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考察及其经验探究
2020-01-02谈伟宾
谈伟宾
对于中国乡村建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有过相关的尝试和实践,而且在每一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主题。纵观其领导的乡村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内高层便敏锐地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纷纷就此各抒己见,相继发表了一大批有见解、有深度、有思想的相关文章,比如陈独秀1923年的《中国农民问题》、李大钊1925年的《土地与农民》、瞿秋白1926年的《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以及毛泽东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等。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文章上,更是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在进行调查研究、潜心著作的同时,还精心选派大批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深、工作能力强的共产党员深入广大农村,进一步宣传党的思想,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指导各地成立农民协会,推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并于1925年在中共四大上通过了《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人身的解放,思想的进步,以及觉悟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其满腔的革命热忱和革命动力,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二)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确定了土地革命路线。1928年由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首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文中郑重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将其分配给广大农民进行耕种。1929年,毛泽东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完善形成了《兴国土地法》;并将之前提出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1930年,毛泽东又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在《寻乌调查》这一报告中增添了平分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至此,经过前前后后一系列的反复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一个在国共对峙背景下相对完善的、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土地革命路线。除此之外,为了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还积极领导根据地广大人民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积极开展同国统区的商业贸易,并鼓励各农村根据地实行劳动互助,建立农业合作社等。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创建红色学校,开办识字班,实行扫盲教育,开展文化工作,进行文化建设,以共产主义伟大精神来激励和教育广大穷苦农民。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丰富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使得农村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革命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为武装斗争的长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进一步团结各方势力,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广大农村根据地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三制”建设。即在各根据地政府机关人员的组成中,三分之一是来自中共党员,三分之一是来自以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进步势力,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以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为主体的中间势力。并于1942年根据抗战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调整性地颁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在全民抗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土地政策,即一方面广大地主要积极响应号召,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也要积极配合政策,交租交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政策很好地将社会各阶级团结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它既减轻了广大农民被剥削的压力,提高了其生活水平,也兼顾了地主、士绅的适当利益,使其得到团结和笼络,最终使得抗日的力量不断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为了进一步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激发其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历史性地颁布了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彻底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纲领中提出了在所有解放区和即将要解放的地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从根本上来满足千百年来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热切渴望。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犹如一颗惊雷炸响,它总结了多年来自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基本经验,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拥军参军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五)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深化了土地改革,同时宣布取消各种农业附加税和杂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1953年,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实考虑,党和政府决定对现阶段的农村和农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先从建立互助小组开始,再到成立初级的农业合作社,最后过渡到高级农业合作社,建立起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于1958年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鼓励全国各地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再合并,以建立政社合一、规模更大、公有化更高的人民公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农村改造,是几千年来国家管理第一次真正下沉到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是对我国乡村管理在政治上的重新构建,使得广大农民实现了真正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六)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浪潮席卷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了多个关于农业改革和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生产制度。此外,为了进一步方便村民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支持广大村民进行自治,让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的乡村基层得到了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这一时期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各地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各地乡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基建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七)新时代以来
立足于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着眼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历史性地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空前高度。这是开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里程,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广阔农村全面进步,推动广大农民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标志性的非凡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程经验总结
(一)坚定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坚定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自革命之始,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农村在革命中的战略地位,他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将广大饱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农民彻底解放出来,让其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邓小平同志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发展,但归根结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3]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赋予农民相关权利等。江泽民同志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4],“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5]。为此,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6]。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行农业种植补贴、粮食保护价收购以及发放农村低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于2006年历史性地取消了中国自古以来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从根本上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我们的农民扶一把,让其挑上“金扁担”,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要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涉农政策,无不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
(二)实事求是调研,与时俱进施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关政策。在成立之初,为了配合国民大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广大农民,轰轰烈烈地搞农民运动。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以及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方案,并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两全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又适时地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彻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土地改革,让广大中国农民在经济上分了田,在政治上翻了身,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过渡时期,为了支援工业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引导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和政府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代以来,为了统筹城乡地区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又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宏伟战略。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三农”政策,就是因为其始终能够坚持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始终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能够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涉农政策。
(三)不负人民恩情,牢记初心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农村、农业、农民无论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革命时期,农村是革命的根据地,农业是革命的补给线,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建设时期,农村、农业、农民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开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支持和坚实的人力物力保障。改革开放时期,改革的大幕也是最先从农村和农业领域拉开的。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城市改革的顺利进行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农村、农业、农民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更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谁,又是依靠谁。中国共产党始终挂念着千千万万革命老区的人民,始终惦记着千千万万偏远乡村的贫困人群,始终维护着千千万万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结语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回首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乡村建设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成就。因此,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我们更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乡村建设经验与教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谱写中国乡村建设的宏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