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噶玛嘎孜唐卡艺术的历史演变及风格特征
2020-01-02毕光美张明伟
◎毕光美 张明伟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噶玛嘎孜画派,又称“噶智派”或“嘎孜派”,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是噶玛噶举派的宫廷画风。以西藏昌都、四川德格、青海玉树为传承中心,其画风盛行于整个康区。经过五个世纪的锤炼,该画派支派林立、人才济济,为我国民族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噶玛嘎孜画派的诞生及风格特点
噶玛嘎孜画派于16世纪下半叶由南喀扎西活佛所创,这一时期正处于藏族历史上的帕木竹巴政权时代,随着当时格鲁派的兴起,藏区各大教派均开始大兴土木、广修寺院,这一现象极大程度地带动了藏传佛教绘画、雕塑和民间美术的发展。随着文化艺术渐趋繁荣,众多绘画、雕塑大师以及艺术论著应运而生。噶玛嘎孜画派即依托这样的时代背景诞生,并很快与勉唐、钦孜画派在西藏画坛形成三大绘画流派鼎立之势。
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活佛自幼开始学习大小五明,曾跟随多位画坛大师学习绘画,其中勉唐派大师贡却班德对他影响最大。由于贡却班德大师偏爱汉地画风的青绿山水特色,因此南喀扎西也继承了这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印度画风和藏地风格,开创了噶玛嘎孜画风。在绘画风格上,噶玛嘎孜画派与本土其他传统流派在表现形式、构图特点和颜料赋色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噶玛嘎孜画风讲究点染技巧,善用青绿色调,与以往佛画以红色为基调的传统大相径庭。“非中心对称式人物布局的创新、立体深远的全景式场景构图、人景交融的和谐生态表现特色①”都是嘎孜画派独有的风格特色。
二、噶玛嘎孜画派的发展及画风演变
噶玛嘎孜画派自16世纪诞生后,经由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司徒班钦·曲吉迥乃等多位大师的共同努力,在17、18世纪获得了较大发展。一方面,在传承噶玛嘎孜母派的基础上产生了多个子系支派;另一方面,在画风上除了继承南喀扎西青绿山水特色之外有所突破。
(一)曲英多吉开创格智派风格
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1606-1674),是继创始人南喀扎西活佛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画艺卓著、学识渊博,不仅是噶玛巴转世化身中最伟大的画师,而且也是西藏历史上多才多艺、最具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之一②。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格鲁派镇压异己的时期,由于教派斗争失利,曲英多吉走上了流亡之路。然而,坎坷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汉地尤其是云南等地其他民族的绘画,吸纳更多不同绘画风格的营养,从而创立了噶玛嘎孜的重要支派“格智派”,其影响遍及康区。
格智派画风虽然继承了噶玛嘎孜画派的表现形式,但其个人的发挥和创意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画面情境的营造上,没有突出表现佛教高深的思想和理想境界,而是着力于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使画面显得异常平淡而又极具现实意味③。其画风特点为:大量空旷的空间;众多的风景特征,如山和森林,都是精工细作的;在整个色彩设计上突出绿色和灰白色④。
(二)司徒·曲吉迥乃再创新噶孜画风
司徒·曲吉迥乃(1700-1774)是噶玛嘎孜画派重要的艺术家、艺术赞助人和“新噶孜”画风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在佛学、藏医学、工巧艺术学等方面造诣深厚,驰名藏、汉、蒙、印度等地,被人称为司徒班钦。在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的支持下,司徒班钦于1729年重建八邦寺,并主持、参与该寺的一切雕塑绘画事业。八邦寺建成后,司徒班钦做了第一任寺主,他着力于嘎孜画派的创作和研究,经过他个人的努力,使八邦寺成为了噶玛噶举派的中心寺和嘎孜画派的重要传承基地。17世纪的教派斗争使嘎孜画派在卫藏地区几乎彻底毁灭,画派发展也与曲英多吉一样艰难曲折,而18世纪经过司徒·曲吉迥乃的努力和超凡的魅力,使这门艺术在康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复苏⑤。
在绘画风格上,“新噶孜”画风极大地继承了“格智派”的风格,但又与曲英多杰和南喀扎西的绘画都有所不同。在空间处理上,他创造了更具透视感的空间效果;在主尊画像上,他以印度和尼泊尔样式为依准,造型规范、度量严谨,另外在佛布局、背景设色等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新噶孜”画风的主要特点是:构图十分简约,构成空旷、寂静、清雅、高洁的风格特色;背光如幻如纱,浅淡的渲染露出底色;人物面部造型多为圆脸;画风更趋汉族化,人物着汉装,极力地减弱图案化与装饰性的西藏传统。⑥司徒·曲吉迥乃创建的“新噶孜”绘画风格,对后来噶雪画派的出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噶雪·噶玛扎西与噶雪派风格
噶玛嘎孜画派历史上出现过三位最伟大的冠“扎西”之名的画师,被称为“噶孜三扎西”,分别是创始人南喀扎西、却扎西和噶雪·噶玛扎西。噶玛扎西来自昌都北部噶玛寺附近的噶雪地区,相传这片区域是杰出画师们发展其艺术流派的大本营,噶雪画派就是以地域命名的。噶玛扎西活跃在18世纪中叶,是司徒·曲吉迥乃艺术方面的主要弟子之一,他始终坚持用噶雪风格作画。
从绘画风格看,噶雪派画风不仅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嘎孜派的强烈影响,而且还从新旧勉日派中汲取营养。主要特点是:构图方面,并不对称,唐卡中的人物相对偏大,背景狭小且以风景为主;色彩明快、主要色彩用的不多,阴影的浓密适中⑦。噶雪派虽是嘎孜画派的分支,但从留下的作品看,是嘎孜画派诸多子画派的最高代表,常以噶雪派特色指代嘎孜派的主要特色。⑧据说噶雪派画师大约三年才能完成一幅唐卡作品,可见其绘画工艺之精细。
三、噶玛嘎孜画派的繁荣与风格创新
经过17、18两个世纪的发展,噶玛嘎孜画派开始走向繁荣,主要表现为作品体裁日益多样化,手法技巧和审美理念更具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画派林立、画师人才济济且勇于创新和探索。
主持人:中国的画院是世界美术体系结构中的特例,这样的特例对于全球美术界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画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美术作出了何种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的画院体制,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将会失去什么?
