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域下含有姓氏的太原街道名称研究
2020-01-02侯玥
侯 玥
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李萌《哈尔滨市街道名称研究》从语音、结构、文化三方面对哈尔滨市的街道名称进行了综合分析[1]。董育宁《太原街道名称研究》论述了太原市的街道名称的指别功能和文化功能[2]。据《太原市志》记载,截至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共有街道1188条[3]。其中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名称有63条,占总街道的5%。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语料来源,分析太原市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名称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的语言特征
(一)语音方面
从整体来看,在这63条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中,三音节结构的街道有12条,占比约19%,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街道有51条,占比约81%。从部分来看,即剔除次级街道或因道路走向不同而致通名里方位词不同的街道后,共有22条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其中,三音节结构的街道有12条,占比约55%,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街道有10条,占比约45%。三音节结构的街巷有殷家沟、傅家巷、陈家巷等,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有白家庄路、郝家沟街、寇庄南街南一巷等。
街道名称也存在音变现象。语流音变是共时性的,但有时能成为语言历时性音变的原因。据悉,“上官巷”原为“邵官巷”,明朝时,巷内住有一位姓邵的官员,为纪念这位官员,清朝时称这条巷子为“邵官巷”。但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发生了同化现象,“官”的辅音声母“g”为舌面后音,对其前面的“邵”产生逆同化。“ao”在发音时,由前面开口度较大、舌位较低的元音“a”立刻滑向后面开口度较小、舌位较高的元音“o”,但是由于舌面后音“g”的影响,把“ao”同化为发音部位更靠后的“ang”,这个音变现象在民国时已经完成,共时性的语流音变成为历时性语流音变的原因。“上官”和“邵”都属于百家姓,如果没有明晰其中的语流音变关系,极易对街巷的历史文化产生误解。
(二)词汇方面
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属偏正式结构,前半段“姓氏+家/村/庄等”的结构做定语修饰后半段的通名,如傅家巷、殷家沟、白家庄路中,专名“傅家”“殷家”和“白家庄”做定语分别修饰后半段的通名“巷”“沟”和“路”。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街道名称有简称形式,三音节结构的街道名称一般不存在简称。大多数情况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在交际中追求经济省力原则。街道名称属于预设,是背景信息,不是人们交谈时要突出的重点。由于四音节及以上的音节结构音节过长,人们在表达时会省略街道名称中双方都知道的信息。比如,在日常交际中,白家庄路简化为白家庄,郝家沟街简化为郝家沟,而侯家巷、傅家巷这样的三音节结构的街道名称没有省略形式。但如果四音节及以上的街道名称是交谈中的焦点或是句子中的重点信息,则不会省略。
街道名称属于专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发展变化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隐退和词义的演变三个方面,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后两方面。街道名称蕴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但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建,或是受人为因素影响,一些含有姓氏的老街道已经消失,如周家里、袁家巷、许家巷、崔家巷、阎家巷等已经无法在《太原市志》中查询,这即是旧词的隐退。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也存在词义转移。一方面,之前消失的街道名称成为新街道的组成部分,如唐家巷、周家巷与其他一些老街巷合并为现在的桥头街;另一方面,通名发生改变。“于家巷”原名“于家胡同”,但在太原市街道名称中的命名结构中,通名不包括“胡同”,所以改“于家胡同”为“于家巷”。
(三)语法方面
太原市以姓氏命名的街道遵循我国“专名+通名”的基本结构[4]。通名包含“街、路、巷、堡、沟”等三十二个,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主要由“姓氏+家/村/庄等”与“巷、街、路、沟”四类通名组合而成,并且以“巷”为通名的居多。
街道名称属于专有名词类,在充当句法成分上,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做主语和宾语。比如,“陈家巷位于迎泽区”中的“陈家巷”做句子主语,“我去陈家巷”中的“陈家巷”做句子宾语。街道名称可以带定语和做定语,比如“绿树成荫的陈家巷”和“陈家巷的绿树”中的“陈家巷”分别带定语和做定语。在组合能力上,经常用在介词后面组成介词短语。比如“在陈家巷居住”,“陈家巷”放在介词“在”后共同组成介词短语。街道名称作为专名的一个小类,一般前面不用数量短语和副词修饰,本身也没有复数形式。在形态功能上,街道名称也不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二、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的文化内涵
《太原市志》是专门记载太原市地理、历史、风俗等的书籍,对研究太原市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市志中涉及姓氏的街道名称共计63条,涵盖上官、于、白、杜、狄、张、陈、杨、郑、罗、侯、郝、寇、彭、郭、殷、程、傅等18个姓氏。
