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与传承

2020-01-02郭沛超

世界海运 2020年7期
关键词:胶东民俗文化渔民

郭沛超

胶东半岛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具有地理上、文化上的共通性。地理上同属山东半岛东部,文化上都是东莱文化故地。胶东半岛的东莱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与山东的齐文化、鲁文化有明显的差异。作为胶东半岛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文化的代表。青岛一直有关注和研究海洋民俗的传统,早在1998年青岛市就召开过“海洋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是我国学术界首次召开关于海洋民俗文化方面的专题研讨会。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内涵

胶东半岛的传统海洋民俗,既有和其他沿海地区一致的共性,也有基于区域特点形成的独特海洋民俗。

第一,基于生产劳动形成的民俗是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一大主体。一是祭海赶海。在科技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出海作业充满了危险。为了出海作业平安,胶东半岛和其他沿海地区一样出现了祭海仪式。仪式上一般有饽饽和三牲等祭品,伴随着鞭炮响声,渔民们在战战兢兢中进行祭海仪式以祈求亲人平安归来和有个好收成。为了贴补家用,渔民家庭除了出海打鱼,还利用海水退潮的机会赶海捡拾海鲜。二是造船修船。传统造船业都是制造木船,在惊涛骇浪面前抗风险能力低,事关渔民生死安危,因此制造过程严肃,仪式繁杂,充满禁忌。最终的点睛仪式是造船民俗的高潮。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在家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常见的生产性民俗有修船、补网、晒网。

第二,基于渔民日常生活形成的民俗构成了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另一主体。一是饮食。胶东半岛海岸线绵长,沿岸居民长期以来养成了以海洋产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传统渔民外出作业经常数日,为了方便渔民外出时吃饭,沿海渔民形成了制作耐储存食品的民俗,例如青岛崂山王哥庄大饽饽、烤鱼片、虾酱、腌咸鱼,威海的花饽饽和喜饼,烟台福山以海鲜为特色的鲁菜胶东菜系,并形成了丰收后以美食犒劳那些与海浪搏击的勇敢男性的风俗。二是服饰。为了抵御海风,胶东半岛渔民女性普遍地佩戴头巾,而且为了显眼颜色往往艳丽。男性则为了船上作业方便,一般短衣打扮。三是建筑。为了抵御海风,胶东半岛渔民们的传统房屋一般都是低矮,屋脊较平,且就地取材以海草为主。威海荣成和青岛黄岛的海草房最为有名。同时,为了预测风向,家家户户立旗杆挂旗子,为了显眼醒目以红旗为主。四是手工艺品。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了补贴家用,渔民们在闲暇时间制作海产品手工艺品,常见的有海螺号、贝壳、珍珠项链等。五是语言行为禁忌。日常生活中,胶东半岛渔民们注意用吉祥话讨彩头,以应对波谲云诡的大海。例如,吃鱼时不能说“翻过来”,为了吉利要说“划过来”。六是文学艺术。胶东先民在海洋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学艺术,例如流行于青岛市琅琊台一带的秦始皇巡游和徐福东渡的传说、流行于黄岛一带齐长城修建到海的传说、流行于即墨一带田横五百壮士的传说、流行于烟台蓬莱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和海市蜃楼传说、流行于威海荣成拉网过程中的劳动音乐号子和以大海为主题的海味剪纸,连同舞蹈、戏曲,共同构成了胶东民间文艺资源[1]。

