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境及优化路径探究
2020-01-02塔衣尔吐尔逊何青松
塔衣尔·吐尔逊 何青松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a. 机械技术学院; b. 物联网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随着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实施,高职教育也将得到跨越式发展,并落实到支撑国家战略和发展地方社会经济上来,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来实现,因此,在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作为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内地高职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也逐年增高,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达到20.8万余人,由于这些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其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相关机构及人员应从引导就业心理、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途径等方面促进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1 高职院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和成长成才
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只有促成学生高质量就业,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光发亮,高校的最终目标才能达成。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生计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及时空条件的限制,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市场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不少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感到茫然或无所适从。因此,需要帮助他们澄清认识,促使他们开发自身潜能,展示自我良好形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此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有利于将个人的愿望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使其主动到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促成自我的发展和成才。
1.2 有助于改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由于高职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里人多地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多数家庭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一门技能,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少数民族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除了与自己的生计有关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除此之外,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人才资源也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我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贫困边疆地区,虽然经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实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其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走出西部地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求学,肩负着振兴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历史重任。高校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将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一旦这些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他们将凭借自身掌握的技能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能手,并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因此,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3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长治久安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上较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了,从小处来说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生计,从大处来说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地区是事关国家统一、民富国强的战略要地。就业作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主渠道,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是人们改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需要。此外,通过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内地就业,可以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交往交融,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促进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A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为例,通过对2017—2019届往毕业生就业情况及2020届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路径的意义出发,提出几点建议。
2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择业过程中呈现的新变化
2.1.1职业生涯目标明晰,专业自信度显著提高 职业生涯目标指个体渴望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结果,是个体所选定的职业领域中未来某个时刻所要达到的具体成就。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日常学习与生活,评价各种学习、培训的轻重缓急,能够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学习与工作,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尽可能发挥个人潜能。调查发现,80%的学生在前期做过职业规划,并且有77%的学生计划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有66%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单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着清晰的职业目标,并且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职业准备比较充分,这些都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职业选择中少一点挫折,多一点成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理想。
2.1.2择业观念改变,就业领域不断扩大 在何晨陈发表的《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这一篇文章中指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大多数学生选择回到民族地区就业,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少,因此,这一因素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质量较低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A校2017—2019届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有65%的学生已经在内地就业,2020届毕业生中虽然有53%的学生准备回到家乡就业,然而,还是有33%的学生准备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工作,其余14%的学生暂不确定,因此,留在内地工作的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大有人在。在访谈中获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无锡职院)控制技术学院一名女性毕业生已经通过学校校企合作项目找到了实习单位,并且有望留在这家企业工作。无锡职院物联网技术学院一名女性毕业生也通过班主任的介绍,进入当地一家企业实习,她希望能够掌握更多技术及企业运营理念,以后有机会回乡创业。在针对一家本地制造高端智能装备企业访谈中了解到,企业不会因为学生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只要该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他们将为所有求职者敞开大门。
2.2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择业心态失衡 自信是求职者成功的心理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其学习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就业困难。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和挑战,其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之间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对无锡职院新疆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展开就业意向调查发现,33.33%的学生仍不确定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单位。在对机械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展开访谈时了解到,该生担心自身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放弃了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目前准备选择房产销售及保险等低门槛儿的行业。除此之外,仍有不少学生担心自身能力不足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在择业规程中表现出不自信、自卑、逃避的心态。
2.2.2沟通表达能力欠缺 沟通是双方之间准确地理解、传递并反馈信息的过程,有效的沟通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善于沟通的人懂得如何维持和改善相互关系,更好地展示自我需要、发现他人需要、最终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再加上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实际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弱,因此在现场与企业沟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调查发现,就业过程中沟通表达能力存在困难者占46.67%,仅次于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也是衡量一位求职者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也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2.2.3实践能力成短板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训课程占很大比例,然而高职理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上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受限,因此,他们较难掌握全部的知识点,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缺失。调查发现,60%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将成为就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
在以往有关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目标不明晰、就业观念落后、受到就业歧视等问题,然而,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区别于以往研究结论的新变化。
3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优化路径的建议
3.1 调整心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自信心
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技能的欠缺而显得更加悲观失望,因此,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显得更加迫切。建立自信心的前提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积极去改进,发挥自己的优点达到预期的目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团体辅导、专家讲座或心理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他们尽快转变心态,完善人格,变得自信。总之,正视现实和正视自身是少数民族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的前提,要善于引导毕业生把理想和现实,自我和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成功择业和职业发展。
3.2 创造条件,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和技术技能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沟通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欠缺是目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从学生自身来说,应当从入校开始就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将语言技能的提升作为必修课,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利用校内的一切有利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争取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通过语言关,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以及寒暑假实践机会,将专业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努力提升操作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学校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行为个性化、基础差异化的特点,实施以分类帮扶为重点的分类护航工程,分类指导,精细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群体成才成长需求。采取学业预警、朋辈学业帮扶、课程辅导培训等举措,促进各族学生共同成长进步。通过语言沙龙,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热情和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各族学生的交往交融。除了创造条件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技能之外,作为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工匠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并且利用校企合作、“订单班”、技能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3.3 精准指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关就业指导部门需要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就业面临的形式与政策、就业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就业心理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例如,选择回到家乡择业的学生因为受到时空距离的限制,无法及时参加家乡所在地进行的招录考试和相关的招聘会,在当地又因自身能力的欠缺而又无法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出现延迟就业,低质量就业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全程就业指导,指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就业择业方向和求职目标,量身定制简历。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及相关兄弟院校,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赴内地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着力缓解人力资源供需匹配痛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强的招聘活动,切实满足求职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工用工需要,解决学生在民族地区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当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向,有效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及当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引导企业将招工指标向少数民族毕业生倾斜,吸引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质量,更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将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纳入创业培训范畴,给予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让每一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获得创业培训机会。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多项举措,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