(一)聚族而居
在古代中国,同一姓氏的人们受宗法制度和氏族观念的影响,经常聚族而居[5]。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所居住的街道。市志里记载的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名称涵盖18个姓氏,因本族人聚居而得名的占38.9%左右。比如,相传在元代,侯家巷这一带居住着不少以种瓜种菜为生的农户,这些农户中侯姓人口最多,所以将这条街道命名为“侯家巷”。再如,相传陈家巷为宋时形成的街道,当时这条街道多陈姓人居住,所以称这条街道为“陈家巷”。此外,王家巷、杜儿坪街、杨家堡南巷等也都是因为本族人聚居而得名的。类似的例子也存在于许家巷、皮家巷、唐家巷等许多已经消失的老街巷中。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是后人追溯历史和考察地域文化的重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城市扩建、改造,或是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原市城区中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急剧减少。
(二)追忆杰出人物
以姓氏命名街道的另一原因是追忆本地杰出人物,因纪念本地人物而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街道占所有含姓氏的街道名称的27.8%左右。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起过推动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人经常以其姓氏命名一些景点、建筑、街道等,太原市城区街道也不例外。比如,傅家巷因纪念“清初六大师”傅山而得名。相传,傅山发明了一种药膳食品——头脑,这种食物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后来,他将配方和制法传给一家饭馆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并为该店取名“清和元”。他还在“清和元”的牌匾上写下“头脑杂割”四个小字,合起来便是“头脑杂割清和元”,意为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统治者之头。清时就将一条街道以傅山的姓氏“傅”命名,以表对傅山的纪念。再如,狄梁公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任官期间刚正廉明,明察善断,以不畏权贵著称,备受世人称赞,武则天更是尊称其为“国老”。他神机妙算、断案如神的奇闻轶事风靡海内外,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太原人民为纪念狄梁公,将狄仁杰祠堂的所在街道命名为“狄梁公街”。除狄梁公街外,还将其故里命名为“狄村街”。此外,郭家巷是为纪念晋商代表郭氏家族居于此,上官巷是为纪念一位邵姓官员而得名,寇庄得名的原因是莱国公寇准的别墅在此。同时,有部分因追忆杰出人物而命名的街道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消失。
通过对比和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所有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中,因纪念杰出历史人物而得名的街道要少于因本族人聚居而得名的街道。原因如下:
一定地域内,杰出的历史人物毕竟是少数,而后人能以其姓氏来命名街道名称的更是屈指可数。因同姓人聚居的情况则不然,只要本族人在一定区域内聚居并形成一定规模,后人出于方便易记的目的,便将此条街巷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但是,由于城市改造、扩建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族人聚居而形成的街道名称比为追忆杰出历史人物形成的名称更容易消失。因此,为纪念杰出历史人物而得名的街道要多于因本族人聚居而得名的街道。
此外,以姓氏命名街道名称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同姓人聚族而居和纪念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并且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有学者认为,在明代宣德至嘉靖的一百多年里,周家里这条小巷中出了很多官员,被视为风水宝地。所以,“周家里”是因纪念历史杰出人物而得名的。然而,在明朝初期的时候,这条巷子里周氏家族人丁兴旺,族人聚居形成一条街巷。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认为“周家里”是因族人聚族而居得名的。还有,侯家巷既可以认为是为纪念侯纶而命名的,还可推测是因为清时巷内侯姓人口居多,所以才称为“侯家巷”的。王家巷得名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姓人在此聚居,另一方面是阎锡山麾下军长王世昌豪宅在此。因此,太原市一些含有姓氏名称的街道名称究竟是由古代同姓人聚族而居得名,还是为纪念历史杰出人物而命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考察。目前,市志中还有33.3%的与姓氏有关的街道名称尚未追溯清楚历史由来。
三、结语
太原市内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具有基本的道路指称功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些街道名称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主,遵循“专名+通名”的命名组合规则,属偏正结构,含有姓氏的街道名称还是一种语言现象。早年的聚族而居和追忆杰出历史人物是出现含有姓氏街道名称的两大原因,这些街道名称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因此,以姓氏命名的街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