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2020-01-02黄晓婷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黄晓婷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办公室,福建 永安 366000)

1 学分银行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终身教育”理念起源于1965年,此后,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主题。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作为终身教育理念地区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被许多国家大力实践、推广。国际践行学分银行制度最为典型的有韩国学分累积制度、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以及日本的终身学习平台等。学分银行最早建立于1988年,是由欧盟委员会设计并推广。韩国教育开发院接着于1996年提出学分银行具体的方案与投入细则并于1997年1月韩国政府通过《学分认证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韩国学分累积制度于1998年3月在国内全面实施。

通过统计归类,大致可将国内现有的学分银行制度分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市民学分银行、成人高校学分银行、联盟学分银行、职校学分银行、企业学分银行6种类型[1]。其中,上海、江苏、云南和广东是建立终身学分银行的代表;浙江慈溪市则建立了最早的市民终身学习账户,大力推进、激励市民积极开展自身的终身学习教育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了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以及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学习成果互相认证转换的成人高校学分银行;陕西省建立了多所院校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联盟学分银行;企业学分银行的代表是中国邮政企业学分银行,该平台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员工提供在线教育学习培训,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了人才队伍培养资源库。

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了个人每个时期的各种教育,同时覆盖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学习成果丰富多样[2]。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织者,践行终身教育机制、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1.1 国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只有作为掌握最高生产力的“人”不断激发自身学习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不断淬炼自身技能技术,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坚实基础。引导、鼓励、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建设学分银行则是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承载个人可追踪、可查询、可存储自身能力、技能、知识等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是为激发个人学习愿望、满足个人学习发展要求的产物。

1.2 教育资源共享

在高校或高校联盟间建立学分银行,可以将学习资源共享给参与到这个平台上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行选择学习地点和同一认证体系内的不同学习内容,使教育资源重新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间的资源得到互补。

1.3 教育方式多样化

较传统的课堂教育而言,学分银行建设制度的建立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探索中学习,边做边学,边做边积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让理论在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将“做中学”的优点嵌入进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

1.4 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率

学分银行通过多渠道认证的方式,学习成果可认证、可追溯、可累积、可转换,打破以往单一的学分获取制度,并且有助于规避往日出现的学习范围重叠的问题。例如,已经学习过英语基础知识并获取了英语四级证书,证书兑换成相应学分后,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可以免去重复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学习者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高阶知识或学习其他知识,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因教施材。

1.5 满足企业升级转型中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企业、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开放式的学分认定流程,本质上承认了工作经验、技能证书可以作为个人提升学历的筹码,这对希望提升自身学历竞争力的人具有较大的推动力,提升了学习者的自信心。同时,这也缩减了个人获取相应证书所需的教育资源成本,提升了职业教育对企业行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2 学分银行建设阻力分析

2.1 社会对学分银行的认识不够

建设学分银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达成终身教育的持续性和延续性,而终身教育理念虽已提出多年并建设了许多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但社会对于学习的认知更多的还是存在功利性,更多的是关心是否可以获取学历或证书,初心更多是因为工作的硬性需求,主动的、自发的系统性学习较少[3]。

2.2 相关制度细节考虑不足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积极探索终身教育相关范畴的立法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律尚未落地。福建省于2005年率先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最早为“终身教育”立法的省份。条例颁布以来,有效地推进了全省终身教育进展,建立了许多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福建省特色的终身教育工作格局。终身教育条例确立了宏观层面上的原则性方向,在实际的细节操作上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如相关部门具体职责未规范落实以及相应经费来源无保障等问题[4]。

2.3 缺乏统一的学习成果兑换标准

学分银行的流通“货币”是“学分”,而能够拿来兑换学分的“商品”来源种类具有多样性,既有学历性教育成果也有非学历性教育成果;有理论知识型的也有技能实践型的;有普通高等教育也有成人高等教育等。办学主体间有层次差距,有本科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各省份间也存在地域性的差别等[5]。在不同的高校里,因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高校里占据的学分比例也不一样。

2.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供给后力较弱

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在需要各类教育办学主体、教育机构等共同发力,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来做支撑。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福建省虽然一直重视并推动终身教育工作的发展,但高职院校及各类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建议

3.1 前期准备工作

3.1.1以“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确立学分银行试点项目 学分银行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也需结合教育现状实际情况而实施,无法一蹴而就。选择一个合适的试点项目率先建立起学分银行系统,不断调整磨合后,再逐步将成熟的学分银行系统推广,最后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是完成庞大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途径之一。

“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是福建省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对象不仅是在校生身份同时也是企业在职员工,该培养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为学分银行的试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1.2确立试点单位,建立校企联盟 以福建省开设“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为试点、以企业为基点、以“二元制”培养专业为落脚点,建立校企联盟,在联盟单位里建立学分银行系统。

