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思政教育价值探析

2020-01-02张金环崔彩红

文教资料 2020年27期
关键词:小说生命

张金环崔彩红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体学院;2北京第十四中学,北京100000)

小说以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与精神素质向来有强大的影响力。清末梁启超正是看到了小说这种支配人心的“不可思议之力”,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1]。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家弃医从文,同样是看到了文学尤其是小说善于改变人的精神的特点。因此,只要注重探索,正确引导,合理利用,那么“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思政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中国古代小说中充满了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珍视生命、正确面对苦难的意识。譬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用大量故事形象地向人们诠释了珍视生命、肯定个性和崇尚自由的观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仍、瘟疫横行的时期,人们目睹了太多死亡,所以深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小说集中记载了大量士族文人死亡的故事,并冠名“伤逝”,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逝去生命的痛惜伤悼之情。如《伤逝》第4则记载王戎的儿子夭折,山简前往慰问,见王戎悲不自胜,劝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2](349)于是“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一句“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不仅令山简、令时人,更令无数后人为之动容,对生命、对亲情是何等的眷恋与深情。又如第10则:“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2](351)无论王濛病笃之际的感叹,还是刘惔临殡时的“恸绝”,都是对生的无限留恋和对死的悲痛难忍与万般无奈……通过这类作品的赏析,激起学生对生命短暂的认识与珍惜。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魏晋士人既然意识到生命如此可贵又如此无常,那么应该怎么对待它呢?转向探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类作品的欣赏。

魏晋士人面对“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的无奈现实,并不甘心于“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3](88),而是积极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肯定自我,如《品藻》第35则:“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2](284)当殷浩北伐失败之际,桓温此问,自得之色写在脸上,但殷浩“宁作我”的回答却体现了刻在骨子里的自信,故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他们崇尚刚正不阿的人格,如《方正》第2则:“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2](153)在曹操权势熏天之时,宗世林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宁折不弯的君子品格;他们欣赏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如《识鉴》第10则:“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2](217)在功名利禄与自由适意之间,张季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遵从内心的真实体验与感受,率性旷达。

他们重视精神境界、艺术境界的超越和不朽,如《文学》第55则:“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诸人曰:“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2](129)面对“时既不可留”的无奈,用畅抒情怀的审美体验对抗、超越。魏晋士人正是用这种自由诗意的生存方式及文章著述以“立言不朽”的方式,延长生命的存在,实现精神生命的永恒。生命注定是短暂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让它更精彩、更有价值。魏晋士人的生存智慧、精神追求,对于培育我们的审美人格和诗意生存观无疑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认清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到了实现不朽的合适方式,战争、瘟疫甚至当权者的屠戮便不再那么可怕。魏晋士人面对危难、甚至死亡,依然能淡定从容。如谢安一次乘船时忽遇风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他却慢条斯理地说:“如此将无归?”[2](206)嵇康临刑前“神气不变”,竟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担忧的不是死亡,而是《广陵散》将成绝唱[2](194);陆机被诛前感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2](479)这种对待苦难的超然态度,我们又何尝不值得拥有?许多天灾人祸,不能由我们自己做主,譬如当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太多的生离和死别。已经习惯享受岁月静好的我们,能否理解和承受这样的无能为力和生命无常?我们的人格能否经受得住灾难的考验?我们的确需要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从容面对危难的勇气。

中国古代小说多含有心系苍生、襟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譬如民族英雄岳飞的形象,之所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与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密不可分。小说热情讴歌了岳飞及岳家将尽忠抗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痛斥秦桧等权奸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丑恶罪行。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岳飞“身先士卒常施爱,计重生灵不为名”[4](47)的英雄形象。为了尽忠报国,他可以置战场胜败于度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慷慨就义,毫无怨言。小说中的岳飞形象,显然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真实的岳飞,而是被理想化、神圣化,成为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义无反顾的精神楷模,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信仰。

