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发展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2020-11-04□刘婷
□ 刘 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 前言
据统计,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2019年达到了834万人,预计这个数据还会继续增加。随着每年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8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且有超四成2015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行业。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应势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一部分找到的工作也跟专业不太对口。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究竟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走的更加长远。
2 职业发展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需职业素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职业发展视角下,应适应物流企业的需求,培养具备企业所需职业素养的学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19年3月发布的《201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逐渐增长,见表1。日益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表1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物流行业从事采购、仓储、包装、运输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及物流服务咨询等工作,而且最开始都需要学生从基层做起,先了解物流一线岗位的操作,能够熟练进行一线岗位的操作并能处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沉淀和资历后才能进行晋级和提升,从而在所从事的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否则,学生只会频繁跳槽,一方面,加大企业的招聘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获得职业的积累。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的情况,笔者调研了数家物流企业,了解到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能够吃苦耐劳
现代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物流行业的工作是要快速的响应客户的需求、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也就决定了物流行业工作的特点:时间上更灵活、工作内容更加细分,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工作可能更加辛苦。因此,物流企业要求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能够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应对日常的工作。否则,学生无法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只能频繁换工作。
2.2 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的社会技术更新非常快,尤其在物流行业技术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学生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新知识、新问题。企业要求学生遇到新知识、新问题能及时主动的学习,主动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2.3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合作基础之上,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物流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有主人翁意识,有大局观念,服从企业的安排,积极主动的融入集体。
2.4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物流企业要求员工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PowerPoint和excel,能够使用这些办公软件进行文字编辑、绘制图形、制作幻灯片、进行数据分析等;还能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收集;能够收发邮件等。
2.5 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物流企业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方式自主或在组织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直接选择放弃,要有一定的受挫能力。
2.6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物流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的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血液,才能在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校和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学生只有职业技能是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要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还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调研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将这些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开展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这个理念提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高职教学的开展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多以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来实施。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他们需要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学校应该针对合作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来进行教学开发,将企业的岗位内容和操作流程搬到实际教学中来,创设实际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的岗位操作,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同感,做到上学和就业无缝衔接,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
3.2 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思维活跃、爱动手操作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上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时候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来进行课程设计,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互动活动设计的时候,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锻炼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对于实训课程而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办公软件、把枪、仓储软件、运输软件、货代软件等软件的操作实训。在设计实训项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了解企业的操作实际,再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做实训项目设计,使学生既乐学又学有所获。
同时,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时候将学校、企业、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课堂、微助教等教学辅助平台,将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
3.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
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快递”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交通”创新创业大赛、邮政技能竞赛等这些比赛。学生参加这些比赛可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发现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并激发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痛点,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扩大与其他院校师生的交流,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
此外,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的条件在校内开展物流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局面。参加技能竞赛,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也能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3.4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培养学生,企业招聘学生这种层面,一定要拓宽合作的深度。根据2019年2月国务院所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要开发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要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共同合作完成新型教材的开发,通过共同开发校本教材,让教师更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此外,企业要派能工巧匠按照双方约定的频次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一方面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企业工匠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了解企业工匠的风采,从其身上学到那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做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校应积极联合合作物流企业进行校中企的建设,将企业搬进校园,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师生自行经营管理校中企。以此为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真正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无法直面工作岗位的情况。学生也可以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培养其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主动养成所需的职业素养。
3.5 积极探索落实“1 + X”证书制度
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物流管理领域已经确定参与首批试点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落实“1 + X”证书制度。学校要与合作物流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进行共同考核、共同诊改等,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评价体系,吸取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教育,优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匹配。
4 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必备的职业能力。物流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主要体现在能吃苦耐劳、能自主学习、能进行团队协作、熟练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解决问题和有创新能力六个方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以此需求为导向,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并重,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改进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落实“1+X”证书制度,不断优化培养策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