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1-02盛筱祺
□ 盛筱祺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牢固把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构建空港、海港、高铁、陆港立体“大通道”体系,增强枢纽经济发展功能,对于无锡加快打造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枢纽经济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交通枢纽”的智慧型经济新业态,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1]。当前从内陆到沿海,各个城市百舸争流,竞相打造交通枢纽节点。西安、成都、郑州等内陆枢纽城市沿袭“物流带产业”模式先行探索枢纽经济;南京、杭州等东部枢纽城市更是创新“枢纽聚产业”模式升级发展枢纽经济。无锡地处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切实将枢纽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是新时期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历史使命,当前,无锡急需结合城市资源、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基于交通与产业的耦合关系,做好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经济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明晰发展路径和工作抓手。
1 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枢纽经济是一种以交通枢纽、物流运输、信息服务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其本质是对资源要素在更广范围、更高视野内的优化配置,核心是低成本运行和高效能集聚。学界关于枢纽经济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空间存在条件优越的若干中心或极,向外产生扩散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3-4]。“点轴开发理论”[5]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认为经济发达区域中心沿着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波特认为产业地理集中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6],发现“蔟群”(Clusters)因素是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7],产业地理集中是指某一特定产业、企业大量聚集形成竞争优势集合体[8],同时也是城市枢纽经济高度集中的表现。因此,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需要以打造高能级的枢纽载体、通达的内外部交通网络、智能的物流配送体系、优质的枢纽产业集群、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力点和突破点,构建枢纽经济框架体系。
2 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优势及不足
2.1 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优势
2.1.1 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地理优势明显
无锡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沪宁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的交汇点,枢纽地位十分突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门类齐全、网络发达的交通运输优势,日益完善的枢纽设施功能,较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功能较全的开发开放载体,具备枢纽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无锡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正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全国性铁路枢纽、区域性物流枢纽。多年来,无锡依托区域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2.3亿元,位列江苏第三、全国地级市第12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万元,位列江苏第一,仅次于广东深圳全国排名第二。从区域性中心城市讲,无锡本身就是“枢纽”,枢纽经济已初现雏形,目前能够承接的载体主要为空港、海港、高铁、陆港,并且已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枢纽经济集聚区,经济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1.2 枢纽设施功能逐渐完善
硕放机场2014年实现了航空口岸双向开放,具备1000万人次和30万吨的年客货运吞吐能力。2019年旅客吞吐量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全国机场排名42位,货邮吞吐量14.5万吨,同比增长17.2%,全国排名22,开通了至德国哈恩、美国芝加哥等多条洲际货运航线,洲际货运航班频次全省第一。无锡江阴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2个,201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5亿吨,因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集装箱运量略降至53.93万标箱,江阴综保区一期已建成投运。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高铁建成投运,南沿江高铁正加快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快线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为加快完善市域高铁网络,构建高铁枢纽群奠定了坚实基础。无锡公路货运辐射网络直达全国各大主要城市,产业“两头在外”特征明显,货源和需求充足,约80%的物流量服务于制造业,公路零担货运尤其是主要特色,拥有国内186个专线方向,在华东地区地位特殊。
2.1.3 枢纽产业规模效应愈发显现
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9大领域中22个细分产业在空间分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方面得到加强,枢纽产业集聚区也逐渐形成,锡东新城商务区围绕“发展新经济、打造新中心”核心战略,在总部经济、科创产业、产业金融、创新孵化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7:5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
2.1.4 物流区域地位得到加强
重点发展载体日益壮大,2019年被定位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已建成西站物流园、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等两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苏南快递产业园作为全国快递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2019年实现快递中转量36亿件,占到全市的75%以上,实现中转收入28.8亿元,实现税收1.73亿元。无锡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拥有一批老牌的运输、货代、多式联运和仓储企业,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已成为全市现代物流业的主体。2019年全市货运总量1.96亿吨,增长5%,其中公路1.66亿吨,占比85%,处于主导地位。目前全市拥有物流单位76689家,其中物流企业11560家、个体户65129家;货运车辆6.7万辆。
