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中男性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绿衣小雅贵族

李 菁

周代有着严格的礼乐制度,服饰在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体现了阶层的划分。在周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绚丽耀眼的男性服饰世界中探究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先秦时代人们将色彩划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指与五行相吻合的五色:白、红、黑、黄、青。“五色之名”的产生与人的辨色能力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是遵循“近取诸物,远取其身”的规律而产生的[1]。这种将五色与五行相联系的说法体现出人们对色彩之美是大自然产物的肯定。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崇尚的颜色,如黄帝时代尚黄、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代尚黑。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属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色彩更多地带上了社会属性。

一、《诗经》中男性服饰的色彩

《诗经》中男性服饰色彩鲜艳,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白色、黄色、青色、绿色、黑色、红色、杂色。

(一)白色

《召南·羔羊》“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之“素”,《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素衣朱锦”之“素”,《桧风·素冠》“庶见素衣兮,庶见素韠兮”之“素”,《曹风·蜉蝣》“麻衣如雪”之“雪”,皆是表现白色的词汇。

(二)黄色

《邶风·绿衣》“绿衣黄里,绿衣黄裳”之“黄”,《小雅·都人士》“狐裘黄黄”之“黄黄”,《豳风·七月》“载玄载黄”之“黄”,皆是表现黄色的词汇。

(三)青色和绿色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之“青青”是表现青色的词汇,《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之“绿”是表现绿色的词汇。

(四)黑色

《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之“缁”,《豳风·七月》“载玄载黄”之“玄”,《小雅·采菽》“玄衮及黼”之“玄”,《大雅·韩奕》“玄衮赤舄”之“玄”,这些是表现黑色的词汇。

(五)红色

出现红色词汇的篇目相对较多:《豳风·七月》“我朱孔阳”之“朱”,《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之“赤”,《小雅·斯干》“朱芾斯皇”之“朱”,《曹风·候人》“三百赤芾”之“赤”,《小雅·采芑》“朱芾斯皇”之“朱”,《小雅·采菽》“赤芾在股”之“赤”,《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之“奭”,《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素衣朱锦”之“朱”,《王风·大车》“毳衣如菼”“毳衣如璊”之“菼”“璊”。

(六)杂色

表示杂色词汇的有如下篇目中的这些词汇:《秦风·终南》“锦衣狐裘,黻衣绣裳”之“锦、黻、绣”,《小雅·采菽》“玄衮及黼”之“黼”,《大雅·文王》“常服黼冔”之“黼”。

二、《诗经》中男性服饰色彩包蕴的文化内涵

(一)白色中的文化内涵

白色总给人以纯洁无瑕的感受。古人还将白色作为人们道德品性的一种标志。《召南·羔羊》中的贵族们衣服缝合处的丝线也用白色的来与之相称。《唐风·扬之水》讽刺了晋昭公对桓叔的一系列行为。《唐风·扬之水》中着白色衣服的是桓叔。诗人可能是昭公一系的贵族,想投向桓叔,以诗表示对桓叔的爱戴与忠心[2]279。作者通过桓叔穿着白色的衣服,表现其高尚的品性和道德。白色在这里被作者赋予的是关于道德品性的一种肯定。《桧风·素冠》中的素衣虽然是丧礼的特定服饰,然而与此同时作者也肯定了这位懂得孝道礼仪的孝子。《曹风·蜉蝣》中的朝廷君臣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没有选择其他颜色的衣服,选择的仍然是白色的麻衣,揭示了白色作为人们对道德品性肯定的深刻文化意蕴。

(二)黄色中的文化内涵

黄色与五行中的土相对,说到土和黄色,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土地。人们对黄色的喜爱来自人们对土地的崇拜。黄色虽然也是正色之一,但是在周代人们更崇尚红色,黄色因此也就作为人们休闲时所选择的衣物颜色了。《邶风·绿衣》中的丈夫睹物思人,看到妻子为自己所做的衣裳就想起了自己贤惠的妻子。妻子为他所做的“绿衣黄里,绿衣黄裳”是他日常所穿着的衣物。《小雅·都人士》中“狐裘黄黄”的这位贵族也为休闲装束。如果是履行公务,应当是赤色狐裘,还有赤舄一类的礼服[3]。《豳风·七月》中说“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由此知道“朱”(红色)是当时贵族所着的衣服颜色。周代的黄色穿着是日常的一种休闲的选择。

(三)青和绿色中的文化内涵

古代表示青色的词很多,如碧、苍、蓝、葱、景、绿、翠、青等。《邶风·绿衣》中的“绿”在“青”的范畴之内。青传达出一种悠悠情思,表达浓浓的相思之意。《邶风·绿衣》中的丈夫看到妻子为自己做的绿衣,思念之情一触即发。《郑风·子衿》中描写女子想起男子青色的衣领,这是对情人的想念。

