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仁旺火民俗文化透视

2020-01-02刘慧芳

文化产业 2020年36期
关键词:怀仁火龙民俗

◎刘慧芳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 大同 037003)

“旺火”历史悠久,南宋时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蕡烛糁盆,明耀如昼。”其中“糁盆”是“旺火”的别称。而到了清朝时期,“旺火”普遍流行。在各地方志和民俗志中有很多关于旺火的记载。如《清源县志》“‘元旦’,垒炽炭于门,如浮屠状,名曰‘旺火’”。“旺火”这项传统民俗现在主要在我国华北一带流行。在山西,则要数雁北地区的怀仁市这一民俗最有特色、最具规模。

一、旺火的源流

山西省怀仁市在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地区。当地一直盛行着“旺火”民俗活动,被誉为“中华一绝”。怀仁旺火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旺火”,当地人又称为“火龙”。这项民俗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农历除夕夜至正月十六,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活动的高潮。怀仁旺火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具体的文字已经难以考证,我们只能从各种零散书目记载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推测。《朔州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元旦,夙兴烧“旺火”,放烟花。《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元旦,垒炽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大同县志·岁时民俗》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怀仁县新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补续刻清光绪九年本:正月元旦,夙兴烧“旺火”[2]。

零零碎碎的县志中,记载着雁北地区旺火习俗的时间轨迹,关于怀仁旺火的最早起源不得而知,但是基本确定的是,自清代以来这一民俗活动基本没有中断,并且从清代开始这项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一年比一年盛大。根据我们走访的怀仁县东关火龙班子的刘师傅讲,“旺火”从他爷爷那会儿就已经有了,到了他这一辈,旺火是越来越高,民俗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旺火与“火”和“龙”

怀仁当地人其实习惯称“旺火”为“火龙”。“旺火”比较接近于普通话或者书面语,而“火龙”则更为口语化,靠近方言。“火龙”是一个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词语,怀仁人用“火龙”这个词不仅描绘出了旺火燃烧时簇簇火焰乱舞的壮观,同时也暗示着,这个神秘而热烈的仪式与“火崇拜”以及“龙图腾”有着必然的联系。

火是人类社会踏入文明的标志,火的出现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驱除了黑暗和寒冷,火象征着热情、希望和胜利。中国古代,祭天神的降神法是燔柴升烟,让烟气上升至天。这种降神法,本身就是火崇拜的具体表现,认为火具有神力,可以通灵天神,保佑人间。认为火具有神力,可以通灵天神,保佑人间。从古代祭天神的降神法与当今“旺火”习俗的方式看来,都源于火崇拜,人们通过这种周期性的举火形式表达对自然界变化等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之心。而一年一度的正月恰恰是新年的伊始,它饱含了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渴盼和祈愿,也透露着人们对生活无往而不至的热烈情感。

“龙”是华夏族的图腾。在怀仁,“旺火”就多被人们称为“火龙”。早在史前文化的古墓陪葬品种就已出现了龙的形象。在传统的民间神话故事中,龙既能呼风唤雨,也能吐火腾云。也就是说,既有水龙也有火龙;旺火称其“火龙”,当是一种巨象化的名称,也是其内涵的一个方面。

三、旺火与煤炭

山西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被誉为“煤炭之乡”。据探测证明,煤矿储量达两千亿吨,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输往全国大多数省份。山西采煤业在宋朝时已迅速发展,有“河东铁、炭最盛”之说。据宋庆历年间任河东路转运史的陈尧佐记载:“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3]而怀仁县是山西境内重要的产煤地区之一,且历史悠久。《山西通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宝兴之煤厂在怀仁创业。宣统元年,大同、怀仁、左云三县保晋煤矿公司亦随之兴办。到民国七年,先后有左云天眷等七家煤炭公司(场)在怀仁一带设立。[4]这些历史记载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清末民初怀仁已经兴起了煤炭采掘业,这为怀仁旺火习俗的延续和完善提供了资金保障和物质基础。

四、旺火的文化符号意义

2019年怀仁旺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旺火这一民俗活动起源于图腾和崇拜,最初是表达人类对于超自然神力的敬畏,逐渐演变到现在的吉庆和娱乐。无论是辛勤劳作的农村生活还是节奏紧凑的城市生活,为了生活而忙碌的人们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怀仁旺火生生不息的社会基础。现在的旺火,初始的祭祀功能几乎不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娱乐和审美存在,作为参与者或者是作为观众,都能从这个活动中体验快乐和放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旺火”民俗文化已成为一座城市的独特名片,一方人民的精神信仰。通过这个文化符号,展示着一个地域共同的精神文化面貌和需求;通过这个文化符号,也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构建起一个大融合的存在空间。虽然它失去了原始深层的文化内涵,但增加的文化符号意义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更为重要、也更有成效。

怀仁旺火民俗活动在政府引导下,从过去的民众自发性、随意性逐渐变得程序化、规范化,定位上改变了旺火民俗这一传统活动的意义;同时演绎出一片完全区别于消费文化逻辑的文化发展模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猜你喜欢

怀仁火龙民俗
火龙果园之行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怀仁市植保站开展番茄潜叶蛾调查工作
民俗中的“牛”
怀仁市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二十八)
民俗节
小火龙
漫画民俗
再见了,小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