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多方诉求的在线教育发展探究

2021-01-16林敏玲李楚楚王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型个性化校企

林敏玲,李楚楚,王远

(深圳大学,广东深圳 518000)

1 在线教育理论背景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展现形态,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优势和人民日益增长且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才得以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优化自身,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个性化提供新的可能。因其丰富媒体的性质、终端优势、以及跨区域资源供给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用户在获取基础教育内容时,实际也存在着对于内容层次的要求,渴望更对口需求、更高质量的信息,输出者的认知盈余、变现的动机和意愿,促使原本存在已久的知识型供需关系,在近两年里呈井喷式发展,这也是在线教育内容质量及其服务体系不断升级的体现。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教育不仅在于教育手段的提升,更是从课程、教学管理等多角度去实现的跨界组合升级新形态[1]。

此外,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推动在线教育成为时下的教育“刚需”。据教育部显示,疫情期间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高达11.8 亿人次。在国家政策及企业资本的推动下,疫情成倍放大了在线教育的资源供给能力,推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多方位全社会性质的大型在线学习实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此次实践中在线教育不仅突破了教育供给的制约,凸显其优势所在,从侧面也印证了在线教育能够满足社会中不断更新的教育需求。

2 在线教育领域需求结构变更

从教育需求端看,在线教育“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的教学方式旨在突破传统教育满足政府、校企及个人等各方需求的局限性。此前,传统教育在于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教育内容,这种模式下的教育供给实际对象在于满足政府以提供社会所需的基本素质教育为首要目的,并不能较好地推动全民学习的步伐。在传统校企分离的情况下,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学习者只能通过单一的学习路径获取知识,尚且满足他们弥补短板科目、升学考试等最基础的教育需求。然而,在线教育的介入不仅能够推进政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而且能够促进校企之间的融合发展,打破传统校企分离的局面,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路径组合,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因此,该文依照需求结构与三方供给关系绘制出在线教育介入社会教育建设前后的需求结构变化图(见图1)。

图1 在线教育需求领域结构变化(自制)

2.1 政府需求:学习型社会新视角

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意味着政府、企业等供给方能依照需求提供相应的机制或手段去保障全民终身学习的权益,社会的前进、发展取决于社会每个人获得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指在教室里学习的年限。学习型社会的推进从供给侧肋推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学习的渴望又从需求端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提供生命源泉。面对社会每个人受教育或继续受教育的需求,传统的正规教育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更需要借助在线教育的力量,通过在线教育辐射社会教育体系,从而带动全民终身学习。

在网络化学习型社会建构下,教育资源内容层出不穷,“知识爆炸”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但每个人的自身竞争力依然要靠自身的学习内容去提升,那么内容的流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线下渠道的内容输出在空间上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大多数学习者并不能自主选择,这就容易形成社会学习中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花盆效应”。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型社会便如同花盆一般,提供多少化肥便长出多少花朵,然而教育的本质在于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这显然是与社会需求相悖的。通过线上知识容量的无限扩充在线教育能突破花盆的局限性,扩展社会教育资源,满足学习型社会构建下的教育需求。在发展中国家,居民能够通过共同参与远程在线教育项目,为整个社区乃至社会创造资本[2]。这说明在线教育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本身对知识的获取,同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传统学习社会中的花盆现象。一方面,对外体现全民学习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学习网络;另一方面,对内促进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带来突破性的教育体系重构。

此外,在线教育能够让学习者跨域时间、空间的鸿沟接受各式各样的学习,低至启蒙教育的幼儿高至享受终身学习的年老者,都能够通过线上移动学习、 虚拟学习等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低成本、高质量的在线教育为过去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群打开教育之门[3]。一实现跨区域资源配置,缓解教育资源不均等现象。提高社会成员的身份转换机会与流动能力,从而增加社会流动的普遍性和均等性,引起社会资源的重新再分配,进而推动我国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2.2 校企需求:多样化路径组合

在线教育构建下的学习型社会使优质资源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随着云计算、 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发展。无论是学生或是上班族,每天等车、休息等短暂的几分钟都会用来阅读、沟通抑或是学习,这对他们的日常学习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碎片化学习也会有所缺陷,学习时间过于碎片化从并不能保障其学习效果,这是缺乏深度学习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在碎片化学习模式下,深度学习成为每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为了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满足碎片化学习模式下对学习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各种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应运而生,既有覆盖范围较广的知网、MOOC 等,也有基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同时,像新东方、好未来等传统机构也利用互联网开展了在线教育课程。各大资源平台通过课程设计、呈现方式、教学平台等教育过程中的环节去综合匹配多层次、多模式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多样化[4]。

最后,为了更好地引导各类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在线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开放、自主的教育新形态。在线教育通过线上平台作为流量入口与校方进行结合,打破传统校方实体教育的局限性,以达到线上精准化、线下大众化的教学局面,形成流量转化的闭环。通过平台与学校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显著提升校企之间的运营质量,从而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教研方式,实现多渠道学习路径[5],逐步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重组、聚合、推送以达到碎片化学习模式向深度学习递进。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让教育资源达到开放共享,提供多样化、自适应的学习途径。经过学习者与互联网的融合持续加深,他们能够通过跨平台交互学习以满足需要,最后在其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对碎片化资料和知识的提炼与整合,以实现个人的深度学习。

2.3 个人需求:个性化诉求牵引

除了政府、 校企对于教育相应的需求得到满足外,个人需求方面也有研究表明,更高的知识水平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幸福感,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深度和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人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不再是“书上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是向“主动学习”转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教育需求外,会逐步向着金字塔顶层“自我实现”的教育需求递进,也就是对个性化、智慧化学习的诉求。

在线教育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会划分为共享和个性化两种,共享为大众化学习内容的聚合,个性化为大数据所提供的个性化定制内容。首先,通过内容聚合+服务,不仅满足普遍学习者的教育需求,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其次,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在线上平台每个人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还可以是知识的生产者。每个拥有情境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教育服务,师生之间不再只是冰冷冷的“我教你学”的单项灌输教学活动,可以存在更多的双向沟通。这在线上平台中尤为凸显,线上教育的学习氛围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小班课程或是一对一课程,构建线上更多元化的学习氛围。最后,位于需求模型顶端的“自我实现”则是眼下学习者对于教育的最大诉求。从“因材施教”到以“学习者为中心”都能体现出个性化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生进行“因教而学”的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自主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个性化学习强调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在线教育利用其丰富的平台、教师、内容便能够很好地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智慧化学习。在我国疫情期间,便有许多师范生、教育公益组织志愿者加入到网络教育中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满足疫情下学习者急增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由此可见,在线教育具有高互动、个性化的特点最适配学习者“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样的在线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同时拓宽学生选择在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弥补线下传统教育的局限,这也是在线教育日后发展的一大风尚标。

3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下,在线教育能够随着政府、校企以及个人的诉求不断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依托于互联网的更新迭代,在线教育更加应该通过创新完善资源配置、内容质量等输出管理,实现在线教育效果的优化,让在线学习个性化、常态化、公平化、质量化,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学习型个性化校企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