(四)黑色中的文化内涵

黑色还代表着尊贵,这与那时的人们敬天有一定的联系,此外还与当时的染织技术息息相关。古代帝王在“天玄地黄”观念的影响下,通常他们礼服的上衣为玄色,下衣则为黄色,象征着天和地。《周礼·考工记·钟氏》记载:“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毛诗正义·郑风·缁衣》引郑玄《周礼》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又复再染以黑,乃成缁。”[4]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据其所具备的条件和工艺制作技术,想要制成一匹黑色的帛,必须经过七道染色工序。如此繁复、艰难的制作工艺使人们格外珍视黑色,对黑色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郑风·缁衣》以“缁衣”命名,“缁”即为黑色。《郑笺》载:“缁衣者,居私朝之服也。”朱熹《集传》载:“缁衣,卿大夫居私朝之服也。”[2]187可见,缁衣为卿大夫所穿。《豳风·七月》中的农奴们染织黑色来给贵族公子做衣裳,可见黑色衣物为贵族公子所特有。《小雅·采菽》:“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周王赏赐给诸侯黑色和黑白相间有图案的礼服,如《大雅·韩奕》:“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钖,鞹鞃浅幭,鞗革金厄。”周代虽然尚赤,但是敬黑的习俗也一直保留了下来。黑色是尊贵的标志,因此黑色的衣物只有贵族和诸侯才可以穿着。

(五)红色中的文化内涵

周人尚赤,红色是当时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红色背后的这种象征意蕴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火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恐惧和敬畏心理,人们因此会对火产生一种依赖和崇拜之情。与火结合的红色也就成为庄严与权威的象征。《礼记·月令》就有孟夏之月“天子乘朱路,驾赤駵,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周人崇尚红色,“赤舄”“赤芾”“朱芾”这些一般都只有贵族才可以佩戴。故《礼记·檀弓上》有云:“周人尚赤。”[4]《豳风·七月》有言:“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句是对农奴将丝麻染成鲜亮的红色为贵族公子制作下裳的真实写照。《小雅·车攻》中狩猎的贵族穿着红色的蔽膝,《小雅·斯干》中的贵族之家猜想如果生男孩就为他穿戴上红色的蔽膝,《曹风·候人》中揭示了那些穿戴红色蔽膝的贵族们的才德与他们所穿的衣服不相配的现象,《小雅·采芑》高度赞扬了穿着红色蔽膝南征讨伐蛮荆的方叔,《小雅·采菽》描写了周天子赏赐给前来朝宗的诸侯红色蔽膝这一场面,《小雅·瞻彼洛矣》中显示了穿着红色蔽膝的君子总领六军的威仪,《唐风·扬之水》写人们想要追随穿着白色衣服红色领子的桓叔的愿望。纯正的朱色,是周族人所崇尚的颜色,更是天子和诸侯的服饰所特有的色彩。红色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太阳的红色燃烧了人们朴素而炽热的感情,带给人们无尽的希望,红色也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它所表现的是爱的热烈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4]。《王风·大车》中的女子深爱着穿着红色毛衣的那位男子,对着他表白心迹,向他许下誓言。这充分表现了两人爱的热烈和对以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六)杂色中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男性服饰色彩中的杂色一般出现在带有花纹的衣物上。《秦风·终南》中的秦国君主“锦衣狐裘”“黻衣绣裳”。《毛传》说:“锦衣,采色也。”《孔疏》说:“锦者,杂采为文,故云采衣也。”[2]313锦衣指古代绣着花纹或画着花纹图像的彩衣。《毛传》说:“五色备谓之绣。”[2]314绣裳犹锦衣。绣,五彩俱备的花纹。《鲁说》:“黻衣绣裳,君子所服也,爱其德故美其服也。”[5]黻衣是黑与青相间的亚形花纹礼服。《小雅·采菽》和《大雅·文王》中所穿的黼衣皆为绣有黑白相间斧形花纹的礼服。着这些礼服的为贵族或君臣,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比常人要尊贵很多。

三、结语

服饰刚开始的作用为取暖、蔽体,渐渐地被赋予审美的价值,随着阶级的产生,服饰又随之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服饰颜色的选择有其特定的社会阶层的意义,会体现其不同寻常的身份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诗经》中男性服饰的颜色选择体现了服饰昭名分、辨等级、分贵贱、别亲疏的功能,这得因于周代的礼乐制度。《诗经》中男性服饰色彩背后隐藏的深刻意蕴正是礼乐制度的一种表现。

猜你喜欢

绿衣小雅贵族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冬去春来
绿衣孩子
“小青蛇”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