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花鼓灯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建设路径

2020-01-02张怀敏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花鼓民俗

张怀敏,徐 峰

(蚌埠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淮河流域素有中国楚汉文化的起源地之称,蕴藏着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和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孕育着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花鼓灯在淮河流域的民俗体育中历史悠久,是一种以舞蹈为展现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特色,最具有代表性和撼动性,流传至今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为民俗体育花鼓灯传承发展带来机遇,但也面临着时代考验,如何有效地解决其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建设路径,实现其传承保护,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花鼓灯起源说的理论基础上,阐述其发展现实,探究其传承建设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承。

一、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之花鼓灯的起源说

(一)源于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流芳百世,家喻户晓,至今人们都津津乐道,尤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典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吕氏春秋·音初》云:“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据《淮南子》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之子启出生于涂山对面的荆山,传说启可以“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主政后喜“淫溢糠乐”及“万舞翼翼”,沉溺于酣歌恒舞的巫事而不能自拔[1]。褚斌杰根据《九歌》和有关资料推想当时祭坛上的歌舞情形大约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由巫扮演所祀之神,进行舞、唱和动作表演。另外,有群巫作迎神送神者,助唱陪舞。”[2]这些记载说明花鼓灯的起源追溯夏朝,源于人们在河边玩灯祭禹的伟大功绩。现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怀远纪念大禹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即大禹的生日)在涂山有庙会活动,当天涂山上人山人海去祈福、去还愿、去感受文化等,在涂山脚下花鼓灯传承人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表达对大禹的怀念,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展示淮河流域人们的精神面貌,逐渐演变为传统的民俗活动。

(二)源于各朝代民间艺术

花鼓灯艺术文化现在发展成为一种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从中可以窥探出我国南北方的民间艺术的痕迹,具有粗犷、奔放、秀丽、风趣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源于流长的艺术长河中,各朝代民间艺术“三棒鼓”“讶鼓”“社火”“秧歌”“打夜胡”的研究综述中可以发现花鼓灯的点点踪迹。[1]《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涡阳、亳州的‘棒鼓舞’……原名花鼓灯”[3](P419),《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则说:“三棒鼓源于唐代宫廷的三杖鼓,宋代三杖鼓流于民间,明代始称“三棒鼓。……三棒鼓起初多由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逃荒者表演,属乞讨性歌舞,……并逐渐从歌舞演化为曲艺”[4](P96)。《朱子语类》卷一百:“今人只是于枝叶上粉泽尔,如舞讶鼓,然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底”[1]。花鼓与秧歌之关系,世人多依《缀白裘》收凤阳《花鼓》。《帝乡记略》:“泗洲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壤互歌”[1]。秧歌有千年历史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期,是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而现代花鼓灯艺术中留下其表演特征。上述民间传统艺术包含歌舞、戏曲、杂技等,可以作为花鼓灯起源的一种说法,花鼓灯在其中不断吸收精华,不断生成具有地方标志的文化艺术。

二、民俗体育花鼓灯的发展现实

(一)民俗体育花鼓灯传承发展势头良好

1.花鼓灯发展前景广阔

民俗体育花鼓灯深受人们喜爱,被人们誉为“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经典展示了淮河流域人们生活的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初期,人们在村头街尾展示花鼓灯是一种庆祝仪式,表达对美好生活、战胜困难等的祈求,现在花鼓灯已经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重要规划,更是我国传统节日及外出交流会演不可或缺的特色表演节目之一。民俗体育花鼓灯也是当地的公益性活动,花鼓灯传承人会在当地无偿地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花鼓灯艺术,传承人会创作出许多喜闻乐见的如花鼓灯健身操、歌舞剧等节目,进一步展示楚汉文化起源地的民俗特色。花鼓灯在2004年列入国家民族民间的文化保护工程,也是目前唯一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汉族舞种,而安徽省蚌埠市也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花鼓灯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民俗体育花鼓灯迎来属于自己的全新舞台[5]。

2.花鼓灯传承保护措施到位

花鼓灯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特色地方民俗体育,在安徽省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并为之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准确方针,这对民俗体育花鼓灯无疑具有很多的发展空间。2005年,安徽省“861”计划、蚌埠市“3461”计划重点列出花鼓灯,建立花鼓灯艺术博物馆,全面整理和归纳花鼓灯相关的史料,并将其列为全民健身计划之内,通过后期编排成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健身操形式[6]。这样不仅让无形载体花鼓灯艺术文化得到保护开发,而且可以更好地让民间文化艺术花鼓灯的艺术内涵、特色及民族情感得到彰显,同时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入适应现代人的时尚需求,从而博得老少皆宜的活动,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出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二)民俗体育花鼓灯传承发展的瓶颈

1.民俗体育花鼓灯的生存危机

民俗体育有固定的生存空间和依托,花鼓灯也不例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很多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生活,这样花鼓灯赖以生存的环境氛围不断萎缩,限制了花鼓灯的普及和发展。离开了熟悉的村民,离开了熟悉的乡村环境,花鼓灯的一些传承者很难全身心投入,他们身体储存的技艺会被逐渐遗忘,更谈不上他们潜心继承,这样直接导致花鼓灯传承主体和资源不断恶化,面临传承危机。

