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020-01-02刘泽宇

文化产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景观设计

◎刘泽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我国不同地区民俗文化各不相同,都具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在景观设计时,应紧密结合当地特征与民俗元素,设计出最具当地特征的民俗景观,从而打造出真正属于当地的文化符号。将民俗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应当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等原则,积极利用景观建筑、道路等多种表现形式,借助夸张、陈列等手法将民俗元素有机融合到景观设计中,在景观固有的自然美的基础上借助民俗元素来凸显人文景观的特色,使民俗景观既带来美的体验,又能反映出丰富的人文价值。

一、民俗元素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及民族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流传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即此种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生活文化的体现,其来源于生活,传承于人民,最终融入并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例如,陕北地区传统窑洞建筑在现阶段生活中依旧广泛存在,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起居。

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产生于人们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通过人民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等文化载体形式将民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使得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例如,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对于长生天十分敬重,在当前的现代生活中仍保留着新年初一祭天的民俗习惯,将当地对于长生天的敬畏尊重长久延续下去。

民俗文化具有变化性。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环境[1]。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宋代清明节文化习俗到现在仍延续着扫墓祭祖的习惯,但在传承过程中,具体的习俗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扫墓中很多采用鲜花来寄托追思之意,体现出了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变化性。

二、民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民俗景观承载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通过民俗景观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民俗景观依靠民俗文化为基础,通过更好的理解民俗文化的内在含义来进行民俗景观的设计规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民俗文化特色。

陕西袁家村在打造旅游特色景观的过程中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结合现代人的喜好,形成了具有民俗文化特点的现代特色景区,景区内的民俗文化特征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在景区整体的立面设计上,使用了众多民俗元素,将具有关中地区当地民俗特色的“深宅、宅院”的民俗元素应用其中,形成具有地区特点的建筑形式。在很多建筑设计上,上门阔出挑深,装饰有具有当地特征的圆鼓、石狮等,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装饰了大量的红色灯笼、关中文化的幌子等,在雕塑上有很多兵马俑等秦朝文化的特色,通过这些民俗元素表现与主体建筑相呼应,从而打造出极强的关中民俗文化感。村中保留了一些精致的传统的关中民居院落,外立面采用了青砖灰瓦,院内修竹耸立,营造了安逸、静谧的民俗氛围,便于游客充分体验当地文化。另外,当地手工艺民俗也深深融入到了整体设计中,包括年画坊、泥人制坊、粗布制坊等,还展现出了十分具有当地特色虎头帽、坎肩、粗布鞋等受黄土环境影响下的民俗穿戴文化。一般说来,旅游主要的看点除了原始自然景观,例如青山绿水,还有人文景观,例如古村古镇,再就是人造景观。这些袁家村都没有,它就是把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当看点,看似在“无中生有”搞旅游,其实是通过把村民组织起来,以村民为主体,以村庄为载体,来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袁家村就是景区,家就是景点,村景一体,全民参与,让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和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性和独特魅力,尽管它并不完美,但通过把古朴的民俗生活做成了一种体验式景观的这种方式,也的确能够充分说明民俗在景观中的价值。

陕西的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同样以民俗文化为主体,不同的是它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来设计的。它的建筑形式上保留了很多当地传统的窑洞,真实地展现出了当地自然地理风貌影响下的居住民俗。将马车元素进行分解,形成了车轮、车轴多种景观元素。在景观的铺装设计中,将路面设计成了磨盘与车轮的图案的人行步道,用在了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方面,营造了浓郁的驿站民俗文化。除了驿站民俗文化之外,马嵬驿景区中通过将代表传统农耕文化的石磨盘设计到道路中、陈列传统农耕中使用的独轮车、筛子等农用器具、磨盘作为指示引导牌,路灯,体现出了当地强烈的农耕民俗文化。

