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0-01-02王孟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工科就业指导

王孟军,赵 敏

(淮南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淮南 23203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校工科类专业实施的专门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工科教育走向世界工程教育搭建起了桥梁,是国际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实现互相认证的基础。我国在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得到很大发展。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专门提出,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这要求各院校要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目标,实施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等进行优化的改革。而工程教育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上,只有就业才能够将这些工程类人才投向社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工程类专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运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巨大。工程类高科技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帮助工科类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助于迅速将这些人才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 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当前,面对大量的工科类大学生人力资源,企业的选择性更多了。社会所提供的专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高校开展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从专业出发,结合社会发展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前置性地缓冲就业压力,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1]。

1.1 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和学生个人所面对的现实挑战之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出现“50%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的怪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多重因素,但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欠缺是主因。一些工科类大学生与企业所需不适应,是造成他们无业可就的最直接原因。加强职业认知,通过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社会需求搭建起来,为准确的专业选择树立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将一份工作摆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深度剖析,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将学校的学习和社会的就业串联起来。总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需求,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推动力[2]。

1.2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科类大学生是我国工程师“毛坯”,他们的职业技能将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将人口压力转换为人才优势”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这批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培养更具实力的工程师,是工科类人才战略落地执行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职业角度为学生提供指导,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是高校主动将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转移到学生层面,让学生能够清楚、准确地定位社会,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目标。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生的压力,还有国家对工程类人才的殷切需求,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满足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3]。

1.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匹配岗位的需求。通过几年的准备,学生对岗位的能力目标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能够精准定位。其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而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找到工作,要建立在学生工程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岗位匹配,确保就业满足自身能力需求,避免出现暂时性就业。可降低企业的人才培育的成本,缩短走向社会适应职场的时间。

1.4 是学生职业认知的窗口

从学校到社会,身份、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所进行的便是专业能力储备,并没有进行相应职场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对未来职场世界一无所知,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学生有信心踏上工作岗位,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候,将另一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职场的内涵,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工作,奠定学生职场认知的第一步。

2 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理论探析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概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组织和有目标的培养规划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技术和技能,发展个体职业素质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它是通过辅助学生自我职业目标探索、职业生涯探索,确立生涯规划和做出职业生涯决策,最终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个人潜能全面发展。赫德与阿迪提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包括能评估自己的价值、技能与兴趣与自我概念、自我挫折的行为等方面目标;学生能将生涯规划的过程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能从多方面掌握有关专业职业信息、职业认知,且具备解决一般性职业技术问题能力。

人职匹配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 “特质—因素论”,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存在差异,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质,包括价值观、人格、兴趣与个人成就等;人的特质可以客观测量,是个人潜能的反映。每种职业都会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特质,人人都有根据个人特质选择职业的机会。通过评估每个人的特点和工作岗位要求,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职业。

在人职匹配理论中,职业锚理论也比较经典。它最初是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指导专家施恩教授领导的44人团队用12年研究的成果,职业锚指的是当一个人必须做出职业选择时,他本人永远不会放弃的重要事物或价值观。施恩提出管理型、技术型、自主独立型、创造型和稳定型五种职业锚。此理论已成为许多人实施职业个人生涯规划的工具和部分单位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

3 加强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

由于工科类专业性质和职业目标特殊性,部分大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致毕业生择业认识不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就业愿望较为理想化,排斥基层一线、艰苦行业职位。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以及频繁跳槽,也从侧面说明了自身职业规划认知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从一方面讲,是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上的缺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与方向,为学生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教育引导乏力,仅是一种零星、碎片式教育引导;二是教育引导形式单一,未能做好个性化指引;三是存在临近毕业打突击的现象,未能做到循序渐进式指引等,这些都应引起重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应该是一项较系统的工程,高校应将其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不断加强教育引导。

3.1 结合专业类型和专业方向特点,加大教育引导力度

高校应落实就业思想指引、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心理疏导和职业信息指导等措施,帮助学生调查研究就业的规律,使大学生掌握就业趋势,掌握本专业的就业政策,找准人生择业目标定位;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较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4]。

3.2 丰富教育引导形式,落实个性化指导需求

改变以往授课或讲座的单一模式,针对本院系特点设计科学素养、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培养和专业特色等课程模块,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分项指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个性化培养。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课外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就业辅导与咨询,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避免“集中营”模式的教育,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使学生各种就业的困惑问题得到解决。

3.3 做好教育引导系统性规划,有计划开展职业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较早开始,才能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方向性指导。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和职业之间的认知,明晰当前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就业有准备,工作岗位有目标。

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策略

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存在诸多挑战。因此,从当前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出发,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对当前专业有详细的了解,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形成有质量的就业[5]。

4.1 广泛开展就业合作,丰富就业课程内容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时,要从当前工科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实践性的课程,将就业指导落到实处。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当前的课程设置,应该在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让就业指导课程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认知体验。高校要为学生参与讨论企业发展创设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为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专业课程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创设实践来源,为实现身份的转换奠定前提条件[6]。

4.2 从高校自身出发,开展特色就业课程

开展工科类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要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加拿大创业教育结合各地实际,从不同侧重点来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和实践,极大缩短了创业的培养周期,提升了创业教育的质量。要开展有特色的就业课程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业的内涵。首先,积极主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高校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创设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充分利用创业动力带动就业。其次,是引导学生做好自身定位,在就业指导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7]。

4.3 打造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学校与社会间桥梁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而并不是仅仅完成某一项的课程任务。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打造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平台,顺利实现就业[8]。首先,高校应该转变自身定位,从“领导者”“决策者”走向“服务者”,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基础。高校应该从学校层面形成综合性的资源服务体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就业提供相应的帮助,推动就业。其次,就业指导课程要紧密联系专业特点,尽可能将学生的就业范围精确化,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9]。

4.4 丰富校园文化,创设隐形就业指导课程

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渗透到社团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隐形指导作用,为整合学校资源提供平台。首先,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社团的引导作用,利用社团文化启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10]。通过社团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能够主动了解自身的职业规划,前置性地了解当前专业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使整个校园充满就业、创业的氛围。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清晰了解就业知识。对学生来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自己引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更为准确。

4.5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为职业启蒙奠定基础

首先,应该从社会需要的人才出发,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并将就业指导课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实现身份的转换奠定心理基础。一方面,高校要开展适当的科研项目,鼓励工科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为教师的学术研究创设相应的环境,为教师课程研发创设环境。其次,创设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从不同阶段对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指导。专题讲座、微课、文化沙龙等都可以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了解职业发展,从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文化沙龙中,更可以引入一些职场成功人士,分享一些就业建议,去解决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的一些困惑,为找到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奠定基础。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应该从入学之初便开始系统性地开展,随着学生对自身专业认知的提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断加深相关知识掌握,让学生能够有侧重点地去提升自身的技能。

5 结 语

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指导思想,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换为经济效益的推动力。在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针对工科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专业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校应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出发,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工科就业指导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