第三,海神崇拜是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中最有思想内涵的民间宗教信仰。它既源于渔业生产的需要以护佑出海作业的平安,又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来抚慰渔家面对叵测海洋的恐惧。东莱文化本就盛行神仙传说,胶东半岛先民每日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容易产生对神秘未知的崇拜。长期和神秘莫测的海洋相处,沿海渔民逐渐将海神作为信仰以期待庇佑自己生死难料的出海。胶东信仰的海神既包括半岛本土的龙王,还包括从南方沿海传入的妈祖。妈祖在胶东半岛一般被称为海神娘娘,供奉海神娘娘的庙宇被称为“天后宫”,以示与龙王庙并称。在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崇拜海神娘娘与崇拜龙王齐头并进。青岛市黄岛区的陈姑庙和市南区的天后宫是典型的妈祖庙。威海市荣成的渔民开洋谢洋节第一天请神就是先到海神庙接神之后举行祭海、祭船活动,成山头手举五彩神灯的海神娘娘送灯是威海渔民心中的安全企盼,中国最大的海神像赤山明神屹立在荣成赤山。烟台市长岛县显应宫则是中国北方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其影响力甚至远及辽宁大连、韩国。

二、传统海洋民俗文化消亡衰微原因分析

东莱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而有经济价值,在千百年的传统社会模式下传承至今自有其内在的价值。若可传承,自是区域文化的一大幸事。但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胶东半岛先民们创造的有些海洋民俗文化面临着消亡衰微。例如,海草房已经消亡,传统修造船技术已被现代造船业取代,修补网技术已经衰微,海神崇拜已经很淡漠,等等。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传统海洋民俗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甚至直接消亡了?这是我们每一位关注胶东半岛乃至全国海洋民俗文化的人士都应该思考的。

首要的原因,是传统海洋民俗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由于传统海洋民俗建立在农业社会传统生产生活基础之上,而当代中国已经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胶东半岛又是经济社会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传统海洋民俗已经在当代社会难以找到人群载体和文化土壤。对传统海洋民俗文化有感情的中老年人正在老去,成长在工商业文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一代对于渔业没有感情,多数不愿再捕鱼,也就对传统海洋民俗不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转型使得胶东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方式多样化。除了我国北方最大的国家中心级渔港威海石岛,别的地方渔业已经是一个占比很小的产业。渔盐资源枯竭导致传统渔民转行,继续直接从事渔业的人数急剧减少。据统计,2020年青岛、烟台的渔船数量减少了大半,威海略好。渔村通过开发沿海土地和海域例如养殖业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捕鱼,基于海洋的文旅行业例如渔家乐或海边旅游收入普遍高于渔业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人群日益萎缩,保有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少。

另外,地理环境变迁是对天人合一文化生态的破坏[2],也是海洋民俗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最近100年青岛胶州湾和烟台莱州湾日益滩涂化,直接导致渔民弃渔转陆。

三、当代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

这些年来,全国沿海诸多地区的海洋民俗日渐式微,原因大同小异。然而,纵使拥有上述不利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的方式多样化,胶东半岛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依然做到了大有文章可做,可以为处于同样困境的其他沿海地区提供借鉴。

最重要的一点,传统海洋民俗要想得到继承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强劲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为了发展经济,所有能够发展经济拉动消费带动人流资金流的文化内涵都被挖掘了出来,这是当代海洋民俗文化传承的最大机遇。可以说,民俗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旅游开发使得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有了经济动力。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先天优势。目前半岛地区最热门的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将海洋元素和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纳入其中,青岛有即墨田横、崂山、市南前海一线、跨海隧道和跨海大桥、金沙滩和城市阳台、东方影都、琅琊台,烟台有蓬莱阁、龙口南山、长岛、牟平区养马岛、烟台山,威海有刘公岛、赤山、乳山银滩、荣成成山头。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产品依然表现强劲,例如以青岛王哥庄大饽饽和半岛海鲜为代表的胶东菜,以祭海和赶海为代表的亲海旅游。这一思路,青岛、烟台、威海大体一致。