此外,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百坊民俗村的设计中,考虑到此民俗村建设于我国蒙古族文化丰富的内蒙古地区,故在民俗村中设计了规模十分宏大的户外蒙元文化实景戏《铁骑公主阿努》,讲述了阿努一生传奇的故事,能够使游客更好地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和蒙古族人们骁勇善战,能歌善舞的性格特长和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蒙元文化。在百坊民俗村建筑的整体设计上采用的清朝时期的风格,屋顶为悬山式,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的形象。民俗村的百坊建筑则是因为明清时制砖技术成熟,房屋建筑都由灰色砖石堆砌。整个民俗村分为五个部分,空间重点为中心的古戏台,受“西口文化”的影响,晋剧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广为流传。由于在清朝时期呼和浩特市曾命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为军营,所以在百坊建筑中采用古代战旗的样式作为装饰。街道里的陈设也都尽量还原了清朝时期的风格。蒙古包位于民俗村的休闲娱乐区,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建筑,易拆装,是游牧民俗文化的结晶。民俗村还具有仿造清朝时庭园中摆放的水缸的设计。地面的整体铺装都是由普通的灰色砖铺成,与百坊建筑和民居建筑材料和色彩形成呼应,带有蒙古族图腾的路面铺装则是融合蒙古族民族特色,丰富了铺装的多样性,也可以游客时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特色。

因此,民俗景观的设计规划离不开民俗文化。在进行景观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民俗文化,汲取其本质文化内涵,应用现代之科技、材料及空间语言将其本质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景观。民俗景观的审美特征除了华山、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自然之美,还有人工民俗之美,其中的民俗风情美是源于每个民族都有它特殊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如独特的衣着服饰、音乐舞蹈、饮食起居、崇拜信仰、婚俗节日等。内蒙古草原的白色蒙古包,蒙古人认为白色为万物之母,象征他们心地纯朴,洁白无瑕。白色还表示高尚、吉祥、万福,不允许玷污亵渎。所以在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法律、语言、衣、食、住、行乃至宗教的诸多方面,白色都占有极其神圣的地位,还有图腾等一些民俗文化体现在了建筑、景观上。

三、景观设计中融入民俗元素的原则及要点

(一)坚持保护与传承原则

在对民俗保护与继承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民俗进行保留,例如蜀绣的纺织技艺、评书与川剧的传统演绎形式,同时在继承民俗的过程中应当加以融合创新,例如适应现代旅游业参与性不断提高的特点,将蜀绣的制作过程对游客加以开放,使游客能够亲手参与制作过程,形成更好的保护与继承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时要坚持保护与传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将当地民俗经典文化最大限度地呈现在景观效果中,吸引人们在游览景观过程中体会到景观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含义,从而使游客获得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提高了对景区的喜爱感。在四川宽窄巷子景区中,通过特色商铺、小型展览馆的形式将蜀绣、评书、川剧等古老文化艺术进行展览,从而有效地将川蜀地区特色文化展现给世人面前,吸引游客了解民俗古老艺术,丰富了游客游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使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十分有助于民俗文化进一步传承于发展[2]。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但在部分景观设计使用民俗元素的过程中,只注重了民俗元素的商业价值,忽略了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最终的效果民俗元素只停留在设计表面,引发不了人们的共鸣,景观设计效果不佳[3]。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民俗文化景观的开发利用是个长久的过程,很多景区在使用民俗元素的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使得民俗景区缺乏内涵,难以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例如在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前期很好地传承了当地喝酒的民俗特征,但在后期开发中过于注重文化形式,只注重摔碗的形式,在酒质上把控不严,并且忽视了其所表达的当地粗犷、豪爽的文化特征,使得此类景观逐渐失去了吸引了,因此需要处理好传承于开发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度使用民俗文化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运用民俗元素是应当借助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观念,充分利用场地自然特征,在保证景观文化意义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社会效益的发展。例如,在马嵬驿景区中,将具备当地农耕民俗气息的石磨盘应用在广场道路的铺装上,一方面增强了景区内道路的新奇感,同时在道路磨盘中间种植绿色草坪,在发挥民俗景观特色的同时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由于马嵬驿自古便是重要的驿站,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同时作为“马嵬兵变”的发生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十分突出,因此马嵬驿景区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便以此驿站及其背后的文化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在修建材质设计上按照过往驿站的青石材质,在驿站墙面上雕刻了大量的战车、兵马等传统驿站文化特征,同时还在驿站古城墙上还原了烽火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民俗中借助驿站传递信息的特征,以独特的当地传统民俗特征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了解体验。

