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哲学意蕴探析

2020-01-02李梦圆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李梦圆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在我国颇具影响力。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堪称家喻户晓,被誉为千古绝唱。其艺术形式多样,小提琴协奏曲、戏曲、电视剧以及电影等均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背景创作。梁祝这个一波三折的爱情悲剧,不但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蕴,而且蕴含深刻的哲学原理。因此,研究梁祝文化并发掘其哲学意蕴,具有保存、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意义以及反思、指导当代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蕴含的哲学原理

梁祝故事虽是因其二人令人叹惋的凄美爱情得以广为流传,但深入探析故事内容,就会发觉其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远大于故事本身。

(一)从梁祝悲剧结尾看内因与外因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中,决定着事物发展基本方向的因素称之为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事物的发展仅仅依靠内因是不够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外部条件,即外因,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可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内外内共同发生作用时,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梁祝故事以悲剧结尾,考虑到两位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的强迫、封建婚姻观念的束缚以及封建势力的压制最终导致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的发生。但归结起来,这只能算作导致悲剧发生的外因。究其内因,是梁祝二人逆来顺受的态度。倘若祝英台再次女扮男装出逃,倘若梁山伯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勇于反抗,两人或许可以争取到喜结连理的机会。

(二)从梁祝姻缘难成看必然与偶然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指的是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具有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偶然则是指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也不存在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梁祝故事以悲剧结尾似乎是必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虽勇敢地尝试追求理想的爱情与婚姻,但是他们反抗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实在太过微弱。在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时代的特征变得保守,并不自觉地以传统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逐爱情的行径确实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反叛,但究其具体做法,仍然带有一定的含蓄与委婉:祝英台虽不满包办婚姻想要积极争取自己的爱情,但深受传统教育的她保留着女子的矜持,内心忠于媒妁之言的合法性,因此选择的做法不是直接向梁山伯表明心迹,而是求助师娘为其做媒;梁山伯赶去提亲之时却早已错过了约定好的日期,彼时祝英台已经被其父亲许给了“门当户对”的马家,梁祝二人虽已明白彼此的爱意,却也终究没能冲破阻力私定终身。这也注定在时代的压力之下,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梁祝二人的爱情故事虽然被封建制度这一必然因素所限,但并非没有转机,一波三折的情节里暗含着许多偶然性。倘若梁山伯能在送祝英台归家的路途中领悟到英台点出自己女子身份的种种暗示,又或者他没有错过师娘和英台与他定好的日期如约上门提亲,或许二人就能为这段追求内心爱情的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从山伯误期失约看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同等看待矛盾双方,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很多读者为梁祝故事中梁山伯的误期而错过祝英台感到遗憾,认为正是因为他未能如约上门提亲才错失了这门亲事,这其实只能算作矛盾的次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他自身性格里的优柔寡断,导致他在紧要关头犹豫不决而一次次错失良机,抱憾终身。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方法论启示

对梁祝故事进行哲学考量,挖掘其蕴含的方法论,无论对梁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是对当代生活的启迪与指引,都是极为有利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在正确方法论的指引下,汽车才会顺利到达终点。

(一)重视内因,逆境锤炼强大内心

梁山伯虽为男子但性格却有些柔弱,二人在楼台相会时梁山伯知道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后便郁郁寡欢,但他没有奋起抗争寻求解决的办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心思不振遂卧床不起,最后抑郁而终。倘若他能克服逆境,保持身心健康而非自暴自弃、放弃自己,说不定事情的发展会有新的转机。

于我们而言亦是如此,就像驾驶汽车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养好发动机,才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故身处逆境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该保持良好心态,在逆境中锤炼强大的内心,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才会脱离逆境有所收获。

(二)抓住时机,把握每次转折机遇

亚里士多德说:“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1]

悲剧里往往暗含着过失,也正是这些过失累积造就了悲剧,令人生出许多遗憾。梁祝二人的爱情故事亦没有逃脱经典的“过失说”,梁山伯正是这样一个“犯了错误”的人。这个错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使然,老实憨厚到有些木讷傻气以至于他没有明白英台归家路上以各种意象吐露自己女子身份的暗示;二是他的犹豫不决,导致错过了早先与祝英台定好的提亲日期,等他深思熟虑下定决心赶去的时候,祝英台却已经被父亲定下了与别人的亲事。梁山伯错失两次机遇,原本有转机的亲事无奈终以悲剧收尾。

历史是最好的阅卷人,俄国的十月革命推动着国内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心怀志向远大的知识分子们纷纷行动起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从而引导着我们的国家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就像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控制汽车加速器一样,在重要转折点上把握住机遇果断出击、奋力一搏,才可能成功突围。

(三)一分为二,辩证评价人物事件

人们普遍认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场悲剧,但是在我们民族的认知中,悲剧并不等同于悲观。翻阅一下我们的民间故事就可以知道,纵然有许多描述现实苦难的故事,但在这些故事中仍然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给予读者一定的慰藉,来抚平悲剧带来的伤痛。周恩来总理曾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就《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比较,指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超过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处就在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虽是悲剧却有理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理想正主要表现为“化蝶”,它不是全然的悲剧结尾让人深感遗憾,而是将二人化作蝴蝶自在飞舞营造圆满。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双双殉情,面对现实的死亡,这是凄美悲壮的美;然而,结尾两人“化蝶”又寓意新生与自由,这又是充满生机的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蝴蝶本身也有着辩证统一的象征意义。一方面,提及蝴蝶,人们可能不由得会发出“哀吾生之须臾”之叹。蝴蝶的生命极其短暂,像极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美好、稀缺但转瞬即逝,随着两人生命的结束只留下了瞬间之美;另一方面,人们又将蝴蝶当作永恒的化身,梁祝二人的故事虽然如同蝴蝶的生命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其纯洁与坚贞的爱情却成了永恒的经典,像每年都会如期而至的蝴蝶一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

我们评价人物与事件时也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将其放入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坚持辩证统一地看问题,就如夜晚行车时,适时调节远近光,才能将眼前的路况看得更加清楚。

三、结语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欣赏与喜爱,千百年来不断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深入剖析与哲学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获得生命之真谛、命运之奥义,不但能保存、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我们的当代生活具有启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小提琴协奏曲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