(一)智巴·普布泽仁的“康木赤”画风
智巴·普布泽仁是德格地区享有盛名且技艺非凡的画师,被噶妥·司徒却吉坚赞称为工巧天毗首羯摩的化身,并认定他为自己的“神变工匠”。普布泽仁出生在绘画世家,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早期主要学习新勉唐派画风,后来结合噶玛嘎孜画派风格开创了一种独特画风,被后人称作“康木赤”(即康区画法)⑨。他所创的这种新画风,在当时的雪域高原成了最具标准性的独特画风,德格土司旦巴坚参还出资命他绘制了新旧密乘本尊和众多护法神范本图。
“康木赤”画风相较于历史上传统的嘎孜风格,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其风格特点是:在构图上不对称,画面既满又空、虚中见实;风景图更加精细、丰富;造像上,怒神类造型头部较大更具威严,善神类表情更柔和,四肢更具柔性;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神像绘有飘带等更多丰富的装饰。这种风格在19世纪极受欢迎,其绘画作品无论远观近赏都异常精美。
(二)“神奇画师”通拉泽翁
通拉泽翁,是一位学富五明、才华横溢且绘画技艺精深的一代嘎孜画派宗师,他在绘画上既有继承又有开拓,除发扬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外,还借鉴了苯波画派、勉唐派和西方的现实主义、汉地水墨画、风景画等艺术特点。1987年,通拉泽翁及其弟子的绘画作品在北京、香港等地展出,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叹,他本人也因其高超的绘画造诣和精美的唐卡作品被称为现代唐卡画的“神奇画师”,德格也因此成为康巴传统藏画发祥地。此外,他还培养了上百名画技精湛的现代唐卡画师,为康巴民族绘画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绘画风格方面,通拉泽翁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融入了汉地的青绿山水元素,并以本土化、民族化的风格特色和更加成熟的表现技艺,呈现出更典型的藏风气质。典型风格特征为:唐卡背景描绘中出现了许多有汉风意趣的时新题材,作为中景相衬;画面色彩追求明丽、清爽、透明、轻快的意境表达;神像头光、身光均呈透明状,有别于传统唐卡的色块平涂⑩。通拉泽翁大师开创的绘画风格为藏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当代“甘孜新唐卡”画风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藏民族美术发展也进入了崭新阶段,当代噶玛嘎孜画派的美术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其中“甘孜新唐卡”画风是新时代噶玛嘎孜画派创新和探索最典型的代表。甘孜新唐卡以传统嘎孜绘画技法为基础,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手法。甘孜新唐卡在传承中主张以创新促发展,强调作品感染力,鼓励年青一代的画师们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催化传统艺术的蜕变,致力于开拓藏族现代美术新局面。
甘孜新唐卡在绘画风格上,以现代学院式绘画技法为主体,对传统技法进行了选择性的消化、融合。尤其是对“龛”这一传统样式的借鉴加之写实手法的刻画,内容多表现当代现实题材,而被称为“新唐卡”。显著的绘画特征是:普遍将传统藏族美术中的色彩、线条,造型、构成作适当的变化后应用于现代藏族绘画;三道弯式造型,三重彩用色,佛手、佛眼样式,金线描法及三界天构图,运用自如;在工具材料上倾向于用绢底和化学颜料;技法上讲究用线的精确和色调的变化,素材都从生活中提炼⑪。呈现出与其他藏族绘画流派风格迥异的独特局面。
四、结语
噶玛嘎孜唐卡艺术作为藏汉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历经几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其文化和艺术价值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卡艺术是藏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重发展的产物。尽管嘎孜唐卡已经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共建共享的艺术,但唐卡的未来发展该何去何从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② (德)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等译:西藏绘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 黄春和.丽水山中凡圣聚且食且饮禅味浓—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绘玛尔巴丝绢唐卡赏析[J].《收藏家》2016年,第11期。
④ 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428页。
⑤(德)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等译:西藏绘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⑥ 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⑦(德)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等译:西藏绘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⑧ 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⑨ 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
⑩ 康·格桑益希:藏族唐卡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229页。
⑪ 康·格桑益希:藏族唐卡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