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语言的文化源流及其音调特征探微
2020-01-02张罗欣
◎张罗欣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国地方民歌的语言与其旋律的关系非常密切,其韵律与当地语言的语调音调是紧密融合的,其语言的音调与音乐形态构成了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其中,广东粤西地区的雷州歌就是在雷州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歌艺术形式。雷州歌旋律的润腔特点与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语音语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对雷州方言的文化源流、雷州歌语言的韵律特点及其语音语调的美感特征作进行阐释。
一、雷州方言的文化源流
雷州歌是用雷州话(当地称“俚话”)演唱的具有粤西地域特色的民歌形式,与广州、客家和潮州民歌共同被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研究表明,雷州歌“起源于雷州,由雷州本土的谚和谣逐步演进,并受格律诗词的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形态。”①早期的雷州半岛系少数民族的杂居之地,那里的原住先民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开始在岛上繁衍生息,称为“南越”,在雷州半岛上居住的雷州先民被称为“俚人”或“黎人”。俚人在长期的渔猎和劳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艺术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
据相关语言学研究和考据表明,雷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这与历史上雷州居民的数次迁移有很大关系。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原的汉人曾多次南迁,雷州出现“汉越杂处”的居民形态。至宋代,中原各地战乱频发,为了躲避灾祸和战争,遂出现“宋室南迁”和大批中原与福建军民迁徙雷州的局面。苏辙被贬雷州时在其所著的《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中云:“余居雷州……其耕者多闽人也”②。宋代以后,雷州成为了各地贬官谪臣的主要流放地,由流寓文化所带来的“中州正音”对雷州的语言和文化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贬官和外来迁徙至雷州的居民同雷州的原住居民语言互通、文化互融、习俗互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局面。据相关研究和考证表明,语言结构与语言习惯相对稳定的雷州话大致形成于明代。明万历《雷州府志》民俗志言语条记载“雷之语三:有官话,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三县九所乡落通谈此。有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惟徐闻西乡言之,他乡莫晓。大抵音兼角徵,盖角属东,而徵则南也。东语已谬,黎语益侏俚,非正韵其孰齐之。”③可见,东语即与现在的雷州话极为近似,它是当时海康、遂溪和徐闻三县九所乡落的通行语言,适用范围最广。东语与福建的漳州话和粤东地区的潮州话较为类似,且由福建移民带入,所以,雷州话(文献中的“东语”)当属闽语系统。当然,由于历史上雷州地域特殊,扎根于雷州基层和土壤中的俚文化积淀丰厚,包容性强,能够将外来文化在原有俚文化的风貌遗存和特色中兼收并蓄,吸取精华,融入本土文化。所以,从雷州方言产生的文化源流来看,雷州的土著语言是在中原汉流寓文化的“濡化”和与闽文化“涵化”的融合与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闽南语的次方言。
二、雷州歌的语言的音调特征及其韵律形态
在雷州大多数居民通过雷州话进行交流。据相关统计表明,在当地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雷州话的居民约占雷州总人口数的90%以上。在雷州话方言区域之外,当地也有一些讲客家方言的“涯话”村落和讲粤语方言的“白话”村落。“涯话”村落主要分布于客路镇的北部与遂溪县接壤地区以及英利镇南部与徐闻县接壤地区;讲“白话”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企水镇和乌石镇。此外,雷州国营农场的大部分职工也通过白话交流。④由于上文所提及的中原流寓文化与闽文化对于雷州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与渗透,致使雷州话发音的语调和规则都呈现出不同于广东其他地区的粤西特色。下文将针对雷州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语调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在雷州方言的声母中,[p]、[k]、[t]的发音是比较有特点的,相较于普通话的发音而言体现出更为浊化的特点。[p]的发音同普通话[b]相近,相较于普通话[p]嘴唇的力度更大,发音时双唇阻气;而[p’]发音较轻,双唇轻微碰撞,与普通话[p]相同;与普通话相比,雷州话的[b]的发音则非常重,与潮州话的[b]的发音极为相近,但在普通话的发音中却没有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发音。另一个浊化的声母是[k]。[k]在发音时需将舌根抬起与会厌碰撞发出类似于普通话[g]的音。雷州话中[k]的发音与潮州话[k]的发音相同,而雷州话的[g]音在普通话中则无法找到对应的音。此外,雷州方言中[t]在发音过程中是将舌尖紧抵于上齿的后方,之后用力抽回,发出近似于普通话[d]的发音;由此可见,雷州话在发音的过程当中,声母浊化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雷州人在讲话和歌唱时字头会咬得很硬,令听者感到雷州歌演唱者的音色很有爆发力。笔者认为,这种发音习惯与当地居民长期渔猎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
第二,雷州话的韵母体现出较为平直的特征。与普通话韵母的发音有很大区别。首先,雷州话中的韵母[e]是舌前半高不圆唇元音,但不作为单元音使用,只在鼻音韵母和入声韵母中出现,如em、ek等;其次,雷州话中没有独立韵母er,因此也就没有普通话中的儿化韵。⑤在鼻韵母和入声韵母的发音中,较多地加入了舌根的参与,加之雷州话中没有儿话韵和平翘舌的区分,所以在雷州人讲话和唱歌时,就会给人以声音平直有余而委婉不足的感觉。这种语调平直的习惯,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演唱其他地方民歌的韵味。
第三,雷州话有8个音调:阴平、阳平、阴去、阳去、阴上、阳上、阴入和阳入。但在日常表达中受前字或后字与词语的语法结构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变调的现象。此外,雷州话与普通话在音调上最为明显的差别是普通话没有入声,而雷州话有14个入声韵母。然而,依据雷州歌旋律创作的规律来看,其旋律的音高和润腔一定要与语言的语音、语调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倒字”或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当雷州话中的入声与雷州歌的旋律相融合时,便出现十二平均律中没有的“微升音”和“微降音”,为较为朴实平直的雷州歌音乐旋律增添了些许雷州语言中特有的“味道”。这也是雷州歌之所以据字生音、因词赋情重要原因。例如:雷州歌《砍树捉鸟》,在歌曲的第二小节中出现了两出处具有鲜明雷州地域特色的装饰音。其一为“捉”,读音是“阳平”结构,旋律用下方大二度的经过音“re”对主干音“mi”进行修饰,呈现出语调中的“阳平”特征;其二为“鸟”,读音是“阳去”结构,音乐的旋律则用上方大二度“re”至主干音“do”的进行体现出“阳去”的语调特征。可见,雷州歌的旋律、润腔与方言的语音语调关系非常紧密。
三、结语
雷州话是雷州歌音乐创作的基础,流寓文化以及秦汉以来数次流民迁徙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文化与雷州土著文化的融合交汇所形成的雷阳文化,凝结成了雷州歌音乐生长和壮大的肥沃土壤。雷州歌语言的语音和语调充满了浓郁的雷州乡土气息,雷州歌朴实无华的旋律则生动地体现了雷州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与生活风貌。
【注释】
①林涛.雷歌大全(上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雷州方言[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页。
③(明)欧阳保等纂;刘世杰,彭洁莹点校.万历《雷州府志》点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9页。
④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雷州方言[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6页。
⑤同注4: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