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作视野下的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2020-01-02张莹
张 莹
新学期,我们搬进了新的教室,很多家长纷纷提出在教室放一些绿植的建议,因为绿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学生们也在课间和我交流教室太单调了,希望从家里带点植物来装饰一下。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要求让我萌生了一种想法:构建班级生态文化。经过几次讨论,我们确定了“生态水族馆”“生态水培区”“生态创意园”这三个生态区。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使这三个生态区成功运作,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整合家长资源,建立班级生态水族馆
水族馆小组的学生们,从一接到任务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将大型水族馆里的观赏鱼、贝类等搬进我们这个小小的教室?大家在一番讨论无果后,我引导他们回家寻求家长意见。果然,在幼儿园工作的小陶妈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用白色塑料水管制作成养殖架,还可以将水管拼接成楼梯的造型,在表面开一个长椭圆形的槽子供养殖。
利用水管养殖鱼虾的想法让整个小组信心倍增,但是谁来制作水管养殖槽?于是,水族馆小组的学生们试图通过搜集家长的工作信息来为他们的水族馆服务。后来,他们发现心仪同学的爸爸在建材市场工作,于是他们便联系了心仪的爸爸,希望得到帮助。心仪爸爸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后,抽空来到班级进行现场测量,然后购买水管材料,帮助我们设计出了精美的水管养殖区。大家将鱼、虾、石子、水草放入其中,水管里,水清石明,水草青青,鱼虾共生。
水族馆建成以后,大家非常激动,每天都会围在水管前,看着鱼儿游来游去。然而有一天,水管里的鱼突然死了,大家都很难过,不懂为什么活蹦乱跳的鱼儿入驻新家才几天工夫就离开了。得知小陈同学的爸爸在花鸟市场工作,于是我联系了他,希望他能帮忙。小陈爸爸愉快地答应了,带领学生们去了花鸟市场,找到了水族馆的老板。学生们一走进店里,就向老板咨询鱼死的原因。从水族馆老板那里,他们得知了正确的养鱼方法。回来以后,他们进行了整改,有的学生负责购买增氧棒,有的负责每天换静置后的水,有的负责记录投食的时间。
就这样,利用家长的各方面资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班级的生态环境也迅速得到改善,这为班级生态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二、整合教师资源,规划生态水培区
水培植物,大家只有耳闻,却从未有过实际操作,因此我邀请了科学老师为水培小组的学生们上了一节课,对无土栽培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到哪些植物可以水培,水培容器如何选择、水位如何控制、营养液什么时候需要补充。
后来,学生们在培植植物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各种问题,科学老师都适时地介入指导。比如,学生种植豌豆,总是不出芽,科学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及时告知学生:豌豆需要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放到容器里,并且容器里的水不能过多,让其保持湿润就可以;美术老师还告诉学生们如何摆放、如何设计容器会让水培植物更加美观……
经过大家的精心设计、反复实验,水培区终于呈现出郁郁葱葱、茂盛繁荣的景象:翠绿的麦苗,亭亭玉立的豌豆苗,还有娇嫩的绿萝,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更有学生用黑豆和黄豆拼成了“春”字,别出心裁的创意让水培区有了别样的风采。获得了这样的成功后,学生们仍然不满足,他们聘请班级的科学老师当顾问,评选出班级的“优秀水培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观察和研究,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这无形之中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生态创意园
“淮安菜趣园”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种植基地,那里的植物种植非常有创意,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我积极联系基地负责人,将“淮安菜趣园”作为“生态创意园”小组的校外研究基地。当学生们走进“菜趣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植物种植与种植背后的各种创意。“菜趣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他们的心中慢慢生发出来。
慢慢地,学生们也学习到一些创意种植的方法,比如将鸡蛋磕出一个小洞,倒出蛋液,然后在蛋壳里装上土,种上小植物。再后来,班级生态创意园里的成果越来越多:大葱种在了足球里,小白菜在自己烧制的陶器里生根发芽,大蒜从白兔模样的饮料瓶里俏皮地探出头来……这些创意让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同时,我还建议他们将蛋壳的制作过程拍成抖音短视频,然后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班级的创意。从模仿到创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网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帮助他们提升了信息素养。
班级生态环境文化是值得重视的。我在建设班级生态文化的过程中,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整合家长、学校、社会资源,凝聚智慧,为学生成长助力。我们的班级生态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我将带着学生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