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保障机制
——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

2020-01-02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共同体集体

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着重视集体利益而弱化个体利益的传统。随着时代变迁,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中出于满足个体需求,其行为选择与国家、社会、学校强调的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存在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需求,又能够平衡学生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并且在此基础上,使个体发展推动与服务集体发展,是德育发展创新的重要命题。

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入手,有学者厘定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有学者剖析了当下中小学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从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式、班集体和实践养成教育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但是,中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德育实践创新案例缺乏提炼,难以对中小学一线德育工作带来直接的帮助。

下面,笔者结合这些年来杭州市下城区的“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德育实践,谈谈“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保障机制。

新集体主义教育与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关系

新集体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民主、平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班级共治、民主协商等手段而形成集体所有成员共在的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保障集体利益优先性的同时,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新集体主义教育是对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继承

新集体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个人自由发展和运动的社会联合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集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且集体的发展并不否认个体发展的价值,而且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个体与集体并不矛盾,且能做到有机统一。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主义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团结一致。跟集体主义对立的是个人主义。”这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培养有家国情怀、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依然有其巨大的价值。新集体主义教育倡导构建集体所有成员共在的共同体,其要义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养成集体主义精神。新集体主义教育并未抛弃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观,且是对传统集体主义教育优良内核的继承。

(二)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核从服从走向了内化

传统集体主义教育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体服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新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涵是尊重天性、发展个性、个体与集体共同成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钟志凌在《新时代中小学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一文中指出,“集体主义教育重在培养青少年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新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开放包容、优质创新”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新集体主义精神,创造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需求的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同时,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党、爱国意识,在强吸引、高认同的集体中培养学生的理想、本领和担当。新集体主义教育具有愿景归合、集体共治和多元协商的特征,使个体从单纯的服从集体价值,到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认同集体价值,做到自身发展方向与集体发展有机统一,真正将新集体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可见,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核从服从走向了内化。

(三)新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了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时代局限

新集体主义教育倡导的共在式共同体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时代局限。一是以民主、平等的理念超越传统集体教育的专断性。新集体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以合理正当的方式参与到集体建设中,有效规避了集体的强制专断对学生个性的压制。同时,通过在集体中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尊重每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纠纷与冲突。二是以协商、宽容的品质超越传统个人主体的占有性与排他性。新集体主义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协商与宽容品质,从而实现不同利益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相处,避免个人主体对他人以及集体利益随意的侵占。三是以共在式共同体的形式超越个体与集体的分离与对立。共在式共同体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怀的共同体存在状态。“他者”的存在进一步彰显“我”的主体性,“我”与“他者”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总的来说,包容、平等是共在式共同体的核心精神,其能有效克服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弊端。

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集体主义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传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涵育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杭州市下城区通过实践创新,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且具有借鉴价值的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路径。以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具有系统性、选择性、体验性、过程性的德育地方课程;优化育人文化环境,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社会公益、仪式教育等实践路径中创新;通过学校联盟建设、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共在式共同体的建设。

(一)构建以新集体主义教育为导向的德育地方课程

一方面,颁布新集体主义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德育课程是实施新集体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杭州市下城区以培养学生新集体主义为导向,构建了培养目标系统性、学习主题选择性、学习方式体验性、课程评价过程性的1-12年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新集体主义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通过纲要指导区域内各校正确认识地方课程的重要意义,以指导纲要为引领,开展组织精心、设计合理、实施有效的新集体主义教育课程。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第二课堂”教育资源,构建由教育部门主导、科研专业指导、全区中小学实施的劳动教育、一日研学、社会公益、仪式教育等集体活动实践。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新集体主义教育体验点,继续推动“馆校共建”,创建新集体主义教育的联动发展模式。在丰富、动态、开放、包容的集体活动实践中,通过自治共建、过程共融、荣誉共享的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新集体主义精神,认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

另一方面,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德育课程的成效取决于德育实践的开展水平。一是实施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计划。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劳动”三维度劳动实践微课程,在劳动体验中实现集体共治,培养新集体主义精神,认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以试点学校为中心,继续积极探索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学校劳动实践教育体系。二是实施“一日集体研学”课程开发计划。利用地域优势,开发“一日集体研学”实践,其内容包括场馆简介、场馆特色、活动亮点、实践指南等,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探究方向。通过扩大学习空间、拓宽课程内容、激活学习方式,使新集体主义教育更接地气,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研究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所有学生的平等参与、互助合作、不断磨合,展示了集体的包容和对个体的尊重。