2.2 无锡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网络化格局的不断构建,传统沪宁轴线地位和作用逐渐削弱,无锡经济腹地受到挤压,与上海、南京、苏州等相比,无锡的枢纽地位、政策环境和竞争优势并不突出,无锡既面临着上海“虹吸效应”,又面临着周边城市“洼地效应”,总体看,无锡枢纽经济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2.2.1 枢纽能级较低,集聚辐射不强
空港枢纽功能待提升,特别是航空货运;机场客货运尚未能分离运行,集疏运体系不尽完善;临空产业薄弱,发展空间不足。海港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对本地产业支持不足;港口作业货种低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港区布局和岸线利用不尽合理。市域高铁网络还未完善,辐射能力、联通能力不足,集聚效应不强。陆路货运发展水平不高,园区布局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2.2.2 产业用地低效,空间资源紧张[9]
现有商业综合体、创新载体数量较多,但总体利用率不高。全市工业集中区地均产出收益3836.78万元/公顷,相较于苏州主要园区7006.29万元/公顷有较大差距。市区物流园区平均税收6.4万元/亩,部分甚至还低于2万元/亩;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仅8%。机场、海港均存在突出的港城矛盾,临空产业、临港产业的发展空间被枢纽关联度低的产业不断挤占。
2.2.3 发展融合不足,区域协同偏弱
产业与枢纽契合度较低、指向性不明显、集聚度不高,围绕枢纽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尚未形成。特别是临空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目前集聚的不锈钢交易、快递产业与机场关联度松散,运输方式更多依托公路。据海关统计,2018年苏州无锡选择硕放机场的空运进出口货运量共7150吨,仅占两地当年空运进出口货运总量96.19万吨的0.7%,而无锡本地货量也仅占苏锡两地总货量的20%,绝大部分空运货物未从硕放机场口岸进出,更多选择了浦东机场;同时,硕放机场航空货邮量中快递占比达80%,普货仅占20%,机场服务高端制造业的水平明显不高。
3 无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
发展枢纽经济,建设交通枢纽是基础,提升功能是关键,要素集聚是核心,辐射带动是根本[10]。无锡发展枢纽经济,应立足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着重完善载体、网络、产业、服务、平台等核心要素,加快破解空港、海港、高铁和陆港发展难题,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城市地位。
3.1 突出航空货运发展
硕放机场的旅客和货物运输能力均居省内第二。对应苏锡常较大的航空运输需求,硕放机场具有离货源地近、短驳成本低、口岸功能全、军方明确支持等四大优势,发展航空货运潜力巨大。面对上海第三机场海门机场的规划建设和苏州综合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硕放机场优势逐渐减弱,主动承接上海辐射效应,抢占在新一轮城市竞合中的主动地位,做强做大空港枢纽已刻不容缓。2019硕放机场货邮吞吐量14.5万吨,尚不及设计能力的一半,服务领域明显不足,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明显偏弱,与发挥区域性枢纽机场功能还有较大差距。从战略上看,硕放机场是无锡区位交通优势的首要体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展航空货运是无锡做强枢纽经济的首要抓手。
3.2 提升海港服务本地能力
与太仓港相比,无锡江阴港集装箱吞吐量差距相当明显,主要从事装卸业务,对财政和地方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高。江阴港与周边港口产业同构,同质化严重,经济腹地重叠,需要结合地区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特色发展。目前区港联动效益不明显,还缺少专业的件杂货码头,不能满足本地大件产品就近出货的要求。煤炭、金属矿石两大货类占港口吞吐量的85%以上,环保问题突出。还需强化与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战略合作,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各港口、苏北内河港口的业务对接,积极拓展内外贸空间。下一步要提高站位,开拓思路,加快转型发展,走高端化、国际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道路。
3.3 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
发展枢纽经济,首先要成为“枢纽”。从无锡看,还没有形成十字交汇型高铁网络,现有及规划的几大高铁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铁路大通道交叉形成的“枢纽”,导致高铁枢纽的辐射能力和联通能力不足。从实际运行看,无锡东站日均旅客发送量仅为1万多,对比南京南站日均发送旅客量10万人次以及苏州北站将从2台6线扩充到10台26线成为双十字的国家级铁路客运枢纽,无锡东站的高铁枢纽地位面临较大冲击。加快高铁网络建设,加快高铁站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是当前无锡推进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3.4 整合提升公路零担货运
从“10.10”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看,无锡公路货运目前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园区布局不合理、交通管制不到位、与地区发展融合不足。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基于传统物流“以物流带产业”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无锡当前枢纽经济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化解发展矛盾,推进功能布局调整。以石塘湾物流园和禾健物流基地为例,仓储设施老旧,安全生产、治安管理问题突出,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而且从邻近高铁惠山站长远发展看,周边也不宜布局大规模公路货运集散中心。
4 无锡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无锡应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战略交汇叠加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定位,以助推产业升级、降低社会成本、提升城市能级为目标,进一步放大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交通枢纽集聚布局,加快建设枢纽经济区,培育壮大特色枢纽产业集群,推进枢纽、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现阶段应围绕枢纽功能提升和产业体系建立,深化区域协同合作,补短板、促提升,优存量、育增量,创新枢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大局。
4.1 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围绕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定位,主动承接上海溢出效应,做强做大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以空港经济开发区、苏南快递产业园区、无锡高新综保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空港枢纽经济区,积极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4.1.1 全力提升枢纽服务能级
加快实施机场扩能升级工程,研究论证第二跑道建设;加快构建以空港为中心、多向辐射的高效集疏运体系,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建设“轨道上的机场”;积极争取释放空域资源,新增加密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建设航空快件中心、国际邮件互换中心、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完善口岸功能,推进通关便利化。
4.1.2 突出航空货运发展