2.民俗体育花鼓灯失去原始的风韵

花鼓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不仅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而且成为一种极富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商品化经济社会的到来,现在的花鼓灯很难再找到当年的风韵,他们大胆借鉴,注入现代气息,融入更多的艺术形式,促进花鼓灯艺术大放异彩,但是这些传承没有对花鼓灯历史的深入了解,没有对花鼓灯事业的尊敬,没有对技艺提出更高的要求,只停留在表面的传承技法上,忽略了其原生态的本质内涵、艺术表现,过去花鼓灯的情感表达、仪式语境荡然无存,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外表,淡化的是花鼓灯的技艺环境,恶化的是花鼓灯的经典精髓。

3.西方体育的不断渗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紧密,来自西方的体育运动形式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侵蚀越来越厉害。在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园内随处可见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的身影,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逐渐被边缘化,在学校的普及推广阻力较大,从未登过学校的大雅之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对民俗体育的了解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知道民俗体育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动员作用。西方体育的汹汹来犯促使民俗体育项目的参与人员一点点减少,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民俗体育终将会化为传说。

三、民俗体育花鼓灯传承建设路径

(一)发掘更多的花鼓灯传承人

民俗体育花鼓灯作为活体的历史教科书,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花鼓灯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是口头的无形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世代传承,让它发扬光大。花鼓灯进入非遗项目以后,政府部门越来越给予重视,出台相应的保护扶持政策,进行资金管理支持,有了一定的保障机制,对其行发掘、整理、保存使其更好的传承下去。政府的这些保护支持政策,让传承人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传承工作,不仅培养出更多的后备人才,还能实现花鼓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传播,在一代代传承者的努力坚持中,更好地扎根于淮河流域的文化沃土中,肥沃淮河流域的文化土壤,实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且还有培养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利用高科技技术深入研究,对一些花鼓灯文化遗产进行复原,尽可能保存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脱离“人走艺亡”的危险。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彩,而政府买单保护民俗体育花鼓灯,会增加民俗体育的关注度,激发人民的民族情结,提高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民俗体育花鼓灯的发展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共命运,扎根于淮河流域的灿烂迷人的乡野气息中,让社会、学校及家庭在民俗体育的传承中添砖加瓦,接续生命,大放光彩。

(二)民俗体育花鼓灯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民俗体育花鼓灯的发展传承。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顺应潮流,民俗体育花鼓灯跟进新的时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适应现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角度、方式的变化,而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不同程度地受到辐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单的把民俗体育花鼓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从商业,旅游业,媒体等“联袂表演”的角度诠释,改革实现产业化模式,积极探索和发展其产业化的途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体育文化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模式较好地促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的发展,而花鼓灯作为其最原始的文化元素必然会以独特的表演特性吸引了大批爱好者、游客和投资者,带给当地诸多经济利益。同时,在淮河流域充分发展独具地方特色魅力的民俗体育,不仅能够有效阻止世界体育文化的同质化发展,不让我们的民俗体育文化被西方的体育文化所取代,而且可以有效地让祖国的体育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得以保存,并有效传承下去。

(三)贴合时代步伐,找寻原始精髓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印发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发展目标,推动了良好社会氛围。民俗体育花鼓灯的发展必须遵循健康中国的理念,秉承健康第一,立足淮河流域地方特色,健康的理念贯穿花鼓灯传承发展中,加速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社会环境以及精神传播发展模式。社会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的满足,不能忽略精神的需求,折射到民俗体育花鼓灯发展中坚持原本的淳朴气息,可以结合现代元素,但杜绝商业化,不能被作为商品进行“销售”,使得花鼓灯浅表化,吸引力减弱。花鼓灯紧跟时代的步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原本文化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基础上不仅追求健康、娱乐等现代功能,而且要挖掘养生、教育、公益等绿色效益。“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7]。民俗体育花鼓灯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贴合健康中国战略主题,把健康融入自身的发展模式中,着重落实健康性,改革创新传播模式、生存环境、社会服务等中的健康影响因素,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获利,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四)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

学校教育是学习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最好的平台,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到达新的发展领域。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需要人才,此时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让民俗体育花鼓灯进入校园,纳入到学校教育学习中去,让广大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了解花鼓灯,这不仅对花鼓灯的保护措施产生效应,而且对花鼓灯传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把民俗体育花鼓灯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学生们认真学习,不单仅仅学习花鼓灯项目本身,更要从花鼓灯的文化本质内涵渗透学习,促进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深入学习,这样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学习花鼓灯,等踏入社会,就会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得身边的人对民俗体育也产生兴趣,这样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就会有一个稳定、长效的机制,促进花鼓灯良性发展。

四、结语

民俗体育花鼓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文化传人的流失越来越趋于形式化……我们不能视为不见,要寻找途径进行解决。“花鼓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保护,而非一成不变的把民俗体育花鼓灯艺术形式保存下来”[8]。因此,花鼓灯必须不断传承发展创新,才能世代延续,才能折射出淮河流域人民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挑战苦难的意志品质,才能展示出淮河流域人民自信、洒脱、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才能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花鼓灯要顺应潮流,进行新功能的演变开发,寻找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坚持政府主导,结合社会、学校力量,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下寻得一席之地,使其生存下来并得以时间、空间纵横发展。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花鼓民俗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民俗中的“牛”
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时空特征分析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