构建以新集体主义教育为导向的德育地方课程,特别是颁布新集体主义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和推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将极大地增强新集体主义教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德育课程,切实增强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效果。

(二)优化新集体主义教育的育人环境

优良的育人环境是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保障。新集体主义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以合理正当的方式参与到集体建设中。新集体主义教育育人环境放弃了传统集体主义教育的强制专断,避免对学生个性的压制。通过在集体中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尊重每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纠纷与冲突。

杭州市下城区通过深入挖掘区域“容(开放包容)融(共建共融)”的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文化内涵,在研学旅行、社会公益、仪式教育等实践路径中营造民主和平等的环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学校、年级、班级的新集体主义文化浸润中,丰富集体情感、认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另外,通过提升学生集体参与的程度和次数,丰富学生的集体实践经历,促使学生养成符合新集体主义精神的行为。学生亲身参与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主动内化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从而主动自觉地把个人的青春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三)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共同体建设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新集体主义教育倡导以共在式共同体超越个体与集体的分离与对立。新集体主义教育实效的达成不能脱离集体的环境,需要在集体、在共同体中涵养个体的集体主义精神。杭州市下城区主要依托“学校联盟”和“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两大共在式共同体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

一是推进学校联盟建设。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杭州市下城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合作中以推进集体主义教育“新探索、新模式、新实践”为重点,多路径培养学生新集体主义精神。具体措施有:指导、组建基于课题研究路径、愿景归合的项目学校联盟,通过校际联动,增强新集体主义教育理念积淀、主题提炼、行动研究、模式构建、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沟通互学。学校联盟的建设避免了以往个体学校狭隘的“单打独斗”,通过归合集体愿景,以项目制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倡校际互动和包容、平等的核心精神,实现了新集体主义教育依托的共在式共同体的组建。

二是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在学校阵地之外,协同家校资源,全方位、立体式构建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共同体。家校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研发建成“武林家长智库”。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方向预测体系,分析、分类精准推送家庭教育知识、活动,使家长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构建了“线上社群/资源+线下课堂/指导”的陪伴式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获得家校全方位的即时沟通互动。通过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相互依存、相互关怀的家校环境。学生在家校共建的共同体中成长、获益,能自然养成并主动发扬共在式共同体的精神,主动参与到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中。

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的保障机制

新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应机制的保障。杭州市下城区以“共建共融、多维均衡”为标准,通过建立“家长-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新任班主任-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领衔班主任”梯级名师培养机制和“名片-样板”评价机制,切实促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落实。

其一,以“家长-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共育新集体主义精神。“共建共融”是新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武林家长智库”,以家长的需求为根本追求,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名师、学者、专家、家长资源,连接线上信息发布及线下活动,搭建了专注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主义教育“第三课堂”。同时,统筹全区教育资源,建立集体主义教育体验点。目前,已建成区青少年科技(劳技)实践中心、区域青春期教育基地、街道“青少年空间”,为辖区内的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集体主义教育专题场馆。“家长-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和相应举措的实施实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共建共融,有效地保证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落实。

其二,以梯级名师培养机制领航新集体主义教育。教师是实施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关键主体,师资力量的强弱关系到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成败,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杭州市下城区通过探索区域新集体主义教育领航员梯级培养制度,着力提升领航员的新集体主义教育示范能力,面向区域全体班主任开展培训,形成“新任班主任-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领衔班主任”四级班主任培养序列。此外,以“名师智慧空间站、网络工作室、乡村工作室”三级培训站点发挥新集体主义教育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其三,以督导评价机制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名片打造。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机制是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外在动力。改革传统的区域德育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新集体主义教育研究和实施的评价制度,采用多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过程性评价,强化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持续深化。在各级学校这一组织层面,通过督导评价,引领各实施主体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实践育人中打造独具特色的班集体、社团、团队、家校联盟等新集体主义教育名片,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样板,为共同体中其他实施主体提供优化的参考。在新集体主义教育对象——学生个体层面,开发研制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单,以评价单切实记录和考察学生个体在新集体主义教育中的成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综合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督导评价,全方位推进新集体主义教育名片的打造,为新集体主义教育的落实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德育重在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杭州市下城区将集体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抓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以民主、平等思想为指引,通过班级共治、民主协商等手段构建集体所有成员共在的共同体,提出了“新集体主义教育”理念,探索出了“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创新型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化解当下集体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为区域集体主义教育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可行方案。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共同体集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我为集体献一计
爱的共同体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