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及其育人理路
——基于习近平文化观的视角

2020-01-02吕志达黄益群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吕志达,黄益群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在历史传承发展中表达着对生存、生活、生产与发展的思考,形成了相对确定的思想主张和价值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思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逻辑、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结思路,扎根传统文化沉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用文化底色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提出与当代中国、当代公民同频共振的教育理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育人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力,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3]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牢牢扎根中华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挖掘丰富资源,吸收其精神营养,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地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并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对人做思想教育的工作,是一项对人开展文化建构的思想工作,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文化性。人是文化的接受者,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包括了对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在文化环境、文化运行中,从价值观念、思想方法、道德追求等因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生成一系列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实质上也是文化活动。文化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价值引领和活动组织中逐步形成一定的结构理路、触发模式,形成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与文化关联共生,特别是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尊重新时代公民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理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需沿着中华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找寻其文化意蕴。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也必然要发挥一定的文化功能,即通过人文精神、文化机制启迪引领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通过文化活动对人的生活实际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在具体实践情境需要自觉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引导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如何更好地协调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环境在具体实践情境的落地生根,促进人的思想统一、文化自觉。在文化价值链上,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在活动中又受文化的影响,再通过活动反过来影响文化;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条上,人也必然遵循这种影响机制,往复生发,促进成长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面对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积极开展对人进行文化思想建构的探索。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性意识形态活动,实质上是对文化的深刻观照、具体运行和动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从历久弥新的文化中来,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三者深层的追问,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三者关系的反思和重构,形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再文化→再思想政治教育→再意识形态”的循坏往复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依循文化属性的同时,必须深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意蕴的契合厘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四个服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丰富内涵,准确定位“德”的实践标准,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切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文化自觉。

(一)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从历史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其所依赖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与更广泛、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目标厘定、内容统筹、方法选择、范畴形成、研究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化等,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选择,这是历史文化演进的自然结果,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选择。在儒家文化中,天人宇宙观、知行理性论、体验式思维方式、非功利价值尺度、中庸之道、完美理想追求、以和为贵人际关系、人性人文情怀等思想内涵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5]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是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决定的,也成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源泉。

(二)中华文化镌刻笃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中华文化注重以德为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对人的德行培养,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品行。从选人要求上,强调“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礼运·大同》);从行政要求上,强调“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从威信树立上,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中华文化强调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德行是为政的关键、干事创业的基础,只有以德服人才会让人以心悦诚服。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着重强调育人育才必需相统一,强调德行比才华更加重要,强调人才培养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北大与青年大学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强调青年要崇德修身、完善自我,要确立大德、修好公德、严厉私德,让德行成为人生一种追求。从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到当代教育思想,都有着极其笃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强调德行的重要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全过程,以德育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三)中华文化形成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华文化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思维、实践模式,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中华文化在实践中注重人与人的平等交互沟通,在人与人充分交流基础上突出各自的不同观点。在这一原则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将心比心以及注重心理沟通、情感交流的教育实践模式,形成了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在建立平等对话、良好氛围基础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开展真诚的对话与交流,使思想观点全面呈现,使教育主张入脑入心。《论语·为政》中,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中华文化的这种教育方式与原则,突出开展教育工作时应遵循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的教育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供了实践指南。“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6],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确立主体道德情操的正向带动和榜样示范,在身体力行中使教育交流以更舒服的状态进入情境,帮助受教育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把握。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形态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扎根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国情,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优势,走一条基于中国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道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建设和传播好中华文化,以文化自信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意识形态。

(一)以鲜明意识形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通常指直接反映阶级意志的思想和观念,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思想和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为人们解决“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意识形态问题。在“四个伟大”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培育斗争精神、大局意识、事业情怀和远大理想,结合具体的实践来坚定“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发展方向为主导,开展一系列具有价值批判和意义解释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努力培养一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者、宣传者,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育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二)以文化运作方式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是文化的运作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充分发挥文化属性的运作效能。一般教育主要是知识的传播、传承,更侧重生理基础和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承的同时,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与规范的认可,更侧重文化运作、价值引领。知识的传承依凭的是理性,文化价值与规范的传承则依赖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文化运作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人在社会活动中,是文化的存在物,人的价值结构、性格特征直接受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运作的影响,因为构成人们思想品德最直接的依据不是心理,而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文化运作的原理并与之相融合,才能不断提高它的有效性。[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文化的逻辑,以文化运作的方式指引实践;在文化运作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在参与过程不断获取价值认同、价值内化并付诸价值实践。