又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态度鲜明地褒扬了蜀汉集团英雄们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国士精神。刘备一出场,虽然“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却不甘沉沦,“素有大志”。看到招兵榜文,不禁慨然长叹,经张飞询问,乃曰:“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誓词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5](4-5)很明显,结义的最大目标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奋斗一生,始终志在天下、心系苍生,以“复安社稷”为己任。当曹操大军杀奔樊城时,他冒着被追杀的危险携民渡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5](340)这种爱民如子的胸怀,千载而下读之犹令人动容。正因刘备胸怀大志、艰苦奋斗,且以民为本、坚守信义,才会成为明清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明君”的典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小说塑造的集“忠义”与“神勇”于一身的关羽形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集“忠义”与“智慧”于一身的诸葛亮形象,更是民间崇拜的偶像。至今,纪念、祭祀关羽和诸葛亮的庙宇遍及神州大地,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笃信好义、自强不息、廉洁奉公的精神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提升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就连勇武鲁莽的张飞也深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情怀,第一次出场便主动向刘备道:“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5](4)竭个人之资财为国出力,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一生征战,矢志不移。高扬家国情怀,正是《三国演义》打动万千读者的原因所在,恰如李贽所云:“外传多矣,人独爱《三国》者何?……意昭烈帝崛起孤穷,能以信义结民,延揽天下第一流,托以鱼水,卒能维鼎西隅,少留炎汉之祚,殊足鬯快人意。 ”[6](894-895)

这种家国情怀,作为一种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情怀。正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要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诸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等古代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文学魅力,深入人心的家国情怀,那么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思政教育作用。

中国古代小说不乏崇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思想资源。譬如妇孺皆知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孙悟空这个形象,正是因为他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为此,他漂洋过海拜师学艺,闯龙宫,搅地府,纵横天庭……不辞辛劳、无视强权、不惧磨难。但他又绝不恃强凌弱,在取经路上,始终不遗余力地帮助弱势群体,坚持与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生死相搏。对于那些纵容妖怪作恶的神佛,毫不留情,比如奚落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嘲弄龙王是“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谴责玉帝对天庭部下的“钳束不严”,体现了极强的正义感。又如《三国演义》通过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谊,宣扬君臣平等的理想;《水浒传》通过赞扬鲁智深等英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一诺千金的侠义精神,提倡在公平与正义面前的热血和担当,都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再如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尊重、推崇女性,否定“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追求自由纯洁的“木石前盟”之爱情,拒绝以功利为目的、世俗所谓的“金玉良缘”;不顾正统礼教的约束,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怀博爱之心;林黛玉吟诗、弹琴、任情率性,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规范,执着追求爱情自由;大观园里最美的丫鬟晴雯,身为奴仆却毫无奴性,不仅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贾宝玉,而且敢于反抗和蔑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当恶奴王善保家的奉王夫人之命抄捡大观园时,她虽然先已受到王夫人的斥骂、警告,明知自己身处危境,却依然毫不妥协:“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7](1029)凌然傲骨,敢怒敢为。为争得“人”的尊严,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崇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思想,无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同缘相亲。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崇尚个体自由,并不宣扬为所欲为的绝对自由。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时[8](80),作者便安排佛祖如来将他定于五行山下,又安排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漫长而艰难的修行,最终获得成功;《金瓶梅》通过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物形象向世人揭示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和人生毁灭,具有明显的警世价值。

以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最显豁的几点思政教育价值。事实上远不止这些,譬如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孝亲敬老的美好品德,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尚和合、求大同的包容思想等,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都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当然,思政教育不是离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道德说教,不是将思政观念生硬地交给学生,而是在尊重课程自身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利用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丰富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作品的批评鉴赏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课堂讨论可以看出,同学们深深地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向往真、善、美,厌恶假、恶、丑,比如同情不幸的崔莺莺、霍小玉、杜十娘……批判负心薄情的张生、李益、李甲……倾慕风流潇洒、淡定从容的嵇康、谢安、王羲之……感佩心系家国苍生的刘备、诸葛亮……从提交作业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随着阅读量及练笔次数的增多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小说”教学在“大思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小说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