塑造人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重要特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发展方向。应促进美育工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中融入美育,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四个维度强调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

一、美育理论溯源

“美育”一词来源于西方人文思潮,18世纪由德国诗人、古典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即“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中十分注重审美教育,孔子提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礼、乐、射就体现了美育功能。清末民初,王国维首次从教育学角度论述美育理念,认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重要部分。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美育思想的开拓者蔡元培先生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二、树立“中国特色”美育新理论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百年校庆之际回复央美老教授来信时提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强调美育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光辉事业,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工作是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应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华美育精神”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实现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坚实根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用“中华美育精神”培育青年一代,建立新时代民族信仰。

三、创建美育教育新体系

智育是计划性、系统性的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实施美育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美育特点、教育发展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以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第一,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多学科融合美育教学课程结构。艺术课程综合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影视等艺术形式,应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寓美育于不同学科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施美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渗透美育教育。优秀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凝聚着历代艺术家丰富的审美经验,传达和体现着高度的审美理想,不断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塑造青少年的人格,使其审美能力在艺术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造就对美的想象、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美育还要和体育、智育、德育相融合,以美健体、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不仅要树立美的思想,还要拥有健美的体格、形成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实现人生全面发展。

第二,大中小幼美育衔接一体化,依分龄设计美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群体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美育课程要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可以通过绘图绘本、艺术游戏等等趣味性活动去让他们去发现美和感受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具有好奇心、情绪多变的特点,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美育课程要以能激发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在美育活动的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培养起审美的趣味和格调。高中阶段,美育课程要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集中传授美的基础知识,开展综合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审美观。高等教育阶段,应开设专业公共艺术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基础内容,增强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激发专业美育创新力,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跨界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探索美育评价制度,开展艺术素质测评。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还存在美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对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要积极探索更为完备的美育评价制度,开展艺术素质测评,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为社会做好美育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四、拓展美育发展新空间

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展示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证。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辅助完善社会美育体系的重要平台和资源。2008年我国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下,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博物馆资源与社会互动互联和共建共享,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社会美育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进行有益的实践。

第一,以博物馆馆藏资源为基础策划美育专题展览。博物馆策展人在策划以学生群体为受众对象的展览时,应考虑到学生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需要,积极邀请馆内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和教育资源开发。使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美育教育内容,以博物馆馆藏资源为基础策划美育教育专题展览,使博物馆能够在美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利用博物馆空间开发特色鲜明的美育研学活动。博物馆是开放的、自发式的学习空间,博物馆教育使命并不是简单地介绍文物、历史和艺术,而是通过展览基础上的研学活动帮助学生群体去了解和认识文物与历史、艺术、地域和人之间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博物馆通过专题讲座、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等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辅助学生群体学习,为学生群体打造培养智育、德育、美育的空间和平台。

第三,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推动博物馆系列美育实践活动。将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纳入学校服务内容,开设学校内博物馆系列美育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衔接学校美育课堂和课后服务需求。博物馆系列美育实践活动课程也应采用分年龄段设计,明确不同阶段对课程类型、学习目标、体验方式及评价办法。推进校馆合作共建框架,加强师资联合培养,开发符合学生群体精品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猜你喜欢

美育博物馆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博物馆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