(三)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是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继承的表现形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各种文化及其形态进行选择和改造,在学习中获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在实践中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发展和创新。

第一,必须牢固掌握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通过多元多样话语形态迭出呈现、错综传播,掺杂着不同声音、堆叠着不同价值观,给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带来了严重挑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层次更加多元、要素更加多样、形态更加复杂的意识领域,必须牢固掌握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会受到受教育者信仰、信念、意念、行为等因素的协调和支配,只有阐发并自觉到受教育者身上、心上,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在领导,才能确实保证文化领导权在受教育者意识形态上的支配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9]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自始至终的价值诉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受教育者身上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过程,只有且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导向的现实超越性、理想科学性,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的引领力、聚合力,壮大思想舆论,增强自尊自信。

第二,必须扣紧社会文化发展脉搏。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改造社会文化,使受教育者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人类历史文明留下的所有沉淀物,而必然会对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进行时代化改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识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化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实质上是对文化系统结构的改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的新世界观、新人生观、新价值观、新生活观、新行为方式等,来适应向前发展的社会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整理、提炼和改造,也是对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选择与改造。因此,教育者必须把文化运作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与具体的时代结合起来、与个体的成长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第三,必须贴实受教育者发展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社会核心价值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和改造文化,促使受教育者参与思想运动,从最近发展区和思想品德发展基础形成协调运动的思想文化形态。从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说,随着对文化知识积累和增长速度的加快,再到认识和掌握文化的能力渐趋平衡或减弱,出现了与文化知识无限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只有促使受教育者参与到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推动思想发展成熟。对于一切文化形态,都要求文化知识迭代传递和创新发展时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必须经过加工、改造和取向适应,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协调运动的各要素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利用现成的文化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的宣传和教育,而应“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教育者必须对现成的文化进行选择、分类和加工,形成各个年龄段的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成长发展需要。

第四,必须主动加强同向建构。随着思想文化大众传媒化扩大发展,信息传播的隐匿性特征更加显著,更需要发挥文化大众化、思想渗透性的功能,不断输出凝聚共识的思想基础,厚植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10]大众化,不仅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价值和示范性作用,就要增强思想文化教育的广谱性价值,这是推进思想文化落地生根的主要做法。首先,突出教育内容的广谱性,贴近受教育者思想实际,分析自我调适下的思想价值观开放性特点,分析身体认同上的文化动力源闭合性特点,将个性化的自我辩护机制和主导性的价值体系建构互联接对,准确提供反应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其次,强调教育形式的广谱性,利用话语表达的年龄化范式、实践活动的异质化形式、传播介质的交互性形态,寻找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受教育者思想之间的结合点,寻找信息传播平台和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思想之间的互动点,拉近思想文化与受教育者的距离,使之在增进亲和力、吸引力的同时释放更大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五,必须深化教育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形成社会核心文化价值系统、道德形态和行为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种价值领导和形态转换,促使生成符合国家宣传思想工作功能定位的全部精神、人文心理和理性生活。其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靶向推动“立德树人”,全面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价值,推进系统化思想文化传播,在理论形态上领导受教育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获得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其二,依托校园文化应援系统。通过仪式规程、文化活动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促进知晓、增进认同、增强获得、形成信仰、促使践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引领,在实践形态上领导受教育者丰富文化体验、加强体系认识、正确处理思想文化。特别是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精品项目,克服碎片化、片面化零散活动的劣势,唱响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提升校园文化应援实效性。其三,依托大众传媒。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已成为意识形态宣导的主要载体。思想文化在大众传媒中更加泛众化、更具穿透性,促进人的自觉也显得更加直接、快速。要主动发挥大众传媒的渗透引导力,加强大众传媒文化产品的开发、传播,创新文化形态,扩大信息容量,增强育人功能。以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二、三空间,以自有运行体系和话语系统承载社会思想文化。实质上,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系统作为思想文化载体传播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中通过控制、调适甚至重塑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的有效运行,在高扬思想旗帜中强化思想共识、增强理性自信。

四、结语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手段,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在文化运用的过程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不仅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改变着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对文化进行改造升华,不断推动文化的淬炼演变;不仅根据人的个性特征、理想追求对文化进行选择、传承和创新,在传承创新中也在不断塑造新的社会属性,不断推动人的生物性向文化性锻造武装。把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深入地探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哲学关怀,是对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关系的深层探究,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激发更大活力、发挥更大作用。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深入探索文化功能的释放理路,在文化浸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更多资源,汲取更多养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