在未来将民俗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尊重当地自然特征,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客观规律。例如,在我国民间的风水学中就是山脉不可断的说法,如果将山脉切断则会引起生物,水土等方面的变化,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过程也应当遵循自然原则。在民俗景观的植物设计中应当与整体景观氛围相融合,采用多重颜色花系,打造出具有景观特点的标志等,在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借助植物造型加深了游客对景观的印象。

(三)坚持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的以人为本原则

在景观设计的最终效果评判中,人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在民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将人的体验作为设计过程中的重心,满足人们视觉、心理以及生理的多方面需要。在陕西袁家村的民俗小吃街中,设置了众多开发型的饮食作坊,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传统织布、酿醋等工艺的制造过程,并可以亲自使用当地特色的民俗饮食器具,在了解传统民俗工艺的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的当地传统文化亲自实践过程中的魅力。在日本水上町工匠之乡中,设置了竹编、彩绘等当地特色民俗工艺作坊,游客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工匠艺术,大大增强了游客游览景观中的参与性,获得更丰富的生理、心理等多重感受。

将民俗元素应用在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注意民俗文化与经济功能的结合,如在四川宽窄巷子景区中,设置了众多的戏馆、茶馆等,吸引游客欣赏感受川剧以及茶文化的同时,为景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景区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加强民俗元素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措施

(一)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将民俗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时可以借助建筑、道路等多种载体形式。建筑风格是景区内最能体现地方民俗特征的一种载体形式,应当积极将民俗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宽窄巷子建筑中,融入了胡同文化的特征。在马嵬驿景区中,利用关中自然风貌特征,建筑景观设计中保留了传统的窑洞文化,从而使游客可以借助建筑形式深刻感受到当地的民俗特征。在将民俗元素运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保持原有的风貌,也应当加入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元素,使民俗元素与现代文化相接轨,呈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在窑洞内部加以改造,建立特殊的饮食环境、展览环境等。

景区道路是游客游览过程中最容易接触到的景观设计内容,可以将当地民俗文化运用到道路铺装设计过程中,例如,在马嵬驿景区中将能够代表当地传统农耕文化的石磨盘作为道路连接方式,使景区道路富含深意。在结合过程中,可以选取当地鲜明的民俗文化符号作为道路连接的形式,例如四川地区的麻将等进行道路连接,反映出当地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好景观设施的打造。例如在宽窄巷子中铜人景观的设置、在马嵬驿景区中战车车轮被分割利用,雕塑、座椅等形式设置在景区景观之中,体现出了景区整体的民俗风貌。在利用景观雕塑等设施反映民俗文化时可以借助多种表达形式,除了大型雕塑之外,可以在景区内灯具、指引牌等小型景观中予以融入。

(二)景观设计体现民俗元素

通过陈列的方式可以将地区民俗文化直接展示给游客,使得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地区民俗,增强体验感,例如在马嵬驿景区中陈列了筛子、镰刀、独轮车等传统农用器械,反映出了当地传统的农耕文化。在采取陈列形式时,除了对器物进行展览之外,应当借助灯光、旧照片等其他物品营造出传统的民俗环境,同时可以借助现在新进的信息技术,借助3D等形式让游客亲临传统民俗环境中。

利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民俗文化巧妙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含蓄地表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4]。例如在宽窄巷子的花池景观中包含大量的莲花雕塑以及雕刻竹子,象征除了成都当地安逸闲适的民俗特征,吸引游客对当地文化了解的兴趣。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传统民俗文化景观进行改变体积大小,达到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例如,在马嵬驿景区中,对民俗车轮文化运用了夸张手法,将车轮大幅度扩大,造成了巨大的视觉效果,引起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除了对整体体积进行夸张处理外,可以对局部特征进行夸张处理,从而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民俗文化的特点。另外,在使用夸张手法时,除了体积的变化也应当结合镂空等雕刻手法,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将此类夸张景观设置满足引导道路等其他现实功能。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