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文化中漆器的艺术特征

2020-01-02倪聪奇

文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楚文化漆器器物

倪聪奇

一、楚文化中漆器的制作工艺

楚文化中漆器以木胎居多,也包含竹胎、夹紵胎、皮胎、骨胎等。木胎工艺以厚木胎为主,制漆上主要是挖、斫、雕刻、卷等手法,有的器物也会由多种手法并用。漆画用色多以黑色为底、红色描绘纹饰的工艺手法,也会使用到金、黄、银、褐、翠绿、蓝等色彩。漆器在楚文化中使用非常广泛,生活用品、礼乐器、兵器、马具和工艺品中最为常见。

二、楚文化代表漆器的艺术特征

楚国漆器种类繁杂,楚人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所以日常器物和乐器出土较多,下文将选取此类代表漆器,具体分析器型、着色、纹饰等方面特征。

战国彩绘勾连云纹漆耳杯,1982年出土于湖北荆州江陵马山1号墓。该物件是典型的战国漆器,木胎结构,以器型挖空的制作手法,椭圆形状,底端扁平,侧翼展扁形双耳,方便使用者握取。用色以朱红色和墨黑色为主,呈现出色彩明快、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纹饰图案以象形简约的龙身纹饰为主,辅以圆状几何形体和形态分段线穿梭于图案之中,纹饰中端多以棱角和圆角转折,末端自然卷曲尖细收尾。这种大气独特的图案设计大量运用到现代传统文化图形设计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

彩绘凤鸟双连杯,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该物件是木胎器物,两边并列竹质筒状杯型,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凤鸟形态,凤尾为使用者执柄之处,将双翼制作成双杯形态,杯中底部有一根竹管相通,即共饮此杯者会彼此链接和幸福,设计巧妙,寓意非凡。杯身依然使用战国漆器常用的红黑配色,在纹饰上以凤鸟为原型进行设计,黑色打底,红色线条着色于鸟身各处,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凤鸟的羽翼、翅膀轮廓,并在杯身处进行变形卷云纹、圆圈纹的设计。通过对楚文化凤鸟的独特诠释,使整个漆器呈现出柔美和自然,并兼具实用性的艺术特征。

战国彩绘龙耳漆方壶,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此器物为乘酒之物,整体形态修长,口部为方形并向外微曲,颈部较长,肚为鼓起对称形态,双耳为龙。正如器物名称,有两只木雕的龙作为日常手握之处,方便器物主搬动。龙身形似蜥蜴,但比蜥蜴更加优美,整体呈W形式呈现,方便握取。头部作回眸状,头身有耳,眼部形态较大,鼓眼临神观望。头顶有冠,四足与身体相连之处都有旋涡纹状雕刻。尾部卷曲呈球状,整个龙耳较大气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特征。壶身底部四方,四个角各有一兽状物承托,兽首憨态可掬,露出笑容,兽背与承载的壶身完美契合,相得益彰。壶身纹饰分布在壶口、壶脖、壶身三处。壶口因常与盛酒器物摩擦,纹似有些模糊,但壶身纹饰清晰艳丽。图案以赤红色、金色和黑色进行着色,多以旋涡纹、圆卷纹、方格纹和弧形纹[1]相互组合,壶身以中间为轴将纹饰进行对比排列,描绘内容多以几何化图腾纹饰为主。同时,龙耳身体上着条状金色纹饰,以此点缀龙身图案。相对来说,出土的方壶多为青铜器,像这件由漆木制成的方壶极为罕见,此件为孤品,收藏并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内。

东周彩漆木雕梅花鹿,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此器物和前面分析的不尽相同,形态较大,功能上为礼乐器物,出土时和琴瑟相随,鹿腿上有鼓孔,应是大型宴会奏乐鼓物托底之物。梅花鹿以木雕工艺制作,形态逼真,姿态优美,头部可以自由旋转,眼眶、口腔、鼻孔以红朱着色,全身图腾为水滴状镂边点状纹饰,头上插上雄鹿真角,浑然一体,又兼具乐礼器的实用性。通过对自然中动物的生动诠释,显示出了楚人当时卓越的工匠技术与审美特性。