第一,开发祭海。文化中最深沉的沉淀是思想观念,胶东半岛海洋民俗文化的最大内核是对海神的敬畏和崇拜。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出海捕鱼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在安全感得到保证之后,祭海已经不再是祈求亲人平安归来和有个好收成的战战兢兢的仪式,而是欢送出海预祝丰收的盛大节日。青岛市祭海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田横祭海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烟台市规模最大的祭海节开发区渔灯节和威海市规模最大的祭海节荣成渔民开洋谢洋节,均已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海洋旅游品牌。海洋节庆是保护、传承、发展海洋民俗文化的最佳抓手,要抓住各种契机加快培育海洋节庆品牌[3]。节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发挥胶东民间文艺资源。实施民俗文化品牌战略,必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海洋民俗文化[4]。

第二,开发赶海。随着经济的发展,渔民的收入大大提高,赶海已经不具有补贴家用的传统目的,而是休闲观光旅游的一部分。目前青岛市最著名的赶海活动是红岛蛤蜊节。蛤蜊节代表景区是城阳区韩家民俗村。韩家民俗村建于原红岛古盐场和古渔场遗址之上,再现数百年前的渔盐古镇,以“渔、盐、耕、读、古帆船”为核心文化传承。烟台最著名的赶海活动是国际海岸生活节,在周边有一定影响。威海市最著名的赶海活动则是文登区潮汐赶海节,与古色古香的盛大祭海祈福大典融为一体。

第三,开发胶东饮食。之所以单独提到胶东饮食,是因为它即使在鲁菜菜系里也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发展到当代,传统的渔民饮食依然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并有所发展。青岛市传统的王哥庄大饽饽、烤鱼片、虾酱、腌咸鱼,威海市的花饽饽和喜饼,以及烟台市以海鲜为特色的鲁菜胶东菜系,不但继续出现在胶东人民的餐桌上,还成为新时代进行商业化推广的重要产品。丰收后要以美食犒劳与海浪搏击的勇敢男性的风俗,演变成了开海后买鲅鱼看望老丈人的区域民俗,当地称之为“鲅鱼跳、丈人笑”,该民俗尤以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一带为盛。胶东饮食已经带动起了一个产、供、销、旅完整的产业链,并成为胶东半岛当之无愧的旅游第一伴手礼。

第四,开发新海洋民俗。通过旅游业等经济动力,使与旅游业契合的传统海洋民俗得到了继承、发展和延伸。尽管如此,民俗文化仍需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开发传统民俗的市场价值,还要注意将海洋文化资源与旅游进行新时代的嫁接,以开发新海洋民俗。例如登上法国时尚杂志封面的青岛市最著名的海边游泳面罩“脸基尼”,已经成为将海洋文化资源与旅游进行新时代嫁接的标志性时尚旅游产品。再例如,青岛市修建的沿海一线诸多旅游景区景点,将众多海洋民俗元素纳入其中,如前海一线的沿海风景区、金沙滩浴场、唐岛湾公园、海草房、海上嘉年华、贝壳博物馆、海洋滩涂湿地保护区、东方影都、海洋公园等。黄岛区开发了金沙滩海边啤酒节,市南区打造了海洋节,城阳区打造了海洋民俗村,都成为旅游业的名片。烟台市的蓬莱阁海边仙境、烟台山海滨风景区早已名扬四海。威海市打造的刘公岛旅游区、成山头风景区闻名遐迩。可以说,胶东半岛已经将亲海旅游打造成了新海洋民俗。传统海洋民俗和新海洋民俗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学界有提到到地方志中去挖掘民俗文化资源[5],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在全国各沿海城市都在以民俗文化为纽带,“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胶东半岛地区的这些举措可为之带来借鉴和思路。

海洋民俗文化是沿海渔民在千百年的人海相处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浓郁地域民间文化,具有海洋性、群众性、精神性的特点。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海洋民俗有衰微,也有机遇。如何将海洋民俗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如何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既保持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向前发展是每一位关心海洋文化的人士都应思考的问题[6]。解剖胶东半岛一地,分析传统海洋民俗演变的原因,考察当代海洋民俗文化传承的机遇,可以为沿海城市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海洋民俗文化提供借鉴和思路。

猜你喜欢

胶东民俗文化渔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胶东面塑——花饽饽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