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个普通娃,怎么那么难!
2020-01-02
近年来,“鸡娃”成风,天才少年、天才少女不断刷屏,家长们挥金如土,买不起天价学区房,那就奔波于高价培训班,打着鸡血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让孩子不断拼搏,让自己不断学习,“娃累妈更累”。有人不禁发问:让孩子做个普通娃,怎么那么难!专家认为,“鸡娃”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受家庭独子或少子的影响,还跟教育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有关。
不少教育专家相信,今天的“鸡娃”是对孩子未来的严重透支。无论是奥数金牌,还是名校毕业,都只是一块敲门砖,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远不是“一锤子买卖”了,社会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成长空间,真正的人才甚至不是学校、高等教育能教得了的。
人的成长需要等待,教育子女要学会留白。引导全社会给孩子成长留白,需要国家改变教育的导向。琼台师院某心理学教师认为,留白或静候不等于不学,更不等于不管不问,教育需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关照,在进行智识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生存能力、责任担当等品质,后者或许是他们赢得未来的更重要筹码。
(摘自《半月谈》)
是少年“奇才”,还是教育歧途
从教多年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于晓冰坦言,智力超常的孩子一定存在,但是少之又少。目前很多“奇才”大多是“人造奇才”,为了升学或一些别的目标,刻意营造出的假象,这样的教育偏离了儿童成长规律。14 岁就每天写诗2000 首的少年,这不是锻炼,是对天赋的“压榨与透支”。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员蒋俊认为,少年“奇才”频现,似乎凸显了孩子的过人之处,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功利与焦虑。
浙江某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曾昊溟发现“大手拉小手”突破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教师和家长资源丰富的学校和地区,这种现象越发突出。青少年在成人指导下参与科学项目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然而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大手拉小手”的度在哪里,考验着师生和家长。
于晓冰举了小学生做手抄报的事例,“大部分时候,手抄报是大人帮助做的。似乎越繁复越好,越‘高大上’越好,甚至搜索引擎上,也有很多相关模板供家长选择。这是在训练孩子的创意还是训练家长?”
(摘自《光明日报》)
让青少年多点童心和“傻气”
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也是青少年对世界认知的最初过程。真正的科学兴趣都是从小玩出来的。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是青少年刻画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应该是多鼓励的。曾经有一个机构的调查显示,在21 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高,这是许多教育家公认的。
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们想象,设法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脑中想象出眼睛看不到的世界。
多点天真,多点“傻气”,多追问身边看起来“傻傻”的问题,这是青少年理性认识世界的开始。不要让青少年过早地失去童心,鼓励他们追问身边看起来“傻傻”的问题,才有可能使青少年有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也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