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1965年出土于湖北北江陵望山楚墓。相比较上文分析的木雕梅花鹿,此件礼乐器物更加巨大。双卧虎跪卧在地面,背上各立一只凤鸟,鸟身修长,头部细腻饱满,神态悠然。凤冠呈三瓣,拉绳索勾住鼓身左右两端,鼓身底部则固定在凤鸟相对的尾翼部分,三角受力,稳重而巧妙。在色彩搭配上,虎座双鸟鼓突破了传统战国漆器的红黑配色,采用了红、黑、金三色着彩,使凤鸟与卧虎更加唯美俏丽。纹饰处理上,鸟身纹饰毛羽以棱角方格纹为主,两翼处穿插金色弧状线条装饰,脖子以金色和白色两块纹饰分隔开来,中间以圆圈纹、涡纹和下段的方格纹进行呈现,丰富且具有变化。卧虎则多以圆圈纹来进行点缀,以此和器物中的凤鸟区别开来。楚人向来崇敬凤鸟,认为凤鸟是火神祝融的崇拜之物。此器物凤鸟头部高昂,将卧虎踩在脚下,更突出了楚人此种情愫的特征。在楚国的漆器上,或直接器型上或间接图案纹饰上都可以寻觅到很多凤鸟的身影。

三、漆器纹饰表现特征

楚文化漆器纹饰以龙纹和凤纹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纹饰描绘形态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早期的双尾龙纹形似蜈蚣,身形弯曲,四爪细长,头部宛如蟠桃状,胡须卷曲且短,眼珠圆润,尾部线条为两条分开的曲线,又细又长,蜿蜒犹如火焰形态,整条龙形仿佛在地上爬行,由此可见,此纹饰是早期楚人根据爬行动物演变而来。中期的卷龙纹,楚人开始将龙形态进行概念化,并在四爪、尾部等处以装饰纹饰替代,使其更加活灵活现。该纹饰全身布满点状纹饰,中间以一条粗细不一的线条贯穿其中,在双足与身体处都描绘蜷曲尾部撩尖的尖凸谷纹,口中喷火,头尾都着有形态修长的祥云纹饰。该纹饰描绘于楚人征战的漆盾上,在战争中给予士兵勇气和信心。双龙相交的交龙纹也是战国后期漆豆和棺木等漆器上常见纹饰,具有抽象、形式感、对称性的特点,龙头形态通常以张口翘鼻圆眼细脖的方式呈现,身体细长或块面化,尾部以圆卷纹来收尾。湖北荆州江陵出土的彩绘漆豆上,大量以此类交龙纹进行横向重叠描绘,对漆器进行装饰或烘托主体纹饰。

凤鸟是楚文化的图腾,因而凤鸟的形象在楚人漆器上随处可见。早期的凤鸟纹较为具象,楚人以身边的家禽鸟类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这类纹饰一般都具备鸟类的各种特征,且形象较为生硬。随着中期艺术形态的发展,凤鸟纹饰显得更加生动,此时的艺术家一般会抓住凤鸟振翅高昂的形象来进行设计,如湖南楚墓漆盒上的凤鸟纹。其形态昂首翘尾,头部傲视前方,鸡冠成几何弦纹,身上布满点状纹饰,尾部插入放射状孔雀羽毛纹饰,尾尖卷曲,凤鸟爪部和其他羽翼都使用细腻的圆圈螺纹来呈现,整体纹饰精美而华贵,极具观赏性。晚期楚国盛行旋涡形态凤鸟纹,既抽象又具有图案化凤鸟特征,各种圆形图案组合繁多,形态各异。战国时期的凤鸟多以几何纹饰进行概括,如横向的S纹饰、受器物形态限制的条状凤鸟纹以及蜷曲形态凤鸟纹[2]等,这时候的凤鸟纹饰开始用图形来概括之前的鸟类形态,将躯干、凤头及凤尾进行字母化,辅以大量圆圈纹、旋涡纹进行概括,仅保留头部的凤鸟冠状形态和凤嘴的特征,远看就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粗细不一的英文字母,近处细细观摩,则会对图案的细节变化啧啧称奇,感受到几何形态纹饰的魅力。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随着文化水平艺术造诣的进步,社会的领导阶层对漆器纹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早期随处可见的生物形态特征图案,演变到后期以几何化和符号化的抽象图案,大量艺术形态和民俗图腾融入其中,而这些几何纹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几乎成为楚文化的标识,也代表着当时楚国极高的艺术造诣。

四、总结与展望

楚国的漆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得益于当时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人们对美有了更高的定义和认知。楚人漆器技艺的成熟使得楚国漆器在器物形态、纹饰表现上多样,在艺术形态和思维上将巫楚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进行碰撞、沟通和交融,并且不断发展与繁衍,借助独特的凤鸟图腾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楚文化漆器器物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漆器收藏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