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融合路径探析
2020-01-02许梦媛
许梦媛
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融合路径探析
许梦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的重要精神瑰宝,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与崇高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对于地处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南京地区高校来说,探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南京地区高校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价值、科学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以及着力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思政课第二课堂等方式,促进了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红色文化,而且有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创造并丰富着红色文化,并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也为南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各高校把南京地区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整合和梳理,尤其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引进来”——深入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价值
目前南京地区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也有交叉重合之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能有力地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自己的一生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展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爱国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血有肉。当地红色文化是南京地区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坚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学实践价值。但是,深入挖掘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学理性与思辨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一)注重学理性与思辨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挑战,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理性与思辨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体现学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扬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坚持学理性是基本要求。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我们不仅要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优势,而且要运用学术性的语言阐明红色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实质,汲取红色文化的思想营养,避免让红色文化资源沦为课堂娱乐的工具。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体现思辨性。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价值标准不仅冲击着红色文化,也影响着一批00后的信息化原住民。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辨析能力,例如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利用好网络的同时通过调查走访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碑等红色革命圣地与革命先烈实现跨时空“对话”,引导学生剖析红色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加强对红色革命精神的认同。只有当大学生能够自觉强化对红色文化崇高性的认知,才能在日常言行中学会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和认真践行。
最后,坚持学理性与思辨性的有机统一。学理性与思辨性是相互促进的,牢固的学理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看待问题时的多维度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较强的思辨能力也可以提升理论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要引导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就必须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价值。一方面,南京地区的红色文化保留了当地独有的历史符号,是我们理性分析历史的源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也是传承和延续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必须坚持历史性。在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时,必须正视历史,不能肆意歪曲历史甚至篡改历史。无论是经验或是教训,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开拓美好未来的基础。
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地区红色文化必须坚持时代性。目前在校的00后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跟时代,紧贴特点。深入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价值,只有让地方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才能将两者真正融合起来。
最后,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丢掉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符号存在的红色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也不能脱离现代社会,脱离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来谈红色文化。具有历史性的红色文化如同“旧酒”,具有时代性的话语体系就像“新瓶”。前者为后者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能够增强话语的说理性;后者为前者提供与时俱进的阐述方法,有利于换发红色文化新的活力[4]。因此,我们必须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演绎中寻找一个能够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平衡点和交叉点,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拓渠道”——科学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信息化平台
南京地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科和文化背景,积极构建起红色文化育人的平台。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建立的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 APP等上,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参观”红色文化景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自觉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传承和传播地方红色文化、巩固和壮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域奠定基础。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利用、转化和创新使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红色革命文化入教材、入课堂,让红色革命精神入脑、入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一)充分利用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贯穿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孕育出以雨花英烈精神、渡江精神等为代表的南京红色文化[5]。目前,南京已拥有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具有总量多、类型全面和空间布局广泛等特点。红色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地区高校可以利用地方政府搭建起来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例如,在2019年10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建设运维的综合性平台——“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完全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融线上线下、管理展示和研究推广于一体,涵盖了红色资讯、党史百科、红色基地、红色智库、红色作品、红色联盟等内容,推动弘扬南京红色文化精神,塑造南京红色文化品牌,也为红色文化融入南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平台上线以后,地方政府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挖掘南京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尤其是以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为主要对象,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与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因此,为了将地方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励更多青年大学生继承共产主义人身上的红色基因,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搭建起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也为开展网络红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在利用好传统教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方便快捷、影响力大等突出优势,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云教育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栏目,牢牢掌握网络领域的主动权。南京地区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和创新性发展,搭建起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开展“互联网+思政”有机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的网络思政教学的互动空间。高校通过搜集南京地区红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革命故事、革命歌曲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等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以此为基础创建红色文化相关网站和论坛,编写南京地区红色文化典型案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新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在开展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宣传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应该从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不断地创新。首先,邀请革命老区的专家学者、红军战士、客座教授开展线上专题讲座。原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老红军秦华礼老人就是学校宝贵的红色资源,现已107岁高龄的秦老,仍然坚持为学生开讲座传播长征精神。这些专题讲座让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其次,开展网络征文或者微电影拍摄等比赛,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适当地奖励,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网络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兴趣。最后,利用好各大平台的红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宽度,比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红色文化不断被优秀的共产党人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实时更新,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力[6]。
三、坚持“走出去”——着力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目前,南京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基本上都采用理论学习的形式,即使涉及到实践教学也只是单一的外出参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或者单一的外出参观无法彰显出思政教学的育人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灌输是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自身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和前提,而进行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自身实践活动[7]。因此,为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双重运用与渗透,着力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一)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区域。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校内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阵地。南京地区高校的校内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和完备,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这个主阵地,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红色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高校不仅要重视红色理论类社团的建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红色文化研究与自我教育,而且可以利用校内相关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红色专题活动,比如在图书馆组织红色读物交流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唱红歌比赛或者红色舞台剧表演、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红色电影赏评会等。2019年6月,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启动“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系列活动,包括征文比赛、社会实践、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遴选出了一批优秀红色故事讲述者。学生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融入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为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作用。在校园里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时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新内涵,不断提升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伟大人物雕像等来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横幅和广播灯等载体将红色文化印刻在学生心中。
(二)校地合作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很多鲜活案例,南京地区的高校可以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以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研究院为依托,加强校社联动。南京地区红色资源的分布相对均衡,各高校可以就近选取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比如秦淮区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栖霞区的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雨花台区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签署爱国主义共建协议,将每年12月份定为双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为该校学生创造了“爱岗爱国”的良好教育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考察或者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当志愿者的方式,拉近学生与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南京农业大学、江苏警官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学生都会利用节假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不仅加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也将红色革命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这些形式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加强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性认识。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真正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最后使活动流于形式而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延伸,也就是作为第二课堂来打造,所以也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8]。参观考察活动不能走马观花,搞成拍照和留痕汇报的形式主义,这就严重背离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初心。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等方式让各小组制定出自己的队名、实践方案和实践成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在实践结束要有总结和评比环节,让学生从实践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在全员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发挥好校团委、宣传部以及各二级学院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宣传,多主体联动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地方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确保培育落到实处。
[1] 丁恒星.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7):67-70.
[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 2017(2):30-3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0.
[4] 许屹山,傅康. 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微探——以安徽省红色文化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113-115.
[5] 李子俊.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塑造红色文化品牌“中国南京红色在线”上线[N]. 南京日报, 2019-11-01.
[6] 邱小云,王中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历程研究[J]. 红色文化学刊, 7(4):81-88.
[7] 陈俊.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9):90-92.
[8] 王东维,闫影.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6(1);118-121.
On the Path to Integration of Local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Mengyuan & XING L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spiritual treasur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ying the excellent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and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ormed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which is rich i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feasibl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y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value of the red culture in the region, scientifically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red culture and focusing on developing the second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red 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excellent red culture, but also helps to give play to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ath
G641
A
1009-1114(2020)03-0068-04
2020-06-29
许梦媛(1994—),女,安徽宿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171)。
文稿责编 杨婉玲