推进客货分离运行,建设跑道东侧货站,为航空货运发展拓展空间;加大空港与临空产业的联动互促,鼓励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大型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公司的开放合作,织密航运网络,增辟东南亚、东北亚、欧美等洲际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全货机运营,率先打造货运枢纽机场。
4.1.3 培育壮大临空产业
着力整合临空货运资源,加快迁移不锈钢交易、公路快递等与航空关联性较弱的产业,为国际快递、航空分拨集散释放空间。集中力量推进临空核心区建设,引导临空特色产业和依赖航空物流配套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航空物流、临空先进制造、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集群,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4.2 整合港口物流资源,提升海港枢纽经济功能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江海联动、水陆联运优势,推进无锡江阴港转型升级,以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江阴综保区为载体,整合港口物流资源,加快建设海港枢纽经济区,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
4.2.1 整合提升港口综合功能
进一步调整港区功能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岸线资源整合,补齐专业码头短板,加快码头功能化改建和公共化改造,优化船型货种结构,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升港口中转联运能力;推进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与区域骨干交通网对接,提升集疏运效率;加大港口服务本地产业、腹地经济的力度,拓宽综保区服务领域,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完善航线网络,拓展内外贸空间,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4.2.2 加快发展临港经济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淘汰部分效益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端产业,推进港口和临港经济的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抓紧培育航运物流、临港先进制造、国际分拨分销等产业集群。
4.3 打造高铁枢纽经济区
围绕打造全国性铁路枢纽目标,构建以高铁无锡东站、无锡站为龙头,惠山站、新区站、江阴站、宜兴站为联动,服务全域、辐射周边、集聚高效的“2+4”高铁枢纽群,建设各具特色、产业鲜明的高铁枢纽经济区,形成组团发展合力,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区域性特色功能集聚区、长三角一体化先导示范区。
4.3.1 综合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各枢纽结合自身定位、地区特色和发展规划,建成集综合客运、换乘中转、商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规模适宜、风格独具、无缝衔接、设施齐全的交通综合体;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建设高铁枢纽门户、商业商务中心、生活宜居新城;强化同城效应,完善枢纽对外交通网络,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实现多线并站、多轨交汇,促进枢纽间交通互通、信息互联、业务对接。
4.3.2 推动临铁经济错位竞合
各枢纽经济区要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产业地标,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重点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知名企业总部落户,突出枢纽经济与总部经济融合发展。
4.4 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心
以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目标,依托无锡至江阴、宜兴货运主通道,在惠山区西站物流园建设陆港枢纽经济区,推进石塘湾物流园、禾健物流基地的零担专线资源整体迁移,将干支衔接、区域集散分拨等功能布局在城市外围,打造立足苏锡常、服务华东、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陆港。
4.4.1 加快陆港枢纽特色发展
综合考虑陆港枢纽区域地位和服务特性,强化物流信息、智慧集配、供应链组织三大枢纽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智慧物流、区域分销、分拨配送等产业。发展以车(船)货智能匹配、车辆(船舶)智能调度为核心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货运资源的全面整合与规范化管理。
4.4.2 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发展
围绕主要制造业集聚区、商贸集聚区的物流需求,加快推进公路运输资源整合和业态功能提升,逐步剥离公路干线运输功能,增强城乡共同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分销分拨等功能。
4.5 高水平推进物流业发展提质增效
围绕区域性物流枢纽定位,整合优化物流运作体系,推进要素集聚、功能提升、产业升级、互促发展;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交通组织引导,严格货运合规安全运营,增强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动能。
4.5.1 培育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11-12];积极发展网络货运、卡车航班、高铁快运、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建设干支配一体化城乡配送网络。
4.5.2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优化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增强服务关联度;利用枢纽聚集的大量资源要素,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推进个性化定制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4.5.3 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
推进信息要素集聚,实现线上线下互通,打造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动重点物流园区业态功能提升,公共配套完善,集聚集约规范发展。
5 结语
无锡应以枢纽经济为切入点,深化市域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13],破除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努力把无锡“不可多得”的优越性,加快转换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推进长三角机场群协同发展合作,加强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合作,推进苏锡战略合作[14],加快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合作。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交通物流便捷,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枢纽经济首先要解决枢纽如何服务本地产业的问题,提升枢纽服务能级与服务效率,增强本地产业对枢纽的粘性,将“服务存量、吸引增量”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开放合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先行探索和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凸显无锡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发展道路,为全国枢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