3.1.3成立学分银行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学分银行管理章程 从分析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成功案例看出,一个能够成功运作实施的学分银行系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统筹管理。福建省于2018年成立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并成立了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在机制上已经有了导航的总舵手。为规范学分银行管理,可由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指导、监督学分银行联盟成立二级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学分银行日常管理中心、学分银行监督委员会等。

学分质量直接决定了学分银行系统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保障学分银行系统运转,可以通过第三方对系统进行监督。各联盟高校中可派出一名老师,成立学分银行监督委员会。银行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学员的学习过程、审核转换学分的真实性以及学分兑换申请的审核、上报等。

3.1.4下沉相关专业就业企业,开发认证单元 专业培养目标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有一份与行业企业岗位发展需要相吻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要想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首先需要了解岗位发展需求。联盟单位可派出专业建设相关成员下沉到行业、企业中调研,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发展,以行业岗位职能为单位,梳理岗位职责及所需能力匹配情况,为建立专业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提供充足参考及论证资料。

3.2 确立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具体步骤

学分银行系统理论上包含了学分获取申请、学分认证、学分存储以及学分兑换几大基本功能[6]。学分获取申请即学生提供相应学习成果申请获取对应学分;学分认证即管理机构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并给予审核结果;学分存在者即通过认证的学分进行累计存储,学分兑换即当达到相应等级证书或结业证书所需的学分后,提出兑换申请。

“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分银行建设体系主要从学分的认证和兑换两个方面着手。学分认证的核心是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方式以及不同学习成果可以转换的相应课程学分;学分兑换则是学生在获得所学专业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要求后,可以提出毕业申请,通过审核与公示后,无疑义者申请获取毕业证书。这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学分认证上,以下有几点建议。

3.2.1设定课程学分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统一标准 以专业为矩阵,各联盟高校可以派出各单位的专业带头人,而企业可以派出与此专业技能培养需求贴切的技术能手或高级工程师形成一个智囊团专家库。专家库的主要职责就是根据企业、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出一套以课程为单位的学分“定价”统一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方案以及考核统一标准,各联盟间都根据这些标准开展教学活动,初步达到衡量标准的统一。

比如同一企业同时与不同高校合作,同一岗位不同专业的学习却可能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学校间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学习,各联盟高校对所获取的学分都给予认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了企业生产安排更大的空间,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联盟高校的师资成本。

3.2.2建立课程兑换矩阵,打通其他学习成果学分转换渠道 学分银行的一大特色就是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统一考核能够获取学分外,相应的技能经验或等级证书等其他学习成果也能转化成学分。在完成课程实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单门课程的学习重点以及课程学习目标来划定能与之相转换的非课堂学习成果。建立非教学学分转换资历兑换矩阵,每个矩阵里标明可用于兑换的专业课程及课程学分、与专业课程等价交换的能力、技能知识要求等。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一门课程为“电工基础”,若“二元制”学习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此门课程的知识运用熟练,就可以由联盟企业开具相关证明或通过取得电工类相关证书来转换学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开学分认证大门的同时,也需对学分互换限定一定的转换比例。比如,通过其他学习成果转换而来的学分总和不得高于所学专业毕业学分最低要求的一半,或个别核心课程可不支持学分兑换等,各联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3.2.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功能 建设学分银行,需要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来实现学分银行体系中各成员的权限与职责。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发前需先明确系统服务对象并划分各不同层级对象的使用权限,设定系统服务模块,设计系统实施流程图[7]。国内已有部分省份建立了学分银行管理平台系统,各省份系统的设计功能定位根据各省学分银行开展实情各不相同。通过对已有的成功范例进行调研和学习,可以尝试建立起适合本省需求的系统。

如福建省“二元制”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根据用户分层可分为学员,一、二级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学分银行日常管理委员会成员,学分银行监督委员会成员,并根据各用户层级划分系统权限。一、二级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成员享有最高查看权限,可以查看系统中所有成员操作记录,是学分兑换审批的最终审批人。学分银行监督委员会成员因监督职责要求,需能查看学员及日常管理中的所有操作记录,是学分认证的最终审批者和学分兑换审核者。学分银行日常管理委员会成员可查看学员各项申请流程进程及结果,是学员提交系统申请后的第一经办人;各联盟校中,以专业为单位,各经办老师可审核本校本专业成员内的成员申请,可查看本专业其他学校的成员申请。学员可在系统内就学分认证、学分存储、学分兑换、学籍保留等发起流程申请。值得强调的是,每一科目的学分认证申请学员仅可选择向一所联盟单位发起申请,再由所选联盟单位定向审核,一旦选定,原则上不可改变审核点。

3.3 政策和经费投入保驾护航

建立学分银行系统需要联盟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主管部门可以以立项形式给联盟单位提供经费支持,专款专用,支持联盟单位的网络平台建设、系统日常管理维护等工作,保障学分银行工作的顺利开展[8]。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江西银行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忆银行
学分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