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栏目:学术研究的点睛之笔
2020-01-02龙协涛
龙 协 涛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这个栏目办了30周年,很不容易,应该表示祝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现在是教育部名栏,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平台。一个栏目就是一本期刊的点睛之笔,栏目办好了,整本期刊就活了,有了重点和看点。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举起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旗帜,它是地域特色,因为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家乡的骄傲,是非常厚重的文化资源。它既是地域文化,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文化。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中结合得非常好。我一直认为办好期刊要靠特色,有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这个栏目,学报就有了特色,而且这个特色对别的期刊而言难以复制。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特别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了特色以外,一个栏目好不好,也要看有没有打上传统文化的底色,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河中既有特色又有底色。而有一些栏目,比如“三农问题研究”等,政策性很强,现实性很强,但缺乏稳定性,更谈不上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色。
而“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研究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积淀性,一个个学术问题,一代代的学者,虽然学术研究是在质疑中进步的,但学术研究的传承性不容否定。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依靠史记研究会、司马迁研究会、学科专家来办刊,就能保证学术质量,就能为学科建设做贡献。“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显得笼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现在什么地方?应体现在一流的著作、一流的期刊,学科要靠著作和期刊来支撑。一本好刊,不仅和学校的平台有关,而且和编辑的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名校、大校的刊物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办出名刊名栏;普通院校的刊物也不一定就不行,普通院校的学报可以办得不普通。地方院校的学报是否能进全国学术关注中心,关键要靠主编、编辑的努力程度。现在大家都在努力想办法怎么把刊物办好,办刊的压力越来越大,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过去讲不进则退,现在办刊形势严峻,别人进步非常快,你进步慢了也是一种退步,所以要多发挥编辑的能动作用、主体作用。学者有学者的长处,学者可以写出好文章,编辑也有编辑的优点,编辑有职业敏感,有敏锐的学术眼光。举个例子,北师大研究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非常有名的教授张静如先生,写了一篇长文《李大钊与中国梦》,三万字,这个题目,没有问题,但是从题目最优化、如何吸引眼球来讲,题目还可以修改得更醒目一些。李大钊讲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中国在汉唐的时候,是世界领先的,是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中国在近现代落伍了,沦落到国将不国的地步,但是他坚信中国有为世界进步第二次做出大贡献的时候。当看到李大钊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把题目修改一下。讲中国梦,讲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笼统,应把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质说出来,而且说得很精准。我们为民族复兴奋斗,不像美国那样以“美国优先”称霸世界,我们的民族复兴、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第二次为世界的进步做贡献。这个提法非常好,我把主题目改成《中国“将第二次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副标题是《李大钊和中国梦》。所以编辑是可以做些工作的,不能妄自菲薄。编辑写不出这样一篇学术论文,但他能凭着多年看文章、审文章积累的经验,修改得很到位。
关于栏目内容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我讲四点粗浅认识。
第一,司马迁与汉朝盛世。司马迁的时代跟汉武帝是同时期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蒙冤,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他又有幸生活在汉朝盛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现在向纵深研究,向纵深开掘这方面做得很好,那么如何横向拓展?这方面还可以做哪些工作?因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领土很大,同时在文化方面诞生了司马迁的《史记》,正好配合了文治武功这个说法。汉代的文化成就不是汉赋,而是以《史记》为代表。唐代盛世除国力强大,有唐诗作为文化与之配合。康乾盛世,国力在当时也很强大。文化代表是什么?讲《四库全书》也是可以的,但《四库全书》价值主要在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在文明的积淀,而缺乏创造。而汉唐盛世,文化有里程碑的大创造、大发展,康乾盛世与之相比,则要逊色得多。所以我建议,研究司马迁与《史记》,还可以衍生出“盛世文化”这个大题目来研究。
第二,司马迁精神。贵刊发表的《论司马迁精神》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还可以提升高度。司马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的精神可以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从中国文明发展的走向来研究。今天的英雄人物、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其精神的品格可以从司马迁那找到源头。毛泽东写《为人民服务》,纪念张思德,就是一个经典例证。所以,研究司马迁精神,一定要有精神高度。
第三,史记与其他史书的比较。我们现在主要是就《史记》研究《史记》,这是必要的,但不能止乎此。我们还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就是《史记》和《春秋》有什么不同,《史记》和《左传》有什么不同,《史记》和《汉书》有什么不同,和《资治通鉴》有什么不同。不仅拿中国的史书进行比较,还要把眼光投向世界,国外同期同类的书和《史记》进行比较,讲一讲《史记》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毛泽东说文学家司马迁,不是随意说的,有他深刻的考虑。联系到鲁迅讲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做的文章很多。
总之,我觉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有这么一个栏目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30年过去了,的确值得认真总结,下一个30年,到一个甲子的时候,我们这个栏目肯定会再提升,在学术界影响会更大。我想了两句话送给咱们这个栏目:司马文章耀古今,史记栏目誉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